从女士照镜子获得的灵感
2009-04-29秦云侠
秦云侠
那是1952年的一天,英国海军中校格德哈特走进女秘书的房间。当时,女秘书正手拿着小镜子抹口红。这个动作激起了正在为舰载机降落而苦思冥想的格德哈特的灵感。航母助降镜竟由一件小事诱发的灵感而诞生了。
航空母舰,这个海上庞然大物与陆地机场相比显然是太小巧了。如果说飞机从那不大的飞行甲板上起飞已经令人瞠目,那么,高速飞行的飞机要想在如此小的飞行甲板上降落就更为困难了。然而,舰载机飞行员们却并无难色,有的甚至一边吹着口哨,一边操纵着飞机,平平稳稳地在航空母舰的甲板上起飞、降落。
原来,这些舰载机驾驶员有一大法宝——航母助降镜。为了使现代舰载机驾驶员驾机着舰轻松准确,人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艰难的探索。
“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
由于航母飞行甲板与机场相比太短太窄,飞机着舰点必须非常准确。若太向前,飞机会冲出甲板掉入大海;若太靠后,飞机又可能与航空母舰的艉部相撞。真可谓前不得、后不得,有毫厘艺差即可酿成大祸。
有了几次“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教训后,人们开始寻找有效的引导飞机着舰的办法。航母助降镜竟由一件小事诱发的灵感而诞生了。
抹口红抹出光学助降镜
那是1952年的一天,英国海军中校格德哈特走进女秘书的房间。当时,女秘书正手拿着小镜子抹口红。这个动作激起了正在为舰载机降落而苦思冥想的格德哈特的灵感。他回到自己的房间,找来一面镜子,把口红涂在镜面上作标志,然后把镜子放在办公桌上,对着镜子用下颚接触办公桌面。在此基础上,他设计成功了第一代航母助降镜——反射式光学助降镜。这种光学助降镜是在甲板上设置一面大曲率的反射镜,从舰艉向镜面打出灯光,灯光通过镜面反射到空中,给飞行员提供与海平面成3.5-4度夹角的光柱。飞行员则驾驶飞机沿这条光柱往下滑落,同时以飞机在镜子中的位置修正误差,使飞机安全降落在甲板上。通常,助降镜的光柱可照射两海里以上。
高速飞机迫使助降装置不断革新
20世纪60年代,舰载机的速度逐渐加快,反射式助降镜越来越难以适应飞机着舰的需要。飞机的高速度迫使人们研制新的助降装置。很快,英国人研制成功了“菲涅耳”透镜式光学助降镜。这种助降镜由甲板边缘装置、电源和控制板组成,安放在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中部靠左舷的一个稳定平台上,以保证透镜发出的光束不受航空母舰摇摆的影响。
透镜式光学助降镜的装置可发出5层光束。这5层光束与飞行跑道平行,和海平面保持一定角度,形成5层波面。这5层光束中间为橙色光束,向上向下分别为黄色和红色,两边为绿色基准光束。当舰载机下降时,舰载机飞行员就观察助降镜,如果看到的是橙色光,就可以准确着舰了;如果看到的是黄色光束,说明飞机所在处太高,需要下降高度;如果看到的是红色光束,说明飞机所在处太低,需要上升高度,否则就会撞在航空母舰的舰艉上;如果看到的是绿色光束,说明飞机偏左或偏右了,需调整水平位置。
70年代以后,美国人为保证飞机全天候盲降,率先装备了“全天候电子助降系统”。这种助降系统通过装设在航空母舰上的精确跟踪雷达,测得飞机在降落过程中的实际位置和运动情况,将这些测得的参数输入计算机中心,得出舰载机正确的着舰位置,并将舰载机的实际位置和正确位置在计算机中心进行比较,然后发射到舰载飞机的终端设备内,指令舰载飞机的自动驾驶仪自动修正误差从而准确着舰。这样,不论晴天还是雨天雾天,舰载飞机都能以几十秒的间隔不断地降落到狭窄的航空母舰甲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