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集书会艺人基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09-04-27张岩
张 岩
【摘 要】以2009年参加胡集书会的艺人为样本,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分析了胡集书会艺人的基本情况。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胡集书会 艺人 基本情况 问题 对策
胡集书会(又名胡集灯节书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自发的、民间的、单纯的曲艺交流集散地,是曲艺艺人的表演舞台与交流空间。作为书会主体的艺人,是书会生命力的象征:其参与档数显示了胡集书会的繁盛程度,其演出剧目代表着胡集书会的整体水平。因此,摸清艺人的基本情况,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对现阶段曲艺的抢救与发掘,以及促进胡集书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了解胡集书会艺人的基本情况,笔者于2009年胡集书会举行期间,以与会的艺人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根据胡集镇文化站提供的艺人登记表,对其进行了编号,并从中抽选了40名艺人为调查目标。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一、胡集书会艺人基本情况概述
本次调查的艺人,大部分都是多次参加胡集书会的当地人(38人)。通过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即可看出胡集书会艺人的基本情况。
(一)艺人呈现“老龄化”
据调查显示,40岁以下的艺人为17.5%,40—50岁的艺人为20%,50—60岁的艺人为35%,60—70岁的艺人为22.5%,70岁以上的艺人为10%。这说明,胡集书会的艺人群体呈现出老龄化。同时,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缺乏年轻演员。
(二)对“政策环境”普遍为赞成态度
据悉,胡集镇政府推出了“政府买单,送书下乡”的政策,即是无论艺人卖书成功与否,政府都会给予艺人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政府为艺人建立了曲艺厅,并且于2006年5月20日把胡集书会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9年把胡集镇申报为中国曲艺艺术之乡。在本次调查中,对当前的“政策环境”持满意态度的艺人达92.5%。从中反映了当前政府的政策符合艺人的利益需求。
(三)对“书价”定位满意度高
书价的价位是根据艺人的演艺水准,分档次定位的。其中对这次定位“非常满意”的占55%,“基本满意”的占40%,而“不太满意”的仅为5%。这些数据反映了政府对“书价”价位的制定与对艺人演技的评价是比较科学的。
(四)艺人多为“半农半艺”的身份
被调查者中,有12.5%是“专职艺人”,剩余的82.5%“业余艺人”中有91.4%为农民。所以说,胡集书会的艺人多为“半农半艺”的身份。
有着“半农半艺”身份的说书艺人中,24.9%“非常满意”其社会地位,36.3%持“基本满意”的态度,有43.8%“不满意”当前的社会地位。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书会艺人的专职角色是农民,“说书”只能是一种“副业”。因此说,他们就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与财力去保护属于他们的文化遗产,更不能专注于曲目的创作、技艺的传承。同时,艺人对其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是十分满足,亟待有关方面的关注。
(五)传统剧目比例较高
在统计的105个剧目中,传统剧目有66个,占63%;新编剧目有42个,占37%。传统剧目的比例较高。
据调查得知,传统剧目的取材,大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古代故事,例如《杨家将》、《呼家将》等。这些段子大都是经过几代说书人传承下来的,与时代脱节,对于观众而言,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因此,对于剧目的建设仍然是当下的重要任务,亟待关注与解决。
(六)书会传承面临危机
首先,我们对传承方式进行了调查。近60%的艺人是经过“口耳相传的原始形态”进行的传承,只有占40%的艺人是经过“吸收与融合的兼容形态”和“移植与创编的创作形态”进行的传承。
在回答“您认为您的技艺水平与前辈艺人相比如何”时,有62.5%的艺人回答“不及”,有22.5%的艺人回答“基本相当”,5%的艺人回答“没有可比性”。
在50岁以上的33为艺人中,有占88%的艺人没有徒弟或徒弟半路改道。有徒弟的艺人也大都是专业曲艺队培养的学生或者是自己的亲人。仅有极少数的老艺人接受了社会上的徒弟。
由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当今书会传承面临着危机:其一、传承方式的落后会使其出现变异,门派风格减弱。没有载体的支持会使其失去原生态的气息。其二、在传承过程中,缺乏专业的传承技术,使其技艺水平逐渐下降。其三、传承出现断层,徒弟的缺失使之难以为续。这些现象使得当今的胡集书会濒临着“技艺失传”的险境。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发现:随着当前农村文化的建设以及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胡集书会艺人较之以前有了良好的生存生长环境,艺人的利益需求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偿,例如政策的支持,硬件设施的建设等。曲艺艺人较之以前也有了回升。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亟待我们的关注与解决。
根据以上八个方面的调查,我们得知有关艺人基本情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艺人的老龄化现象、艺人地位较低、曲目缺乏创新、传承出现危机等情况。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胡集书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下的神圣职责。
其一,应加强载体建设,保持书会原生态特色与门派风格,保证艺人能够有序传承技艺。首先,应将废止的曲艺厅改造成博物馆,并着重收集胡集书会有关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归档,予以保存。如对濒临失传的古唱本、曲目进行征集与整理,搜集省、市领导及曲坛名流、中外专家学者历年来在胡集书会上活动的照片、题词、信函及新闻媒体宣传书会的音像资料、报道、专著等,收集整理书会艺人、书会工作者的信息资料,来建立“信息库”。其次,应建立胡集书会生态保护园区,加强对现存艺人及曲目的保护。
其二,提升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首先,充分利用媒体,为现存艺人广造舆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艺人们的社会地位。其次,可以为书会各剧种的艺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时,相应地开展“优秀民间艺人”的评选活动。另外,在当地建立赶会艺人名录碑,宣传其艺人的艺术贡献。进而,在社会上形成尊重民间艺人的风尚,消除对于民间艺人的歧视,提升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
其三,培养年轻艺人。成立民间曲艺培训班,由政府补贴学费,从社会上广招曲艺爱好者,师从老艺人。也可以与高等院校或曲艺群团组织合作,成立相关的专业,为书会培养年轻学生,使艺人年龄分布平衡,保证书会的传承工作。同时,倡导当地中小学成立曲艺兴趣班,从中发现曲艺人才,并着重培养。
其四,加强曲目建设。首先,由政府给予民间艺人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引导其创作一批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曲目。例如,实行“曲目竞拍”,把新编曲目编成书籍等。其次,政府要组建曲艺骨干队伍,增加书会的研究人员,创立创新曲目。例如,从高等院校引入相关的教授、学者,来创作一批高质量的曲目。再次,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从民间征集素材,作为艺人的说书剧本。
最后,政府要把艺人发展纳入工作日程,采取切实措施来解决在艺人方面存在的问题。落实有关部门的职责,加强专项监督检查。从而使胡集书会能够薪火相传、经久不息。
参考文献:[1]滨州市文化局.胡集书会[M].古韵流彩——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济南:齐鲁书社,2008,4.
[2]张献青,门玉彪,张占春.星月流响天地留言——对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胡集书会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11).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