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宏宇:光脚的还怕穿鞋的?

2009-04-27马文方

中国计算机报 2009年25期
关键词:雅虎代码软件

马文方

采访姚宏宇博士的地点是在北京西苑饭店的大堂。T恤、大裤衩子、赤足穿着前后通气的沙滩凉鞋的姚宏宇,让人很难从大堂里熙熙攘攘的旅游者中把他“择”出来,也很难令人把这一打扮与企业CEO这样的商务人士形象联系起来。了解姚宏宇的人都知道,姚宏宇不仅是云计算企业的CEO,还是公司软件的第一写手和头号销售。

在雅虎见世面

1988年,不满15岁的姚宏宇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78年成立的科大少年班,30年间,在全国仅招收了1261位智力超群的少年,平均每年招生量不足50人。

1993年,姚宏宇来到关系型数据库的发源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在计算机和材料系从硕士一直读到博士。

2000年初,在.com最热的时候,姚宏宇进入当时最热的公司——雅虎。 那是雅虎的黄金时代,约有五六十个相互独立的频道,每个频道就是一个小团队。姚宏宇所在的雅虎财经,当时只有40人,其中一大半是工程师,每年创造的收入有1亿美元。当时,雅虎财经遇到的挑战还是蛮大的,每秒钟有10万条股票交易经过雅虎全球3大数据中心处理后,再实时地发到26个国家和地区,所以,大家工作起来都很拼命。姚宏宇也拿着睡袋,把“家”安在了公司,每天只睡5个小时。美国股市开盘前的半小时最紧张,系统会冒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几个工程师马上碰头,分析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再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把活儿一分,大家就分头行动起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到了硅谷,就变成了每隔三四年就会有一个比较伟大的公司独领风骚,近十年,先是雅虎,后来是Google,现在最热的是Apple。这些公司初创时崇尚的都是精英文化。像雅虎和Google当初都是工程师文化,单兵作战能力很强。

如今Google津津乐道“开发人员有20%的自由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实Google只说了下半句,上半句是首先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实际上,雅虎当初也是这样的,只是没有宣扬而已。这些互联网公司压给每个人的工作早已超出了个人承受能力,除非那些技术上的超级发烧友,工作之余谁还会有那份力气。

可偏偏姚宏宇就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一天到晚泡在公司里。在维护雅虎财经频道之余,姚宏宇开始把多余的精力消耗在雅虎财经的技术架构和代码上,他发现雅虎财经在稳定性和效率上问题较大。在征得老板同意后,姚宏宇前后用了一年半的时间,重写了雅虎财经底层全部代码。姚宏宇写了大约10万余行代码,比以前的代码要短很多,而且效率和稳定性都上去了。

.com泡沫破灭后,塞梅尔执掌雅虎,他开始把雅虎原有的五六十个频道整合成6个事业部。习惯于在小团队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姚宏宇顿感别扭。

2004年底,姚宏宇来到雅虎研究院。研究院宽松的氛围,让姚宏宇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满足,有些时候他甚至会漫无目的地研究一些有趣的事情,而更多的时候是解决来自雅虎内部几乎所有部门提交上来的难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后台、搜索、BI等网络服务的热点,而且都是在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上出现的实际问题,这下姚宏宇可比在雅虎财经见多识广了。

萌生创业念头

见识多了以后,姚宏宇逐步认识到雅虎的平台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如果产品化后,可以用到很多的企业。于是,姚宏宇跟包括杨致远在内的雅虎高层建议,雅虎应该成立一家专做平台的公司。但是,姚宏宇被告知,这不是雅虎的主营方向,雅虎不应该做这件事。

姚宏宇后来认识到,雅虎这样做有它的理由:做项目没有重复性,要一个一个地去做,这是力气活,挣的是辛苦钱,因而处于食物链的底层。在其之上是做产品,而在食物链的上层则是做服务。通常,人们用代码的复用率来衡量软件公司的价值:在项目中一条代码可能只用一次,在产品中一条代码可能要用上千次,而在服务中一条代码用到上亿次也不足为奇。

雅虎、Google这样盘踞在食物链上层的互联网公司当然不愿意往下走,去吃苦受累。而传统的平台软件企业,又有他们自己的挑战和包袱。

传统软件企业的开发模式是先找到一个算法,然后去实现这个算法,做成产品,交给市场部门去卖。而互联网应用特别是云计算应用是建立在大型分布式系统之上的,它的规模随时可能增加,因此是个活的系统,很多时候经验要比算法和架构来得更重要,因为很多问题在应用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前是不会出现的。因此,人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传统平台软件企业可能数百乃至数千人历时数年、花费数十亿美元去开发一款软件,而互联网上的热门应用可能只是几个人写出来的。由于用户需求和IT技术发展很快,传统软件动辄数年的开发周期很难适应这一变化,往往造成骑虎难下的局面,而互联网的应用开发“船小好调头”。

姚宏宇曾经跟一家知名厂商平台软件部门的人聊过,对方告诉姚宏宇,他们面临的最大的麻烦是在开发新产品时要对之前15年的代码进行维护和支持。

没有了这些拖累的互联网草根一族,自然是光脚不怕穿鞋的。

在雅虎研究院呆了一年多后,姚宏宇加盟了一家新兴企业,一年多后,这家网站以2亿多美元被收购。

实际上,在这家网站被收购之前,姚宏宇已经决定回国创业了。因为,姚宏宇坚信未来10~20年,基于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的云计算将改变整个IT产业。一来,他不想浪费这个机会;二来,他自由自在惯了,不想让人管。

于是,姚宏宇和硅谷另外3个志同道合的华人一道在中关村创办了友友新创系统技术公司。

回国后,有两件事出乎姚宏宇的预料,一是当上CEO后,管他的人反而更多了;二是如何证明自己。

姚宏宇对内部管理并不担心,因为初创的互联网公司大都奉行精英文化,架构上的扁平化,使得内部沟通成本很低,管理效率很高。但如何证明自己却颇费精力。

要想证明自己,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市场段,或者说公司的市场定位,然后,再向这个市场的用户证明自己。

尽管从服务形态上看,云计算可以分为基于互联网提供公共服务和企业内部服务两种,但就技术而言,两者没有差异。

友友是做云计算平台的,不幸与欲图霸云计算平台市场的传统软件巨头为邻。在市场细分上,姚宏宇选择了企业市场而不是公共服务,从而回避了与软件巨人的正面交锋。那些软件巨头更感兴趣的是把自己的云计算平台销售到公共云市场。而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问题也不一样,这些软件巨头不可能逐一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即便可能,企业在成本上也未必能承受。但这意味着姚宏宇先要从食物链的底层——项目做起。

在技术上,姚宏宇不认可传统软件巨头动辄升级换代的商业模式。针对企业内部软硬件异构环境,姚宏宇在业界提出了云计算中间件的理念,使得企业原有的应用可以更平滑地迁移到云计算平台上,并且保护企业已有的投资。于是,姚宏宇又充当了友友的架构师和程序的头号写手。

然而,向客户证明自己更困难。美国企业注重数据,只要他拿到了可靠的对比数据,就敢下单。但中国的大中型企业更认品牌,即使你的评估结果更好,他们也不信你比国际大牌厂商的产品好。

于是,姚宏宇又充当起公司头号销售,到客户那里推广他的云计算中间件,用友友云计算客户案例的显著效果去说服客户。他在赌,绝大多数的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难解决的困难。当企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得到个性化服务时,姚宏宇就会运用在雅虎积累的实战经验,为企业提供解决思路,进而取得企业信任,然后,步步为营,从小项目做起。

经常有客户问姚宏宇,你怎么能够证明你现在的架构未来能跑在大系统上?姚宏宇总会坦诚地说他无法证明,如果没有真实地跑过,即使是现在的传统软件巨头也无法证明。但他还会说,他已经把他在雅虎这样全球屈指可数的大规模云计算平台上多年工作得到的体会和经验融进友友的技术架构和产品设计中。

每每这个时候,姚宏宇总想感谢塞梅尔。正是塞梅尔当初对雅虎各种应用的整合,使得姚宏宇除了有雅虎财经的实战经验,又多了在大平台上聚合应用的经验,这种双重经历非常难得却又对云计算平台的开发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雅虎代码软件
禅宗软件
软件对对碰
创世代码
创世代码
创世代码
创世代码
谈软件的破解与保护
六条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