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早期青花瓷片
2009-04-29商晓军
商晓军
2003年在避暑山庄内出土了一批清代日用瓷器碎片,有大量康熙早期民窑日用瓷器碎片,还有康熙中期以后的官窑瓷器碎片和乾隆官窑瓷器碎片。为什么清代皇族还用景德镇民窑的产品呢?
经历了明末清初的频繁战事,使明初在景德镇开设的“御器厂”到明朝天启末年时已基本停产,制瓷业一度停滞、衰退,直到康熙早期制瓷业才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江西景德镇,民窑广泛兴起。在《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中有这样的叙述:“顺治十一年造龙缸栏板等器未成辄止,恐累民也,是顺治朝饶窑(指景德镇窑)烧瓷甚少,清瓷罕见有顺治年款者,当亦因此。故论清瓷应自康熙始。”也就是说,清代顺治瓷传世极少,到康熙时期景德镇窑才开始恢复生产,要评论清代的瓷器应从康熙朝说起,尤其是此时的青花瓷艺术水平已达到高峰。本书还记载:“瓷器至满清则无美不备矣,而民窑亦荟萃于此……各省之以瓷器著称者尚不下十余处……以杂色瓷器为土贡者……”这里提的“土贡”就是说明民窑精品是作为土贡敬献朝廷的,当时清政府还没有在景德镇开办官窑时,宫中消耗量最大的日用瓷多是景德镇的民窑瓷器,因此在避暑山庄内出土大量的民窑瓷器碎片并不意外。《瓷史》上记载:“康熙窑为清世瓷业极盛之期,朱琰《陶说》称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遣内务府官驻厂监督……每开窑鸠工庀材动支内府,一切不防吏政……所造益精”,也就是由内务府出资,“官搭民烧”。康熙二十年(1681年),选派郎中臧应选驻江西景德镇管理窑务,明末关闭的“御窑厂”重新开业。康熙四十四年,巡抚江西的郎廷极督造瓷器。因青花瓷器风格的不同,康熙青花瓷器按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康熙早期瓷器,康熙二十年以前的瓷器,是本文主要描述的民窑瓷器;康熙中期瓷器,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之间的“臧窑”瓷器;康熙晚期瓷器是指康熙四十五年以后的“郎窑”青花产品。
笔者收藏的瓷片出土于承德避暑山庄正宫区的外午门左前方外宫墙内侧多年於积的土山之下,避暑山庄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始建,由乾隆扩建,历时89年建成的清代皇家园林,出土这么多早于避暑山庄二十多年的康熙早期民窑瓷器碎片,这说明在康熙建成热河行宫之后,从北京瓷器库中调运了早期的景德镇“土贡”,即康熙二十年之前的景德镇民窑产品,存于他的热河行宫。避暑山庄正宫区完全建成是在康熙五十年,并悬挂“避暑山庄”匾额,从此有了避暑山庄之称。正宫左前方的“垃圾堆”应是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以后多年堆积而成的,说明在康熙以后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也在使用前朝(康熙朝)的日用瓷器。自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140年中,康熙、乾隆、嘉庆三帝共举行木兰秋狝105次。这期间,清帝在避暑山庄宴请皇亲国戚和王公贵族的活动也是特别的隆重和频繁,打碎最多的就是盘碗杯碟类的小件日用瓷器,清扫后堆于丽正门与防火门之间的宫墙内侧。
从上面的资料得出,康熙早期青花瓷器是康熙二十年以前的民窑青花瓷,因为御窑没有开办,没有官窑产品。避暑山庄出土的康熙民窑青花瓷片一部分是没有年号款和人名款的康熙十六年至十九年的“土贡”青花瓷碎片,一部分是十九年到二十年“官搭民烧”民窑青花瓷碎片,款识多样,直到康熙二十年以后,御窑厂设立,才出现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和“康熙年制”四字款的官窑精品。
一、康熙早期民窑青花纹饰
康熙日用瓷花卉图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传统的缠枝花卉仍在使用缠枝牡丹、缠枝莲等,与明代相比写实意味更浓一些,日用瓷纹饰还有龙纹、蟠螭纹、火焰纹等。创意别致的冰梅花纹图案,是康熙民窑首创的一种装饰图案,通体以青花料为地儿,用“分水”技法渲染出片片冰纹,白色花瓣点缀其中,别有情趣,西洋人最喜欢冰梅纹图案,这种纹饰的瓷器也多做为外销瓷。
二、康熙早期青花瓷民窑款识
清朝人蓝甫著的《景德镇陶录》中提到:“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伤年。”这证实了康熙早期景德镇瓷器款识无年号款而多杂宝、双鱼、蕉叶等款的原因,是因为怕瓷器碎后书写了年号和圣贤字迹(尤其是皇帝年号)不吉利。康熙早期青花瓷款识多种多样,有福字款、米字款、双鱼款、蕉叶款、杂宝款等等,通过对避暑山庄出土这些瓷片的整理发现纹饰与器物款识之间还有一定的规律,现总结归纳如下(照片九)。
1、福字款:属于康熙早期吉祥款中的一种,通常牡丹纹碗用福字款。“福”通音“富”,与牡丹纹对应寓意“富贵吉祥”,福字款外画双蓝圈。避暑山庄内出土了十余个不同大小的碗为缠枝牡丹纹,其碗底均为福字款。福字款还有另一个寓意即明末动荡的局面稳定后,康熙重视农业生产,人们生活日渐富裕而产生的一种幸福感,只在康熙早期的瓷器上多见(照片十)。
2、康熙双鱼款:双鱼款多用于龙纹、火焰纹、蟠螭纹等等,寓意“富贵有余”和“连年有余”,也是康熙吉祥款识中的一种(照片十一)。
3、康熙杂宝款:缠枝莲纹、蝠寿纹碗多用杂宝纹款,“莲”通“连”有“招财进宝,连绵不断”之寓意。杂宝方款外有双方圈,之外再画双蓝圆圈。相应的碗、盘的内心也有与器身同样的一个完整的图案,大多是器身为侧面花朵,底心是正面花朵,与器底的杂宝款相对应,很难仿制(照片十二)。
4、康熙蕉叶款:在清代早期民窑产品上用全用花押款,是区别于普通民窑的一种特殊标记。器物底心与其相对的有动植物图案(照片十三)。
5、康熙民窑其他款识:也发现有许多说不清楚的款识,只是一种标记,有可能是代表某窑或某人制造,也是如上面所说的民窑上用的常用款,只在康熙、乾隆时期多见。(照片十四)
三、康熙早期青花瓷器的釉料和胎质
这个时期的青花原料从明代的进口料改为国产,为云南的珠明料,青花色泽呈青翠的深宝石蓝色泽,比康熙中期青花色泽深略显青黑,胎质细腻,白中略显微青。透明釉清亮莹润,厚重如玉,釉内用放大镜观察有如若星辰的釉泡,层叠于厚厚的釉中,十分美观。
综上所述,康熙年间,由于平息了战乱,国民经济复苏,清政府还没有在景德镇开办官窑时,康熙早期的日用瓷都是景德镇民窑产品,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土贡”或政府在实行“官搭民烧”时指定烧造的产品,它们都是上文所说的“民窑上用(上用是指御用)”的瓷器,但在器物的底部款识上是有别于其他民窑产品的。而出土这批日用瓷器碎片的清宫“垃圾堆”,其西北部是避暑山庄的正宫区,其东北部是乾隆扩建山庄兴建的东宫福寿园大戏楼——清音阁,正宫区与清音阁之间,是清宫的御膳房,这三个地方前二者是皇帝经常宴请、用膳之所,后者是制做“御膳”的场所,打碎的盘碗杯碟收拾后倒在其前方宫墙跟内,从“垃圾堆”中丰富的康熙早期民窑瓷器碎片和康雍乾官窑时期的瓷器碎片,可以窥见当时避暑山庄的兴盛与繁华。(责编: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