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浣溪沙
2009-04-27王绩秦观
王 绩 秦 观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选自《唐诗选》)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选自《宋词选注》
诗词包
王绩的《野望》是一首五律,早于唐初律诗的定型化六十多年,在诗歌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脱离于南朝宫体诗的繁复浓艳,又不似唐早期律诗的严谨华美,自有其清新脱俗之气,虽是律诗,但有古风的格调。首联即点题且抒情,临近傍晚,诗人在东皋登高远望,“东皋”指今山西万荣县,王绩常居此地,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之意,点明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落寞无主,孤苦无依,这也是全诗的情感主调,“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更进一步表达了生活在乱世的诗人迷茫无助的身世之概。中间两联皆写景,对仗工整,“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秋林中的片片树叶都染上了夕阳的金辉,正是在这样的秋景中,才有了下联的“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牧歌情调,晚归的山林中牧童与猎人其乐融融,一“返”一“归”将赶着牛的牧童与骑着马的猎人相遇,也与诗人相遇在同一片秋林中,引起诗人的慕羡。在仕与隐之间徘徊的诗人亲历乱世易代,也开始欣赏起农人“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单调而淳朴的生活,尽管如此,这也不过是一时的缺乏的钦佩而已。诗人在尾联中大发感慨,身边没有相知相识的朋友值得去倾诉衷肠。整首诗的结构是抒情——写景——抒情,以茫然伤感之情笼罩着薄暮中的秋景,面对此景,底层人的欢悦与诗人的落寞构成了鲜明的对比,闹热嬉戏的场景仅仅是属于他们的,诗人形影孑立于自己生命的寒秋。《野望》的语言古朴,情感真挚,直启盛唐的田园诗。
秦观是描春的能手巧匠,素有“七分春色属秦”七之说,这首小令《浣溪沙》的词境在一片闲淡的春愁中荡漾开去,精妙绝伦。上片写出了幽玄的暮春景象,“漠漠”乃淡淡迷蒙之意,“轻寒”指薄寒,薄寒已慢慢侵入小楼,“晓阴”是指阴天的早晨,“无赖”乃无可奈何之意,“穷秋”即深秋,这样的清晨冷得像深秋时节,印有淡烟流水之画的画屏在这样的光景中显得更加朦胧清幽。下片在勾画浅淡凄迷的意境中点明了闲淡的春愁的情感主调。“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被粱启超誉为“奇语”,乃直摄人心的佳句,夺人眼目。奇妙之处在于,这一对仗工整的名句采用了反比,先以具体可感之象来形容抽象之情思,不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常见的以抽象之情思比具象之物的手法),飞花轻柔得像缥缈的春梦,缠绵的春雨清细像迷蒙的春愁。尾句以静态的珠帘垂挂来做结,含蓄蕴籍,突现出主人公的闲寂的心境,与前面的飞花细雨之景融成一片。这首词的上下两片都是同样的结构,由外而内,从室外风景写起,视线逐渐内收到室内之景,刚好与王绩的《野望》的开阔空旷的山野秋景构成鲜明的对照。词的上片突出的是“幽”,下片则是“愁”,表现了主人公置身于幽静的精巧阁楼中的主人公的闲淡的春愁,情景交融,即使写景也倾注着深情。整首词音律优美,语言婉丽,意境清幽凄迷,富有情致。
——姜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