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会”:纵论资本市场焦点话题

2009-04-28

市场瞭望·投资者 2009年7期
关键词:两会新股全国政协

若 寒

随着近段时间外围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形势持续恶化,投资者对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资本市场建设倍加关注,关注度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再度升温。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措施,来保障国内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受此利好提振,A股市场也展开了一轮震荡回升的反弹走势。3月5日,《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涉及资本市场的部分有三句话:“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和规范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和前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资本市场提法有所不同的是,今年重点强调了“改革”,而前两年则更多强调“发展”。

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代表、委员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与投资者关心的热点话题,纷纷建言献策,提出自己对资本市场的观点与看法。综合A股市场各方面情况来看,投资者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关注重点集中在市场基础建设的完善与创新方面,包括新股发行制度、大小非解禁、股指期货、创业板等问题。

焦点话题一:今年是否推出创业板

已经酝酿了11年的创业板,有望在今年s月份推出,此前一度成为市场共识。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继续提出尽早推出创业板的议案。在机构近期的策略报告中,也普遍预期创业板最有望在两会后率先推出。然而,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尚未明朗,A股市场的投资者信心尚未完全恢复,今年是否应该推出创业板,什么时候适合推出创业板,这让市场内外牵肠挂肚。

3月7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创业板将被暂时搁置。他表示,多层次市场建设这些年一直都在积极推进,总理在去年的报告中已经讲到这个创业板,不一定每次报告里都要讲。

无独有偶,证监会副主席桂敏杰3月7日在列席民建小组会议时发言也称,推出创业板是符合培养创新型企业、增长型企业需求的,同时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经济通胀需要的,创业板的推出并没有搁置。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陈东征认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应该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让中小企业的发展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这可以起到示范效应,也可以撬动民间投资,使更多资金流入中小企业。

在创业板的风险问题上,陈东征认为,创业板市场是一个高风险市场,证监会或将通过一些制度设计来防范风险,比如设置投资者门槛,希望投资者能够理解。同时,他也表示,创业板推出后,首批上市的企业数量不会低于八家。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也表示,如果创业板能够适时推出,可以起到“一举三得”的作用。第一,是可以帮助科技创新型企业尽早做大;第二,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打开渠道;第三,扩大了投资规模,扩大了内需,而且这个投资的含金量是很高的。现在中国人不是没有钱,而是不知道如何投资才能做得最好,不知道如何找到好的投资方向。

焦点话题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与IPO重启

自去年9月16日华昌化工发行新股后,A股市场上新股发行工作已停滞了5个月有余。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困难之时,正需要股市充分发挥融资功能,以帮助国内公司渡过难关。但在目前股民信心稍有好转,广为诟病的发行制度尚未改革之时,贸然重启IPO(首次公开募股),将有可能使监管层费劲心思的维稳成果付之东流。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3月5日说,暂停IPO主要是因为市场整体情况不太好,市场本身对于新股上市就有很强的约束,并表示正在积极研究新股发行制度。何时重启IPO要等到市场条件成熟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后,看市场情况再定。此外,他还透露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重点,一是能够形成更加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二是能够进一步体现市场公平;三是防止二级市场过度炒作。

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3月6日表示,资本市场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要直接融资,好比一个人只要身体健康,就应该工作。但如果不太健康。比如感冒、发烧了,就要休息几天,前一阶段时间,IPO没有启动就像一个人得病感冒一样。所以IPO的启动是势在必行的,但启动时机要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们的新股发行制度联系在一起考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认为,应该先完善发行体制,再适时启动IPO。新股发行制度要考虑三方面,一是股票定价进一步市场化;二是强化买方的约束力;三是在风险明晰的前提下兼顾各方面利益,尤其是小投资人的利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李剑阁也认为,建立更为市场化的新股发行制度,成为当务之急。他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定价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定价机制是新股发行制度的核心;第二,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建立更为市场化的新股发行供给机制;第三,在新股发行的具体环节上进行市场化改革,赋予发行人和主承销商更多的自主权。

焦点话题三: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是否跟进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是“资本市场改革”。这个新提法,意味着监管层在今年很可能会在新股发行制度、创业板、融资融券等方面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作为一种融资方式的创业板,在国家迫切需要解决中小企业难的前提下,最有可能先行推出,而经过多年准备的股指期货与早已启动试点工作的融资融券的命运又如何呢?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南华集团董事张赛娥指出,与创业板的急迫性相比,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这两个产品目前的确是好的推出时机。她分析说,因为可以趁此机会观察新的产品有没有缺陷,而在市场狂热的时候则很难分辨。

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表示,股指期货推出,要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经过三年多的准备,股指期货前期准备工作非常扎实,方方面面对股指期货的理解确实不可与两三年以前同日而语了,股指期货对于证券市场的积极作用已经形成大多数人的共识。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认为,今年是推股指期货的黄金时期。以目前的情况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宏观调控政策的任何变化都有可能导致证券市场整体性下跌,从而引发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合理的投资组合,只能规避由个别股票引发的风险,无法规避系统性风险。只有通过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反向操作,才能锁定现货成本和风险,从而在较大程度上规避系统性风险。

全国人大代表、中金所总经理朱玉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股指期货的推出是完善股市的基本机制。中国股市的一大缺陷是“单边市”结构,缺乏双向交易机制。对股市看空的投资者无法操作,股市缺少内在制衡机制。股指期货可以使市场具备对冲机制,有助于缩小中国股市的波动幅度。

全国人大代表、证监会市场部副主任欧阳泽华表示,目前融资融券各方面

准备基本就绪,下一步将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遵循风险可控、可测、可承受的框架,稳步推进融资融券的试点工作。欧阳泽华说,融资融券在海外市场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交易品种,也是各个市场必备的交易功能。其最大好处是通过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建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系的通道,同时有利于增强证券公司的竞争力,也改变目前市场单边市的基本格局。

如何消减大小非解禁带来冲击

从2008年开始,大小非解禁规模明显增大,今、明两年更是进入解禁的高峰期。一直以来,众多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呼吁要规范大小非的流通问题。同时有不少人认为,只有解决了大小非问题,中国股市才有盼头。大小非问题对市场真有这么大的影响吗?大小非的问题究竟该怎么去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证监局局长江连海江连海认为,解决“大小非”问题一方面要消除投资者的心理疑虑,另一方面要在完善大宗交易平台的基础上打“组合拳”,包括考虑由外汇储备和社保承接一部分大小非等措施。

他表示,2009年“大小非”解禁比较集中,其规模是2008年的5倍,但资料显示,这些限售解禁股2/3以上是IPO首发形成的,其中80%集中在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石化、上港集团、中国联通等几家国家控股的大型和超大型央企,而且第一大股东的解禁量占90%,“小非”解禁量仅占股改限售股份解禁量的3%。“小非”大部分已经在2008年解决了。“这些国企的大股东虽然是理论上可以减持,但是在现实中,实际减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厉无畏表示,作为国有资本的大小非在解禁时不应该损伤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应该加强对限售股的监管,要求限售股东拿出20%左右利润成立特别收益金返回给流通股股东。

他认为,“大小非解禁”是造成股市起伏的最主要原因,即股改时大小非的对价不够,解禁后给流通股股东带来损失,造成人心恐慌,所以要让国有股拿出抛售收入的20%左右作为红利分给流通股。这样做,大小非就不会随便减持,流通股也不会赶紧逃走。不恐慌了,市场就不会受到大小非解禁的影响而波动。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南华集团董事张赛娥称,内地不一定非要设立平准基金来解决大小非减持对市场带来的冲击问题。后者的解决最终还要市场来慢慢消化。她分析,很多大非持有者是政府。抛售可能性较小;而小非低价卖掉的股票会被新的投资者买过来,也不会产生大的冲击。她举例说,香港的股票都是私人的,大股东也可以卖,超过5%的都要公告,一般都只会对个股造成波动。影响有限,所以大小非问题还是要靠市场来慢慢消化。

监管层维稳的信心来源于哪里

2008年以来,我国采取很多举措从基本面与市场供求关系来稳定资本市场,起到一定的效果,股指出现探底回升走势、市场信心也得到扭转。进入2009年之后,面对国内外更加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这就对监管层维稳带来更大的难度与要求。那么,监管层维稳的信心来源于哪里?又会进一步采取哪些维稳措施呢?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对中国资本市场很有信心。他指出,作出这一判断基于三方面的理由:首先,中国经济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其次,虽然有些上市公司有问题,但大部分上市公司在行业内是龙头企业,可以较快地克服眼前的困难,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是好的;最后,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和对市场的整顿,市场的基本面也是好的。

高层的信心是有数据作为后盾的。

首先,3月4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2月份PMI为49,接近经济扩张收缩分界线50的水平,连续第三个月回升。

其次,在企业大规模限产与基础建设的双重刺激下,钢铁、水泥、煤炭、有色等行业的“去库存化”,申银万国分析,经过前期停产式的削减存货,将会大大缩短存货调整所需时间,在今年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左右,企业的阶段陧存货调整将基本结束。这从煤炭、钢铁近段时间的提价行为即可看出。

最后,3月6日,央行、财政部等四部委领导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会全力确保今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同时,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表示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刺激政策。接近国资委的知情人士透露,下一步,国资委的救援计划除了已经启动的注资外,主要将通过这个“央企大管家”进行重组兼并。而4月份即将公布的央企审计结果无疑是国资委下一步救援、诊治央企的一张“诊断书”。有国资专家分析,国资委对央企的救援是采取注资还是兼并重组都将依据该“诊断书”对症下药。

猜你喜欢

两会新股全国政协
不妨以平常心来看待新股破发现象
九三学社9件提案入选全国政协重点提案
王国庆接替吕新华 任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
新股破发是价值回归第一步
新股频频破发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