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2009-04-27赵祥宝
赵祥宝
宣威市是典型的农业县级市,有142万人口,属国家重点扶持开发县。宣威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打造宣威教育品牌,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宣威教育的发展态势,被云南教育界形象地称为“宣威现象”。
一、宣威市教育发展现状
宣威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04所,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所、完全中学12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46所、小学1011所(含教学点656个)、幼儿园2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校舍建筑面积167.6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3774人,在校学生29.6万人。
(一)教育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改革办学体制。宣威市制定《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的通知》,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撤销乡(镇、街道)教办,设立中心学校。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归市统一预算、统一管理,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各类民办学校由1998年的8所增加到27所;在校生由1998年的1518人增加到9226人。2008年,成功引进上海金桥信息公司在城北双龙片区筹建1所示范性幼儿园,工程概算投资4000余万元,设70个教学班,解决2100名幼儿的入园问题。
二是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6年至2008年春季学期,宣威市中小学免学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65.6万人次13731.4万元,免除教科书费53.55万人次4300万元,补助贫困中小学寄宿生16.9万人次8517.28万元。
三是改革管理体制。全面推行校长选任制、教职工全员聘用制、绩效工资制和新进教师公开招考等制度,使各项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是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对学校、学生的综合考核评价,确保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各级各类教育成效明显
一是“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高。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努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1998年以来,宣威市投入学校建设资金6.3亿元,新增校舍面积45.78万平方米,其中2003~2005年投入1776.7万元,建成教学光盘播放点689个、远程教育接收点415个、计算机教室61个,基本实现了校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标。2008年,宣威市财政补助300万元,在城区3个街道启动新建2所规模达48个教学班、1所为60个教学班的小学,概算投资达8000万元。利用西部农村初中改扩建项目,投资1225万元实施3所农村初中改扩建;投入资金660万元在5所小学实施明德项目建设。严格实行教育工作“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认真落实“减负”,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把学生巩固率纳入教育目标管理考核,认真组织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加强学籍管理,组织广大教职工走村入户,动员辍学学生返校就读。
二是高中教育稳步发展,教育质量大幅提升。宣威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宣威市高中教育发展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扩大容量、提高质量为目标,着力优化高中办学条件。1998年以来,宣威市累计投入高中建设资金3亿多元,扩建9所完中,新建市第八中学。加强教育管理,进一步激活竞争机制,对教职工实行“德、能、勤、绩”全方位考核,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市教科所的作用,加强对高中教育的研究指导。层层签订《高考目标考核责任书》,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校、到班、到人,并实行领导挂钩负责制。认真做好高中学籍管理和会考工作,高中教育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机制,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2003年以来的5年间,高考上线人数一年一个新台阶,高考成绩连续16年保持曲靖市第一名。宣威人口占全省人口的2.9%,高考上线人数占全省的7.1%;全省每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80人,宣威达250人;全省每万人高考上线人数30人,宣威达75人。2008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8.2%,比1998年的17.6%提高60.6个百分点;全市高考上线10509人,比1998年增加8688人;上线率达88.1%,比1998年提高43.01个百分点;上重点线1496人,比1998年增加1200人;重点率达12.7%,比1998年提高3.7个百分点。
三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整合资源,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积极创新办学模式,坚持走长短结合、校企结合、部门联合的办学之路,增强办学活力。宣威市规划新建1.5万人规模的职教中心,现已完成规划报告,并出台了一系列职校招生的优惠政策,严格实行职教招生责任制,禁止各学校招收初中阶段补习生,将市直各部门人员培训纳入职教中心管理。严格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行制度,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乡(镇、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每年开展10万余人次的实用技术培训,为发展农村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1998年以来,宣威市共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1.27万人。2007年招生9480人,在校生2.27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为97%,分别比1998年增5480人、1.16万人和18%。
四是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针对宣威市学生数量多,尤其是农村贫困学生就学难的实际,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制定并下发了《宣威市捐资助学活动实施意见》,广泛动员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捐资助学。1998年以来,宣威市累计捐资3154万元,救助贫困学生5.39万人次,共计2778万元。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民族中学,改善了民族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并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降分录取等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同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把对口支教纳入教育目标管理考核,促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共同提高、均衡发展。
五是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始终把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当作重点工作来抓,在广大教师中广泛开展“三观”(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三全面”(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爱”(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三让”(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教育活动,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业务能力。以校本培训为主,不断加强教研工作。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地提高教师学历。关心教师疾苦,努力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二、推动宣威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宣威教育的长足发展,得益于以下5个方面:
一是党委、政府真正重视教育。宣威市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树立“教育改变贫穷”的理念,真正重视教育,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加大投入,全力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6月底前,宣威市将投资2.4亿元一次性排除全市20.28万平方米D级危房,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有质的提高,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是多渠道融资,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办教育。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但实际分配到各个地方的资金还是有限的。宣威教育能快速发展,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社会参与面广,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助学的积极性高,解决了资金问题,形成全民办教育的局面。特别是在“普六”、“普九”中,人民群众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支持教育事业,为宣威的教育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是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基础教育。宣威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基础教育,强化基础教育,重视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是学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宣威市各级学校积极探索多种途径,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明确办学目标,努力使教学水平提高档次;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实行后进生转变领导挂钩结队帮扶,狠抓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积极与家长委员会协商,改进教学方法。
五是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师群体逐步树立“苦字当头,实干兴教”的理念,一切工作都围绕如何提高质量开展,避免摆花架子、唱高调子;学校以抓好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建立和完善各项评价考核和激励竞争机制。
作者单位
宣威市委督查室
◇责任编辑 矣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