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核武器“中子弹”
2009-04-29
中子弹是第三代核武器,它是一种以聚变反应所产生的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因素的武器,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辐射和低当量。在爆炸的瞬间产生大量能量高、穿透力强的高能中子,而冲击波、光辐射和放射性沾染所造成的破坏较小,以1000吨TNTD当量的中子弹为例,它爆炸产生的核辐射对人员的瞬时杀伤半径可达800-1000米,而冲击波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半径只在300~400米之间。可见,中子弹的作用主要是只杀人不毁物。
中子弹的研制也是处于战争的考虑。因为原子弹、氢弹爆炸,不仅杀伤大量的人员,同时又将摧毁大批建筑物,由于其放射性沾染的作用,核爆炸区将成为长期难以涉足的废墟,显然,这不是战争的目的。另一方面,重装甲保护的坦克,光辐射、冲击波、放射性沾染对其产生不了太大的作用,很难杀伤坦克内的有生力量,而中子弹却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1977年6月,美国中子弹之父科恩研制中子弹取得成功。作为有效的战术核武器,它被装载到飞机、导弹及炮弹内,目前,俄罗斯、法国等国都相继研制中子弹取得成功。
尽管中子弹从未在实战中使用过,但军事家仍将它称为未来战场上的“战神”,因为它是迄今唯一具有核武器威力而又可用的战术武器。在美国,有专家认为,原子弹的氢弹的毁灭性令人战栗,是不可再用的武器,应该随受害者一样宣告其死亡,而中子弹是可以真正取胜的核武器,所以应着力克服中子弹技术的扩散。
美国人研制中子弹之初,目的是用其阻止苏联坦克群入侵西欧,令对方所有作战人员死亡或受伤,通讯中断,坦克完好无损。美国军方曾用美制坦克和苏制坦克进行了中子弹爆炸实验,结果坦克内所有动物全部死亡。一枚普通中子弹,在二三百米上空爆炸,瞬间可使200辆配备强大火力的坦克丧失战斗力,人员死亡。
1977年,美军试爆中子弹成功后,美国总统卡特企图以此逼苏联军队裁军,保证不侵犯西欧,但后来由于国内外各种压力,美国不得不推迟生产计划,只生产中子弹部件。
相关链接:
中国核科学家王淦昌是世界上最先提出激光核聚变概念的科学家之一,国际科学界根据他1941年提出的理论。首次在实验室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美国中子弹之父科恩也拜读过他发表的有关原子和中子的论文。中国在1964年成功试爆原子弹后,加紧根据王淦昌的激光核聚变初步理论进行中子弹的研究,于10年后在实验室里观察到中子的产生过程,到80年代初建造了用于激光核聚变研究的装置,80年代末期成功试爆中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