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面临的问题
2009-04-29曹子君
[摘要]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在我国推广以来,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而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制约,小额信用贷款出现了萎缩的趋势。农村信用社、地方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小额信用贷款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
[作者简介]曹子君,湖南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助教,湖南长沙,410205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6-0014-0003
2002年开始我国农村信用社根据中央扶持“三农”政策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小额信贷业务。这是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我国正规金融机构大范围进入小额信贷领域。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农信社小额贷款现状
由于农信社一方面在农村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另一方面作为正规金融机构,在争取小额信贷发展的合理规章和政策环境方面也同样具有优势,因此农信社逐渐成为我国小额信贷发展中的长期主力军。在我国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涉农贷款中,农信社小额信贷占到67%的比例。然而尽管政府大力推动小额信贷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也积极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可从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在不断发展,但其中小额信贷占信用社农业贷款份额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的增幅明显放缓,小额信贷的发展遭遇困境。以广东农村信用社为例,2003年最高峰时贷款余额为20亿元左右,2008年贷款余额下降到17.3475亿元。究其原因,是由于小额信贷发放的减少。与2003年相比,广东农信社小额信贷减少了2.7731亿元。
二、我国农信社小额贷款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信用证”带来的弊端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两种形式。其中又以农户小额信贷为主。这类贷款的基本做法是:信用社建立农户贷款档案,记录农户家庭经济现有财产、收入水平以及信用情况,并根据农户个人品质、还款记录、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内容、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对农户信用进行评定。依据不同的信用档次对农户颁发贷款证。这类凭证主要有“贷款证”、“资信卡”、“富民卡”、“一证通”等形式。农户需要贷款时可凭证直接到信用社营业网点办理限额以内的贷款,勿需再办理各种批准手续。信用证的发放本是农村信用社为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推行的符合农民实际需要的贷款方式。但是这种操作方式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却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另外,信贷员普遍存在违规操作,发放“信用证”时不是完全依据农民的信用度发放,而是考虑“关系户”甚至提取一定的回扣。根据对湖南宜章县赤石乡几十户村民的调查,近七成的村民表示要想获得贷款除了请客吃饭之外,回扣必不可少,否则很难获得贷款。实际上,农民在借贷活动中,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贷款的可得性,而并非利息问题。贷款可得性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祝志民(2007)对安徽省万户农村居民有关农信社小额贷款的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近40%的农户表示暂时没有从信用社贷款的考虑,有14.29%的农户认为根本就借不到。5.41%的农户认为贷款需要有人际关系,认为信贷需要担保人、抵押、村委会沟通的比例分别为16.78%、5.05%、4.26%,只是分别有9.97%和4.56%的农户表示有户口本或贷款证即可。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中的主要力量农村信用社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所能提供的金融支持是有限的。
除此之外,政策规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对象只限本辖区内具有农业户口,从事农业以及相关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个体经营户等。而现在由于农村的城市化建设,很多农民身份已转成非农户口,被排斥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放款对象之外,尽管他们依然从事着农业和相关行业的生产经营。这也大大影响了农户小额贷款支农的效果。
(二)农民高层次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
农户小额信贷额度小、期限短,最长为1年,且规定当年贷款当年回笼。而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季节性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也有较大的调整,例如种植承包、现代化养殖厂、农业深加工等项目需要额度较大、期限较长的资金支持。显然农户小额贷款不能满足项目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户小额贷款的发展。为解决农民更高层次的资金需求,我国也曾大力推行联保贷款。这种贷款不是靠财产或经济收入来担保,而是以农民的信誉作担保,采取自愿的原则,3—5户农户组成联保小组的办法,发放联保贷款。这种形式符合我国农村和农户家庭经济的实际状况。但参与联保的农民在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时,必须承担还款连带责任。这使得多数的农民对农户联保贷款持回避态度,不愿加入。此外,农户联保贷款的手续比农户小额信贷烦琐,这也使得农户联保贷款的推广不利。
(三)农村信用环境欠佳
目前农村整体信用环境欠佳,给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安定因素,在农村套取小额农贷、骗取资金和废债权的债务的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农民自身的信用观念淡薄、诚信意识较差,导致农信社小额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个别地方赌博成风,地下六合彩泛滥,很多农民借款后并未把资金投入生产,而是用于吃喝玩乐,因而难以及时还款。少数农民恶意地借款不还,千方百计逃废债务。这种赖债行为被其他借款农民效仿,造成当前农村社会普遍的信用关系恶化。再加上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借款人借款后外出打工,长年在外,无法及时还款付息,导致贷款形成不良。另外,“信用证”出租、出借行为屡禁不止,这使得没有达到信用标准的人通过冒用他人证件也可以获得贷款,由此造成的三角债更难追回。以安徽巢湖农信社为例,发放的小额农户贷款能按期现金收回的不到40%,农户贷款不良率38.O1%,高出各项贷款平均不良率的1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农村缺乏完善的征信系统,不利于小额贷款质量的保证。首先信用等级的评定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评定时仅考核农户是否有欠贷和村组提留及税费的情况,没有考察农户的资产情况、信用及道德水平,存在着信息不全、评定失实、把关不严等问题。由此建立的经济档案也大都是“终身制”,没有进一步更新。因此,农信社小额信用贷款,在缺乏贷款担保的情况下凭经济档案为依据发放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四)信贷员贷款积极性不足
一般各基层农信社只有几名信贷员却要负责整个乡镇的信贷发放,业务分散、涉及面广。平均每个信贷员要负责至少两个村的信贷调查以及发放时手续的办理,人手不足影响到小额贷款的发放。基层农信社为提高小额贷款的质量,要求信贷
员对自己所发放的贷款负责收回,并实行相应的惩罚机制,逾期收不回者,轻则扣工资,重则下岗清收。许多信贷员认为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小利息少,农民由此缺乏主动及时还款的意识,而自己却要为此办理复杂的手续、背负收回贷款的责任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信贷员对小额信贷的发放存在很多顾虑,缺乏积极性。而农村信用社在强化信贷风险约束的同时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五)农业保险和小额贷款保障机制缺失
农信社小额信贷主要投向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传统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较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我国尚未普遍开设农业保险,一旦受自然灾害,农民发生违约的可能性提高,不利于贷款的收回。因此,自然风险是农信社小额贷款面临的主要风险。与其他风险相比,农信社小额信贷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一旦出现风险,受损失的最终还是农村信用社。
三、发展农信社小额贷款的几点建议
(一)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各地政府和农信社要十分重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为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创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要使广大农户正确理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意义,引导农民正确合理地使用贷款,努力培育提高农民的信用道德意识。同时,进一步加大追讨逃废债力度,对逃废债者进行曝光公示。坚决打击赌博、地下六合彩等违法活动,创建农村诚实守信的和谐社会。
(二)落实政策实际解决农民资金需求难题
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大额贷款资金支持,农信社可适当放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和期限的限制,以满足农户较大规模经营的资金需求,充分发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基础作用和农户联保贷款的补充作用。关于联保贷款的担保问题,可以借鉴“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农业贷款的保障机制。以政府出资为主,引导民间资金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在农户联保贷款基础上,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系。
(三)加强信用评估管理,构建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
首先,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统一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规范操作,提升信用等级评定的水平层次。其次,要逐渐完善农户贷款信用体系,深入村组、农户,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建立健全农户经济档案,全面记录本服务区农户从事经营活动的情况、收入状况、家庭实有资产状况、还款的历史记录、所在的村委会组织意见,等等。第三,要坚持对农户信用等级进行动态评定,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有关数据。对信用程度高、偿债能力强的农户提高授信额度。
(四)完善信贷员奖惩机制
农村信用社应对信贷行为作进一步规范,从信贷发放、管理和收回等环节对信贷员进行考核,并结合实际,科学地制定奖惩方案。对业绩好、发放贷款质量高的信贷员应给予一定的表彰和薪酬奖励,以充分调动信贷员的放款积极性。农信社有必要设计一套公平透明的薪酬奖励体系,并作为制度长期固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