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师与学生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主体作用的实现

2009-04-27刘洪利

商情 2009年1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主体素质

刘洪利

【摘 要】多年来,中学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樊篱中为人诟病,语文教改步履艰难,成效不大。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一方面要着眼于学生语言素质的提高,把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关键词】教师学生中学语文主体作用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指引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走过了十余年的路程,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围绕着课程和教法进行了多方面的不懈探索,五花八门的教学法层出不穷。但总体来看,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依然没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升学成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唯一目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着应试做文章;教学方法单调,缺少变化;教学过程固定,模式统一;教学内容僵化,缺乏时代新意;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足,参与意识差。在这些因素的反作用下,中学语文教改步履维艰。

从普遍存在的现象来看,语文教学是只重形式主义的课文分析和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素质的培养,学生就只能被动地充当“听众”,充其量学会机械地去解答一些模式化的试题,而很难成为真正掌握并熟练运用语文工具的人。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迅速从应试教育这个怪圈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注重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二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师素质的提高

语文课不仅难教,而且收效慢。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素质,想把一个班或几个班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则是完全不可能的。从知识结构方面来说,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绝不能只守着一本教材和一份参考资料,而是至少要熟悉整个初中、高中的教材,除此之外,还必须博览群书,有较渊博的语言学知识、文艺学知识、文章学知识,还要粗通一些边缘学科如哲学、历史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而言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几乎各方面的知识都得涉猎——语文课好比一个超级市场,百货齐全,百十来个学生,古今中外、天上地下都要问老师,如果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就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裕如。比如说,学生问到古代的注音是怎么回事,教师就要能解释“反切”;再比如说,学生问到填词是怎么回事,教师就要能解释词的平仄和用韵的规定以及应当使用什么工具书等。

在表情达意方面,语文教师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无论是在书面或者口头,应当能条理分明、逻辑严密、明白透彻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自然、感人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生动形象地描绘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

有了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表情达意的能力还不够,语文教师还得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比如,布置学生背的课文,教师也要能背诵如流;再比如,布置学生作文,教师自己也应当“下水”作它几篇,以示规范。言教不如身教。如此,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有些教师,眼高手低,讲起作文理论来滔滔不绝,可就是从不练笔。这种懒于动笔的习惯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

最重要最难做好的,就是语文教师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兴趣爱好,以便于因材施教。这里面的工作是很难“量化”出来的,但这种针对学生个人的指点和督促则是非常宝贵的。

总而言之,既当了语文教师,就得学“十八般武艺”(最好能精通一门外语并且能熟练地使用电脑),就要有“殉道的”的精神,不可有丝毫懈怠。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毫无疑义的。问题是现在绝大多数学校还是以课堂教学为唯一的渠道,完全不顾及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只是一味训练学生怎样去应考。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味地灌输,学生的“主动学”被教师的“一言堂”所取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教师的“主讲”所夺走,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束缚了学习主体的发展,阻碍了学习主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那么,作为学习主体的“引路人”,教师应当为学生做哪些事呢?

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治学方法,如“快速阅读法”“精读法”“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做卡片、编索引的方法”“快速作文法”等等。

其次,要优化课堂结构。在四十分钟里,应尽可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开头几分钟,教师可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或预习的学习情况,然后布置作业,规定阅读或写作的要求。接着便进入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学生自己独立作业,教师巡视答疑——这一环节约需半小时。最后,教师用几分钟归纳和布置预习。当然,课堂结构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作灵活的处理——比如遇到带有共性的疑难的问题,则可将独立作业这一环改为小组或全班讨论,讨论而得不出正确答案的,教师则可开怀畅讲,或纠正或补充或阐发。最后,教师还应十分注意学习主体的非智力结构,如兴趣、爱好、意志、情操、信念等。甚至可以巧妙地利用“罗森塔尔效应”,以唤醒学生的潜意识,使他们逐渐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诸般心理品质,滋润其潜在智能,最终获得教师所期望的发展。

将课堂还给学习主体,这是个绝不能让步的原则。课堂教学绝不能讲究形式上好看,一会儿这样引导,一会儿那样分析,搞得眼花缭乱,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浪费了时间。还是实在一点的好。

语文的“奥秘”是不可能由教师传导的,教师的作用只是引路和点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在他自己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代替不了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过,语文可以无师自通。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学生没有教师会学得更好。高明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前进路上的障碍”。反之,从学习主体方面来说,一个学生,如果他不执著、刻苦地阅读、思考和写作,或者他学而不得法,那么,即使他有一个高明的教师,那也是徒然的。决定的因素是内因,决定的“战役”要靠学生自己去打。因此,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会过分把精力放在所谓“课堂教学艺术”上,关键还是在于抓学法,看你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看你是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语

语文是工具,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除了语文知识中的部分内容外,一般不具备深奥的理论,不象数理化那样难懂,非得教师一一讲解不可。但另一方面,它又不象数理化那样,理解了,就占有了,就可以去解决问题。比如,把握文章的精微之处就并非易事,而写出像样的文章就尤其难。语文素质的提高不大可能立竿见影,主要靠天长日久的熏陶感染。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一要靠好的教师引路,一要靠学习主体自己去探索,这两者又以后者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主体素质
论碳审计主体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何谓“主体间性”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