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巧手阿婆之剪纸
2009-04-29臧术权
臧术权
剪纸,是最能反映民俗风情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其应用范围广泛,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极强的生命力。剪纸作品一般都反映出一种最朴素的审美观念和民间信仰。
推源(小标题)
剪纸,有剪与刻两种。一般以大红纸和粉红纸等为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用绢和金箔等材料剪成鸟和云纹的记载。现在,发现最早的剪纸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的五幅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这些剪纸,都是用折叠的方法剪出来的。如对猴剪纸折成16层;对马剪纸折成12层。可见,早在1500年前,剪纸艺术就已达到很高水平。
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一书曾记载:“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
南宋周密《志雅堂杂钞》曾描写了汴梁城剪纸的情景:“忽有少年能袖中剪字及花朵……可谓斗巧争奇。”
明代则有“将乌金纸剪为蝴蝶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男女老少各戴一枝于鬓角”的记载。
民间曾流传着周成王拾叶剪圭,封弟为侯的故事。此外,民间还相传,老子出关时,用金箔剪牛赐给百姓免灾避祸,演变至今,就成了老百姓每年在正月廿三即老子出关的那天,“剪牛”祈福。
旧时逢年过节,百姓家纸糊的窗格上都会贴满窗花,就连门楣和炕头上的灯窑及孩子们手提的灯笼上也都贴上好多剪纸花样。谁家女儿出嫁,儿子结婚,在筹办喜事中,往往少不了剪几套喜花,贴在礼盒等嫁妆上。另外,还有专门为刺绣而剪的各种粉本底样。如:“五毒符的兜肚”“荷包”“鞋面”“方枕堵”“营生(针线)笸箩”等。此类剪纸,取材于民间戏剧、神话传说和花鸟鱼虫。风格上粗犷、拙朴。它流传于河北省玉田县一带的乡村,大多出自白发暮年的阿婆之手。
采风(小标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和唐山市群众艺术馆的专家等一行七人来到玉田县的一个乡村,叩开了一位74岁老阿婆的家门。她热情地请我们坐到炕上,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便爽快地拿起纸,折折叠叠,然后左手捏着纸,右手用剪子转着弯地剪着,几下子,便剪出了几个少妇和童子等人物形象。接着她又乘兴剪出了一些瓶花和鱼、虫、鸟、兽等吉祥物。
我们摆弄着阿婆剪出的各种极富艺术情趣的剪纸,不停地向她问这问那,好像试图超越时空,触摸她过去的记忆。的确,在观赏者的眼中会对剪纸作品产生一种默契的情感交流,而这种情感,能够让人心灵纯真,激发人性的活力,再现民族的精神和个性。
老阿婆边剪边叙述着她的过去,她说母亲在她4岁时就离开人世。从此她便在奶奶的呵护下,看着奶奶的剪纸慢慢地长大,7岁时,她就能和奶奶一起用剪纸糊粘“营生笸箩”和各种各样的“彩礼盒”,每当拿到集上去卖时,都会被那些为儿女置办嫁妆的婆娘们争相抢购。接着,她含着眼泪告诉我们:14岁的时候,父亲就让她出嫁了。“过门”后,一想到家里的奶奶和父亲,她就不由自主地拿起剪子,抽象地剪出奶奶和父亲的样子。邻里乡亲,知道她手巧,有的请她剪窗花和喜花,有的跟她学剪纸。说话间,老阿婆已剪了很多剪纸,有以吉祥语、神话故事为题材的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器物等形象。其表现手法多以借喻、比拟、双关、象征、谐音为主,使剪纸与寓意结合、寄托了她淳朴的爱心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些作品有“三甲”“喜相逢”“寿(手)上添喜(喜鹊)”“神龟”“教五子”等。有句古语说得好:“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正是内心的兴发和感动,剪纸创作才得以升华。这一张张剪纸的味道,似乎从阿婆的怀间向我们传递出祖先的信息。
俗尚(小标题)
剪纸集审美性、功能性、民俗性为一体,带着鲜活的原始野性,记录着历史的年轮。
公元7世纪到13世纪乃至20世纪末,剪纸艺术在民间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成为一种俗尚。比如:春节、惊蛰、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和节气,以及婚事、祝寿等庆典活动都要用剪纸取个吉利,增强其热闹而欢乐的气氛。
腊月廿三,是除旧迎新的小年,人们将庭堂打扫干净后,就开始求巧手姑娘和老太太剪窗花或赶集购买剪纸。有的是用来贴在门楣上的三彩剪纸(红、绿、黄交替使用),有的是用来贴在窗户、灯笼上的团花、角花、边花等剪纸。早在两晋时,正月初七就定为“人日”。南朝《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纸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以示从头新也”。“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代李商隐《人日即事》诗句)。直到上个世纪,在“人日”的这一天,我仍见到90多岁的老奶奶依旧习惯于剪一排“牵手娃”让我赏玩。这种悠久的风俗,也许出于先民对生命繁衍的礼赞吧!
每到惊蛰节气和端阳节的日子,村里的巧手阿婆就会剪些“公鸡蝎子”“小剪子剪蝎尾”和“蜈蚣”“蜥蝎”“蛇”“疥蛤蟆”等剪纸。据说把“小剪子剪蝎尾”的剪纸压在炕角或贴在窗户上,可驱避一年毒虫叮咬。因此,剪纸一般总是随着季节和节日的习俗内容而变化。关于喜庆之日的剪纸有“团花”“如意”“蝴蝶”“喜字”“朱雀”“平(瓶)安和(荷)美”“平安长寿”“本固枝荣”等。
这些直接与老百姓风俗习惯有着密切关系的各类剪纸,突出反映了民间淳风之美和民间质朴的审美观念。
格调(小标题)
剪纸因它的地区、民族、宗教、习俗的不同而产生各种风格。
玉田巧手阿婆剪纸,主要表现了深厚、娴熟的功力和技巧。通过剪线的阴阳、方圆、刚柔变化而产生出苍古的韵味。其造型粗犷而不失雅趣;夸张而不失形美;纯朴而不失灵巧。如剪纸人物的正、侧面,尤其是侧脸的眼睛,大约占头部的二分之一,鼻子和嘴在脸蛋儿轮廓线上精巧地翘起。剪纸人物身上的局部花纹一般用对称折叠或多角折叠的方法,随意剪出各种花纹,有“锯齿纹”“月牙纹”“梅花纹”及各种精美雅致的小花朵。都是先剪轮廓,后按人物服饰特点转着弯地逐步剪出各种局部花纹。其剪纸技巧上的处理,都需要用丰富的想象力来附加以一定的文化色彩,从而达到人们心理上的满足。正是民间这种纯朴的信仰,引发和延续了剪纸的特殊情结,使剪纸技艺在悠久的历史中漫透着自由精神的个性。
民间艺术为百工之母,剪纸是汇入民间艺术大河里的一朵浪花,生生不息流进生活的海洋,上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它,它也充实着历史,使中华民族文化荡漾着温馨的气息。历代剪纸阿婆用手中的纸、剪所营造出的和谐吉祥的内涵,都是值得人倾心感悟和深情回味的。(责编: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