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德育理念的创新

2009-04-27史佳华

商情 2009年2期
关键词:高校创新

史佳华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高校德育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德育创新之路。观念的树立是行动的先导,高校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本文对德育理念的内涵、德育理念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高校德育理念的创新途径三个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校 德育理念 创新

1 德育理念的内涵

德育理念是人们对德育的基本看法和理性认识,是先于行动的核心理论和哲学前提。没有科学的德育理念,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德育创新,有了理念的更新才会引起方法的变革。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传统的德育往往是见事不见人,或者是没有充分考虑人的独立个性和内在需求等因素,进行呆板的说教。现代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德育理念创新的目标是树立现代化的德育观念,尽快树立起科学的具有时代特点的德育新观念。

2 高校德育理念存在的问题

2.1偏重理论学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管高校德育改革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目前德育教育仍然处于注重理论学习、实践教学不尽人意的状态。在偏重理论学习的影响下,德育教育不自觉地演变成了一种知识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成为教育的客体。久而久之,学生对枯燥的理论产生厌烦情绪,并由于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没有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获得,甚至会觉得这项教育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这正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忽视的表现。

2.2德育观念错位,德育功能弱化

教育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争论已久,长期以来,我们一贯注重“社会本位”而忽视个人,过度强调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与需要,面对个人的生理、心理需要考虑较少,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难以满足。德育不仅具有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功能,而且具有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多方面功能,特别是个体享用功能。然而,现实的德育往往只重视其社会功能。在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教学中,智育重于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

2.3重视标准化教育,忽视人的差异性和个性教育

高校德育在方法论上统一灌输,在教育形式上整齐划一,虽然满足了尽可能多的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却没有尊重教育主体的差异性,没有尊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等方面的差异,没有尊重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自己发展方式的权利。其最直接的负面效应就是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低下。

传统的高校德育局限在校园内,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几乎是封闭的教育。高校德育还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以及情感体验,从而导致学生缺乏情感教育。

3 高校德育理念创新的途径

面对目前高校德育理念存在的问题,面对我国知识经济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面对高校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德育理念必须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上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高校德育创新,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是德育理念的本质内容,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核心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更加强调学生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人格,更加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而且要把这种“人本”思想体现在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关心、帮助、尊重和激励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方向。

3.2树立个性化德育理念

德育个性化观念就是要在德育教育中倡导个性化教育,我们这里所说的个性化教育,就是在不违背总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特点,充分挖掘其潜能,发挥其特长,鼓励每个人按照社会需要的方向自由、全面、健康地成长。这样的学生应该具有自由选择、独立决策、敢于争先的能力和品质,能够适应社会需求,敢于担当责任,承受能力强,身心健康。个性化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更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个性化教育更显示出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所以高校应树立个性化的德育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3.3要树立和谐共进的德育理念

要树立和谐共进的德育理念就是建立起平等、和谐、共进的师生关系。教育实践证明,教育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道德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育工作者在轻松的人际氛围中开展教育工作,其所传授的思想观念更易为受教育者接受;另一方面,和谐的教育关系也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教育者就会由尊重到信任,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尊重大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亲密友爱的师生关系。此外,高校还应构建知、情、意、信、行统一的德育模式,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德育过程。积极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使之学会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学会在开放的情境中锻炼辨别是非善恶、自主正确选择价值和行为的能力。

3.4树立开放性的德育理念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而德育教育则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教育。当前德育教育应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强调人类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要注重培养人的开放意识以及竞争合作精神。高校德育必须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必须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以增强其实效性。树立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必须扩大德育的视野。经济发展要走向世界,精神文明同样也不能关起门来进行。高校德育在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前提下,要更多的确立一种开放意识和开放精神,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在思维方式、信息交换、内容拓展等方面更多地体现出开放性和兼容性,以保持不断更新的活力。因此,开放性应该是高校德育始终坚持的原则。

3.5树立实践育人的德育理念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知行合一”,促进理论学习向内在品质的转化。所谓“实践出真知”表明了实践对于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树立德育实践观,就是要求高校在德育工作中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的作用,切实加强德育的实践性,使学生在德育的实践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并逐步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优良的品格。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道德知识的检验场,是德育所传导的积极精神的载体,是大学生形成道德体验和适应社会角色的方式。因此,高校应树立实践育人的德育理念,加强实践环节,通过让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来增强大学生的道德体验,从而促进其道德养成和基本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雪萍.论高校德育观念的创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0):105-107.

[2]邹树梁,刘韵清.全面小康背景下高校德育观念创新[J].求索,2005,(2):132-134.

[3]张莉.试论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和创新[J].教育探索,2007,(12):100-101.

[4]李霞,范勇.德育理念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30-33.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猜你喜欢

高校创新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