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资本经营”

2009-04-27

商情 2009年2期
关键词:误区

王 成

【摘 要】文章从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区别联系及其具体操作方式做一下介绍,并对资本运营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存在着诸多误区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资本经营 操作方式 误区

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有两个目标,一是要维护国家的权益,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增加财政收入;二是要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通过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市场化来实现。

一、国有资本经营的意义

国有资本经营是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双重目标的紧迫要求。目前,积极推动国有资本经营,对于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从而提高国有资产收益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国企内部治理结构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企业组织形态将会发生根本变化。在计划经济下,国营企业不过像一个个车间、班组而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资本经营,以资本所有权作为中心原则,将企业的一切要素资本化,以出资者的利益和权力为核心,建立起企业法人制度。企业成了独立的法人实体,是市场经济中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拥有独立法人财产权的竞争实体。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职能范围也要重新界定,其资金来源、组织形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通过国有资本经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融资和公司化改造,把原先的国营企业通过改组、改制、改造和加强管理变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2.有利于调整国有资本的战略结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资产存量,被分割和沉淀在众多部门,不能作为资本在市场流转和交易。这导致了国有资产的分布过大又过于分散,企业技术水平低,设备产品老化,难以形成市场绝对竞争优势。同时,由于国家投资不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长期存在。通过资本经营活动,将企业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存量资产资本化,投入市场交易,可以达到存量变现和增值的目的,进而实现国有资本的战略结构调整,优化国有经济的资源配置。一方面,重点加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和领域,如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使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占绝对支配地位。

3.有利于发挥国有资本对其他资本的引导作用

通过股权转让、企业兼并等资本经营活动,将国有资本非国有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国有资本吸收和利用非国有的社会资本的过程。这将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对其他社会资本的引导作用,确保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利用较少的国有资本就能调动和支配大量的社会资本,按照特定产业发展的要求,实现社会资本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结构性和战略性调整,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二、实现国有资本经营的具体操作方式及其优点

1.对于规模小、但占有一定战略资源的企业,可以由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实行整合、托管。在行业整体分散,企业规模小,运行效率低,直接导致竞争过度(以价格为主),企业盈利能力差,通过整合或托管进行的产业整合不但能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而且能有效消灭竞争对手,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有利于提高行业再价值链中的地位。其优点是,在目标企业的产权不动的情况下,优势企业获得对目标企业资源的实际控制权。优势企业输出的主要是管理、技术、营销渠道、品牌等“软件”,降低了优势企业的扩展成本。对被整合方来说,可以避免企业市场竞争力差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2.对于经营不佳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整体出售的方式变现。首先通过资产评估确定国有资本的出售底价,然后在公平的条件下实行公开竞争招标的办法,较准确地找到国有资本出售价格,所得资金除用于职工养老、安置等问题外,全部投入公益性事业和基础设施方面建设。在出售后,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会被大幅度调整,将引入新的经营管理方式,企业机制得到转换。同时,国有资本的重新投入又加强了基础设施等部门的建设,优化了国民经济结构。

3.对于国有资本应逐步退出的大型企业,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造的方式,根据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需要,由资本经营公司作为发起人对它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发行股票,或者直接引入外部资金,使原先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改变为控股以至参股的产权结构,其结果是:通过股份制改造,引入新的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调整企业资本结构,同时引入新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人才,改善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优化了企业资产结构(包括企业人力资产与物质资产结构)。在对某些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同时,还可考虑国有股权和债权互换,由非国有资本取代国有资本获得对企业的控制权,这样先的国有股权转化为国有债权,由相应的国家政策性银行来负责这些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三、资本运营在企业实践中的误区

由于资本经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时间较短,尚不成熟,人们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经营思维和企业运作方式与规范化的资本经营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上资本运营所需的制度环境和条件尚不充分,资本运营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存在着诸多误区。

误区之一:把资本经营理解为股票投资或金融商品买卖等资本直接运作行为

在现实中,许多企业片面地把资本经营视同于股票投资或者金融商品的买卖。企业投资于证券市场,通过证券投资这一资本的直接运作方式来实现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本来无可厚非,不应指责。但是,如果一个企业放弃主营业务于不顾,特别是在主营业务比较差的情况下,把投资转化为投机,试图以此来弥补主营业务的不足。这不但有悖于资本经营的初衷和本质,而且有可能使企业进一步陷入困境。对于那些不注重改善经营管理,抱着在股票市场上投机“捞一把”思想的企业,一旦股票投机失败,其后果不堪设想。事实证明,能够通过股票投机获利者毕竟只有少数。

误区之二:割裂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内在联系,把资本运营作为游离于生产经营的更为高级的经营形式

在当前的资本经营过程中,有一种观点和倾向,认为资本经营是独立于生产经营而存在,目的在于提高资本营运效率和效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是比生产经营更为高级的经营方式。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不仅在认识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它极有可能误导国企改革,把当前的资本经营引入歧途。一般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经营在时空上可以暂时脱离生产经营而单独运作并获取一定的资本收益,但这仅是从表层而言的,实质上,资本经营最终必须服从或服务于生产经营。生产经营是资本经营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生产经营,资本经营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误区之三:把资本经营的目标定位于企业资产数量的大小,片面追求企业资产的规模扩张,忽视资本经营的“质量”

尽管以企业并购、重组、整合为主要内容的资本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把资产这一“蛋糕”做大来实现规模效益,达到盈利最大化和资本增值最大化目标。但它必须以正确把握资本经营的“度”,在保证资本经营“质量”前提下进行的。但是在现实实践中,许多企业忽视资本效益原则,片面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大,不注重企业内部的产业关联,盲目并购其他企业,结果企业的资本经营不但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相反却使企业步入困境。这一问题在上市公司比较突出。相反,那些资本运营获得成功的企业,如一汽集团、海尔等,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正确的处理主营业务发展与多元化经营的关系,围绕主营业务进行企业并购。因此,资本经营是把“双刃剑”,若企业的资本经营能够充分注重主营业务的发展,充分注重企业内部产业的关联,通过并购获得的资产就能为企业带来跳跃性发展的机遇。

误区之四:一些企业把资本经营作为一种改革的时髦,注重形式的过度包装,忽视资本运营实质的追求

资本经营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实现规模效益的高效率经营形式,它的出现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深化的逻辑必然,其根本目的在于:一是解决国企改革深层次问题。二是解决“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问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盘活国有存量资产,从整体上提高国有经济效益。然而,在资本经营实践操作中,许多企业把它作为一种改革时髦来赶,只重形式、忽略实质,务虚不务实,把企业是否进行资本经营当作衡量企业经营者政绩、魄力和企业发展好坏的标准。这种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资本经营,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圈钱”。显然,这些做法不符合资本经营“集约经营”的内在本质,相反,却是在资本经营条件下出现的新的粗放式经营。

误区之五:把经济规模等同于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本质上是一种适应性生产经营规模带来的效率与效益。经济规模仅仅是一个总量概念,并不涉及成本收益分析。成本低、收益递增的经济规模才可以称之为规模经济。经济规模的扩大可能是规模经济,也可能不是规模经济。企业在并购和资本运营中常常混淆两者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是认为把若干个独立的企业联合在一起,就可能形成规模经济。事实上,集团规模的扩大可能是经济的,也可能是不经济的,关键要看集团有没有充分利用各种要素,看能否提高集团的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二是把规模经济简单地推而广之。有些地方,不分行业、不分产业、不分领域,千篇一律地要求搞大集团或规模经济,热衷于构建“航空母舰”,而忽视并购组成企业团队的意义,企业集团的发展引向歧途。三是把规模经济看作是大企业、大集团的“专利”。认为只有大型企业集团才会取得规模经济,中小企业不会取得规模经济。这种认识也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误区之六:把经济范围等同于范围经济

经济范围与范围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范围表现为生产经营领域的布点,经济范围的大而宽,表现为生产经营的多元化。范围经济是由于企业从事相关、非相关多元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利用了共同的设备、无形资产、开发机构、管理人才而带来的生产经营成本下降、风险分散、收益递增。范围经济作为规模经济的一种转化形式,是需要一系列严格约束条件的。企业并购、整合、重组并不是简单的1+1的组合,不是生产要素的随机与简单叠加,而必须实现企业内部的优势互补,形成集团内的专业分工。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还可能造成管理质量下降。因为,并购行为特别是无关联多元化中的并购会使企业的分支机构迅速增多,管理链条加长,管理工作难度加大,而管理负荷过重将会导致管理质量下降,使无关联企业在并购、重组、整合后无法获得规模经营的好处。

“资本经营”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从而为我们的产业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地矿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

猜你喜欢

误区
空间几何体求解中的“思维误区”
盲区
最坑老人的10大健康误区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没有误区等
翻译误区逐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