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连县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09-04-27杨小花
杨小花
一、主要困难
(一)学校服务半径过大,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困难,农村中小学学校控辍任务艰巨。孟连县现有57所小学,有村小48所,其中服务半径超过3公里的有42所,学校距乡镇完小最远的达46公里,偏远农村小学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普九”巩固提高十分困难。如勐马镇东乃村,离乡政府所在地有46公里,离最近的村小有近4公里,既要翻山越岭,又要趟水过河,7周岁的儿童难以入学。
(二)寄宿学生增加,加大了学校管理难度和教师工作量。孟连县是国家贫困县,布局调整后,农村小学中有住宿学校48所,有住宿生6681人,有的学生家长双双外出打工,部分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寄宿。一方面,部分小学食宿条件差,无法满足学生食宿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工作量大大增加,他们既要备课、上课,又要做饭、管理学生生活,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学生家长对寄宿制有顾虑,有意见。调整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家长一是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在边疆贫困地区,高山峻岭,道路崎岖,村落稀疏,路途遥远,学生年龄小,上学放学得走四五公里甚至走十多公里的山路,每天起早摸黑回家难免发生安全问题,若遇刮风下雨更令家长担忧。就算寄宿在学校里,可每周五放学和周日上学仍然要早出夜归。山区的交通工具、道路很差,学生往返主要靠乘坐拖拉机,安全得不到保障,教师又不可能一一照顾。二是学生的自理能力差。根据测算,三四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在9岁至10岁之间,寄宿、食宿在校独立生活困难,而山区学校和教师是不可能提供切实保障的。三是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多。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同学与小同学之间、学校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利害关系也是家长们担心的问题。
(四)师资欠缺,教师培训落后。布局调整后的所有小学三年级以上的班级要开设英语课,五年级以上的班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然而到目前为止,很多学校不仅缺乏音、体、美教师,而且缺乏英语、信息课教师。
(五)基层学校校长素质亟待提高。孟连县有不少校长思想开拓,善于汲取新的知识,有较新的办学理念,但是,还有部分校长素质不高,甚至有的校长是“五无”校长:无先进的教育思想,无科学的教育管理,无学校具体的长远规划,无管理的整体构架,更无改革的胆识与魄力。
二、应对策略
(一)调整学校布局要与危房改造相结合。学校布局的调整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生的入学巩固问题。在寄宿制学校建设中,要把危房改造尤其是边远农村学校的改造列入其中。教育部门、学校要坚持到各乡镇与党政领导、村委会现场办公,讨论学校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解决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诸多问题。例如对较远的教学点,不能一撤了之,可以通过危房改造,加大对村级小学的投入,改善村小的办学条件,为较远的村庄儿童入学提供便利。
(二)调整学校布局要与“减负”相结合。在办学规模上不要搞一刀切,不能只注重扩大学校规模,单纯追求集中办学,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例如,对于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校舍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做好长远规划,按照当地人口发展的趋势,该撤并的予以撤并,暂不宜撤并的,应逐步压缩办学规模,尽量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撤并学校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农民的经济负担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子女上学问题,不能因此增加农民的负担和造成学生上学不方便。也不能单纯追求办学集中,造成合并后的班级规模过大,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调整学校布局要与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相结合。教育部门在布局调整的同时,要采取不同形式加大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力度,要把布局调整与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相结合。通过调整与改革,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激发学校内部的活力,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调整学校布局要与农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相结合。政府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处理布局调整与农民群众利益的关系,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有的学校按规划要求撤并,但应从地理位置的特殊和群众接受程度出发,采取逐步过渡的方法,不搞一刀切。对该撤并而群众一时想不通的学校,要配合乡镇领导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给他们算算账:一算学生数和教师配备账,二算目前学生数和后生源增减账,让群众认识到“1+1>2”的效益,以求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单位
云南省孟连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