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战略

2009-04-29鲍寿柏

市场周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战略发展

鲍寿柏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城市承接和转移产业的特点,分析了我国区域中特大城市和其他不同层次城市在发展战略上的配合,指出不同城市战略之间的竞争,最后提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关键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创新。

国际产业转移:历史与现状

从国际工业化进程来考察,世界上有五次大的产业转移对国际产业结构的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转移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前后,德国人造材料取代了英国的蒸汽机文明,从英国手里接过了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发展了石油化工,形成很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业,取代了德国的合成化学时代。

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日本战后重振,用15年的时间就吸收了全世界用半个世纪开发的全部先进技术,以机械电气为代表,包括电子工业在内,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和迅速消化,使日本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产品竞争能力大幅度增强,将世界的制造业中心从美国转到日本。

第四次造就了亚洲“四小龙”腾飞,1971年8月,美国政府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日元升值16.8%,迫使日本把纺织制衣、塑料玩具、电子装配等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台湾、香港等地。

第五次也就是最近一次。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使中国成为全球日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进而在东方崛起。

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和对外投资中作用与地位的日益扩张,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方式的多样化。国际间接投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规模已经超过国际直接投资规模。2000—2005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直接投资年增长速度为15%,而间接投资年增长速度为29%。以证券投资和跨国并购方式进行的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增长速度较快,2001—2006年证券投资规模在全球资本流动总额中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75%上升至2006年的82%以上,并有继续上升的态势。

根据i996—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全球跨国投资的总流量持续快速增长,而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统计数据显示,1995—2003年,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的直接投资占跨国直接投资总流量的70%~85%。有关研究表明:2005—2007年期间,82%的跨国公司继续扩大对华投资,使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的投资规模与速度均在逐步提高;35%的跨国公司处于投资整备阶段,并计划开展新一轮对华投资。从选择投资区域企业数分布看,长三角占47%,环渤海经济圈占22%,珠三角占21%,东北地区占9%。

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布局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量。20世纪g0年代以前,跨国公司只是向外转移了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环节。而90年代后期以来,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他们不但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将转移延伸到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据统计,2007年全球近8万个跨国公司及近80万个国外分支机构仍在继续进行海外扩张,其FDI(外商直接投资)股本2007年达15万亿美元。为此,他们不断调整战略技术,扩展战略联盟,世界最大的15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90%的公司参与结盟,本土化战略大大加快,以赢得所在国政府和公众的认可与支持,同时,加强组织集中化程度,总部的作用进一步突出,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据贸发会议估计,跨国公司的销售总额为31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1%。其全球分支机构2007年产值占全球GDP的11%,雇员达8200万人。

以服务外包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投资将逐步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亮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外包和转移充实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容。跨国公司将非核心的服务环节,如后勤、财务、寻呼中心、研究开发、软件设计、经营管理、金融财务分析、办公支持、售后服务等,外化为一个投资项目或专业服务公司后再外包出去。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服务业仅占世界FDI存量的1/4,在2002年已上升到60%左右,同期制造业占全球FDI存量的比重则由42%降至34%。从流量看,现在每年服务业约占全部FDI的2/3,2006年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为9178亿美元,其中IT服务外包占54%,业务流程占46%,预计2010年将超过1.2亿美元。承接最多的是亚洲,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

以上海为例,2008年1—9月份,上海第三产业合同外资金额97.53亿美元,增长47.1%,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比重的75.9%。和需要耗费大量土地、能源的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上海“四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定位就反映了这样的发展趋势,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正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成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题。国际产业转移离不开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每一次的科技革命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使新产品及替代品大量涌现,带来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形成一系列新的产业。20世纪末以来,跨国公司纷纷在其他国家建立研发中心,争夺当地人才,利用当地资源,直接为其全球战略服务。比如,美国升阳公司(Sun)把全球研发作为重要战略,拟将50%以上的研发放在硅谷之外,已在爱尔兰、印度等地建立了主要的技术中心;英特尔于2000年底设立中国实验室,开展面向全球的研发;微软在北京设立中国研究院,成为其境外最大的科研机构。信息产业是此轮高科技产业转移的核心,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转移进一步加快。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9-2001年,信息设备制造业的FDI达660亿美元,占制造业利用外资的15.4%,居制造业各行业之首。有关专家预测,下一轮技术革命的突破口很可能是生物或纳米技术,并将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和产业转移,美国科技委员会估计,未来10-15年,全球纳米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美元。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未来的几年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将转向知识型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金融、信息、航空航天、能源、医药、生物工程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全球配置逐渐成为可能。中国制造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并举的发展进程中,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中国如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跨国公司社会化协作程度高,横向联系广,在产业转移中对相关投资起到了带动和引导作用,推进了零部件供给当地化,发展了配套产业并形成了产业群,进而将整条产业链搬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汽车行业为例,上海大众初创时,大量零部件大量依靠进口,然后再逐步实现国产化。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则有所改变,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向日趋明显。再如,以上海一苏州为中心的长三角核心区形成台湾信息产业的投资集聚区,其中苏州已经形成以明基电脑、全友电脑和华宇电脑为核心的IT产业群,建立起鼠标、彩显、液金显示器、超微半导体等多个大规模生产基地。研发、制造、服务的一体化联动是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将其研发、物流等非制造环节也转移到中国。

培育产业集群,有利于加速产业的集聚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这样,一方面可选择符合规划的企业落户,避免发展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也能借关联企业聚集的规模经济和乘数效应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

国际产业转移将会成为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最具活力的因素。从经济周期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规律看,真正决定经济周期的是新兴技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资源结构,以及区域模式等因素。当前面临的金融危机对经济周期形成巨大的外部冲击,但同时也成为打破全球经济动态均衡体系的一大契机。由于中国经济仍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这也决定了产业的周期波动与城市发展的周期波动仍是整个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由国际产业转移引发的城市经济结构升级与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将是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重要动力。

国家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在全球经济格局进行大分化、大变动、大改组的进程中,一个城市确定和奉行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对其今后的生存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全球的视野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总是朝着两个辨证的方向:一方面,不断地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先进地区向内陆欠发达地区不断进行扩散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又体现了一种新的聚合趋势,会在一些非常具有竞争力和优势的地方进行新的经济集聚,并在集聚区形成若干世界级的大都市和经济区域。古人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种分与合的变动,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产业升级的过程。因此,在这潮流涌动的转折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城市应该审时度势,把握定位,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赢得主动,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之间的不平衡形成了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随着不同层次的城市发展战略而逐步推进的。不同城市,由于其在全国经济中所处的层次、地位、作用和特征各不相同,其发展战略的目标和作用范围也各不相同。因此,从产业转移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城市发展战略作用和影响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特大城市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往往影响甚至左右全国区域经济关系变动的基本格局。特大城市承接或转移产业的作用,可分为直接影响与间接。除了由其辐射能力施加的直接影响外,通过战略位势较低的城市传递的间接影响不可忽视,它使我们看到特大城市与其它不同层次的城市之间在战略上的一种相互默契与配合,并逐步形成一种战略均势的过程。

考察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城市发展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响应时,必须注意到这种战略的相互响应并不一定都能对区域经济的结构升级产生积极效果。在很多情况下,发生在某一时期的短期响应往往与其长远发展的效应恰恰相反。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战略位势较低的城市必须客观地分析自身的基础,相对集中自身有限的经济资源,将发展战略有机渗入大区域与特大城市的战略取向之中,并在自身具体战略方针上实施重大突破的策略,而不是选择自我平衡的策略。

不同城市发展战略之间的竞争,同样反映到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之中。作为国家宏观决策系统,应该正确把握区域与城市竞争的态势,在动态竞争中谋求新的平衡,促进合理的资源配置与区域分工,推动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关键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创新,而战略创新的关键是营造好的环境。营造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法制建设、文化道德建设、生态与安全建设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会聚。卡耐基早在2D02年就指出,过去是公司与区位吸引人才,以后将是人才吸引公司,人才吸引产业,人才汇聚形成新的区位。具备创造力的人才乐意居住的城市才是高端产业最愿意去的地方。这将是我们面临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一条新的定律,也是创新城市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的一个方向。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与认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也唤起了人们对城市发展战略的新思维。我国尚处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企业的重组、洗牌和优胜劣汰,将带来城市的重新洗牌。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与资本流动必将推动区域与城市的新一轮融合,从而深刻影响我国城市发展的未来格局。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战略发展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战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战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