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中心城区水浸街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2009-04-29梁映辉
[摘要]河源市城区位于东江与新丰江的汇合处,是两江冲积而成的盆地。因地势较低原因,加上目前城区没有设置有效的排涝设施。源城区每当洪水来临时易积水成涝,严重影响正常的经济生产工作的进行。文章通过分析河滩市中心城区水漫街的主要原因。找出解决水漫街的措施。
[关键词]水浸街;排水管网;河源市
[作者简介]梁映辉,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给排水工程师,研究方向:市政工程规划和设计,广东广州,510060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6-0109-0002
一、引言
河源市中心城区的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北面是东江与新丰江的汇合处,是两江冲积而成的盆地。中间是低丘陵地带。南面为东江冲积而成的埔前小平原,地势平坦。西面是桂山山脉,东面是流经源城区全境的东江。因地势较低原因,加上目前城区没有设置有效的排涝设施,城区每当洪水来临时易积水成涝,严重影响正常的经济生产工作的进行,现有易涝面积为3.8万亩。在2005年6·20水灾时,东江水位源城段达37.1m,而鳄湖最低点高程为36.5m,在外围江河洪水的顶托下,区内洪水根本无法排泄,造成老城的街心花园、长塘路一带严重积水,不但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工作,也威胁及市民的财产、生命安全。随着河源市区防洪减灾、两江四岸堤防工程建设,源城区的排涝任务亦逐渐加重,特别是随着东江梯级开发,风光、沥口两电站建成后,源城区的排涝任务越发严重。
二、水浸街主要原因分析
河源市中心城区,每年夏季或多雨季节城区的部分地区便会出现水浸街,老百姓深受其苦,不胜其烦。据统计,共出现典型的水浸点26处。
(一)城市排水设施缺乏系统规划
排水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它需要上下游的协调,近远期的控制,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的配合。一般来说,一座城市的排水首先要编制总体规划,然后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分别进行各区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或者专项规划,然后才是施工图设计、施工建设,一步一步地实施。
河源市的东江两岸地势平坦,东西两侧为山体,特别是东江两岸的新区进行三通一平而形成的平坦地区,标高一般较低,地形上是没多少自然坡度可利用的。雨水是自排还是强排取决于受纳水体的水位。东埔河、黄子洞河等,平均水位都较高,大范围雨水自流排放比较困难。因此,十分有必要编制城市雨水排水系统规划,明确不同受纳水体的雨水排放方式。
但到目前为止,河源市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城市江河流域规划和雨水系统专业规划。大的规划没有出台,各地块开发编制规划时,往往因为无大规划的指导而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这很难保证各地块雨水排水系统的合理性,也无法明确它与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的关系,必然导致施工图设计依据不充分,排水工程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比如有的工程在未有全局规划的情况下,为赶进度,在设计时仅考虑道路两侧很小范围的雨水,造成排水管的设计管径偏小;有的是建设一段设计一段,没有考虑上下游的衔接,甚至出现大管接小管的情况;有的没有规划或干脆不按规划实施,造成管网首尾不相接,管线绕弯路,雨、污水管混接。
(二)排水管网系统不合理
1,建设年代不一,标准不一。河源市的下水道,从老城区的合流制到新规划区采用的分流制,从石砌方涵到钢筋混凝土管,其建设年代和设计标准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2,受投资限制,一些雨水排水工程建设过程中,迫于投资资金的压力,有时不得不降低排水标准,缩小雨水管设计管径,致使暴雨时期雨水排放困难。
3,设计标准偏低,参数选值过小。通过对现有市水管道校核时,发现有的管段设计标准偏低,重现期小于1年。
4,在计算暴雨强度时,对地面雨水流行时间,管内流速及设计重现期的考虑,和在计算雨水流量时对径流系数中值的选取及汇水面积,这些参数都有可能因主观的取值,而使计算管径偏小。以径流系数为例,径流系数与地面情况有关,取值一般小于1,如果设计时未考虑地区的城镇化开发建设,仅以现状空地、田地去考虑、取值,待开发建设后,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这必然导致地面雨水径流量大幅增加,雨水不能够及时外排。
5,市区范围内的河埔大道、河源大道、东环路、西环路、万绿旅游大道等公路建设项目只按要求配套建设公路路面排水设施(如排水边沟、暗渠、管道),没有配套建设市政排污管道,两旁建筑雨污水混接现有公路排水设施,管径偏小,暴雨期间无法满足公路沿线地带的排水要求,地势低洼路段容易出现“水浸街”现象。
(三)排水设施管理不完善
1,当前的体制卞,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城建部门管理城市下水道,水利部门管理排水沟和电排站,小区的下水道则由物业部门管理。这很容易造成城市排水管理职能过于分散,不容易协调。
2,雨水管道养护跟不上。根据现场调研,沟井半堵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由于现有的雨水管坡度都较平,管内的淤积情况都比较严重,在合流制的管道更为突出。
3,市政排水设施年久失修,油污、食物残渣、泥沙、树枝残叶等垃圾严重堵塞排水设施以及路面排水口数量不足、排水口排水不畅等,这就要求城建部门要加强清淤的力度,减少淤积的程度。
(四)防洪排涝系统不完善
1,河源数十年来,东江和新丰江洪水位逐年显著壅高,水位差增大。近几年来,随着新丰江风光水利、东江风光水利等设施建成,水位上升问题更为突出。
2,内河涌河道狭窄,原有河道被居民侵占,流域水土流失,淤泥沉积情况严重,导致过流断面缩小。同时下游东江或新丰江的水位壅高,导致内河涌的水位上升。
3,河道受阻现象。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部分河流填塞,蓄水面积减小,河网密度减小,从而减缓洪水下泄速度。
4,城区排涝泵站建设和规划空白,排水管道或内河涌均直排东江。
5,城区开发受投资限制,部分地区的地台标高未达到自排的标准。
(五)“洼地”造成水浸
1,“洼地”形成原因:(1)在使用过程中小区整体下沉,使得小区内道路标高比小区周围市政道路标高低O.5m以上;(2)形状地形形成,开发过程中没有填高;(3)城中村;(4)市政道路改造不断加高。
2,由于小区地势低于周围场地,雨天小区容易积水。
三、水浸街解决措施
解决城区“水浸街”问题,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只有采取标本兼治的方式,才能彻底解决“水浸街”问题。
(一)重视规划在排水系统中的作用。编制完善的排水规划
全市应该有一个比较系统、完善的雨水排水专项规划。该规划应明确各地区的排水标准、雨水系统的划分、各雨水系统排放方式(自排或强排)等内容,并对雨水干管、总渠和排放口位置进行布置。规划上可多考虑增加人工湖泊等可以供暴雨
时调蓄的水体,具体可纳入小区的修建性规划或者排水沟的改造规划。比如可以在公园、运动场、广场、停车场、花坛等处规划雨水调蓄池,使雨水尽量分散分布。
规划上还可结合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措施,增加绿化用地,从而延长雨水在地面的流行时间,减小径流系数。另外,规划中要明确对哪些现有沟渠进行全面改造,使它们既满足城市排水的要求,又给市民一个亲切的水体景观。
(二)完善管理,进行分工合作
城市排涝、排水泵站等应纳入三防体系之中,以加大对它们的建设力度。建议城建部门和水利部门加强协作、分工合作,加强对现有排水设施的养护维修和清淤工作。
市内的排水管、井严重淤塞,而且雨水口的淤塞也非常严重。所以,一方面,环卫部门要加强路面的清扫工作,减少路面泥沙进入雨水管;另一方面,建议城建部门加强管道的清淤养护力量,争取实现清淤机械化。
另外,须加强市政工程的质检工作。提高施工队伍的质量意识。建立雨水管网的档案资料,为规划管理和审批提供条件。加强对出水口的排水闸门的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采用先进的技术改造排水闸,提高其自动化程度,使它的调蓄、排泄和自动防涝功能进一步加强。
(三)与防洪排涝系统有关的措施
1,在上游兴建一些起控制作用的拦洪水库,减低下游汇流量,降低下游水位。同时对河道进行清淤、疏通,砌筑河堤,拓宽河道,清理阻水构筑物,保障河沟排洪安全。
2,河湖蓄涝,排蓄结合。在河道综合治理上,联围筑闸和设置排涝泵站,在下游利用现状水体改造成人工湖,调蓄洪水,减少泵站规模。
在外江水位高于地面高程时,排水系统及排水闸不能自流外排,此时应充分利用湖区原有的湖泊洼地,滞蓄闭闸期间的全部暴雨涝水或部分涝水以降低抽排流量。
3,分片排涝,等高截流。实行等高截流、分片排涝、高水高排,是治涝一条重要经验。高低分排的目的在于使高地的水从高处排出,不向低处汇集。
(四)洼地排水系统改造措施
1,由于小区地势低于周围场地,故采用多道安全措施,设计原则:挡水为主,排水为辅;自排为主,强排为辅。
2,挡水:挡住区外积水和河水的倒灌是实现及时排除洼地内雨水的必要条件。
(1)等高截流,高水高排,减轻低处的排水压力;
(2)防止河水或雨水管网倒灌。
3,强排:雨水不能自排至河道或排水管道,于洼地内设置排涝泵站,设计重现期与水利标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