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作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09-04-27李吉合
我长期从事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工作,经常浏览有关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文章,对农村中小学教学中大量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果感到由衷的欣喜。但也揪心的发现,在热热闹闹的表面繁荣之下,大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的作文现状不容乐观,并引发社会、学校种种担扰。这些来自农村的中小学生厌倦作文,害怕作文,其作文能力和水平之低令人汗颜,实在不敢恭维。有调查显示,90%以上的中小学生很难完整地写出一篇文通字顺的象样文章来。中高考作文普遍下降,鲜有高分就是明证。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通过走访学校,学生谈话,结合自已的所见所闻,我以为问题的症结就在于:
一、课堂作文安排没有周密计划
语文新课标对写作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其中,初中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其它练笔不少于一万字。各学段,各年级都有明确的界定,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为此,各种语文教科书的编者们都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了作文教学的板块。基本上每篇课文都有写作练习,每单元结束都安排了“写作实践”活动。作文内容、技法指导和提供的作文话题、题目和本单元知识非常贴近。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认真研究各学年、各学期的写作实践的题目和内容,不能从整体的角度,循序渐进的设计写作教学。普遍存在着作文题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直接导致了作文教学缺乏针对性,脱离学生生活,脱离学生认知水平。尤其是课堂作文,有些教师更是随便说出一个题目布置给学生,完全不管学生的经历的体验。日久天长,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淡,作文的态度越来越敷衍了事,作文水平也越来越差。试想,学生不能从作文中享受到独到的喜悦和快乐,不能感受到创作的兴奋,还何谈作文,更遑论提高。
二、作文过程欠精心指导
如今的农村中学生,越来越不会思考,不愿思考。特别是在作文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作文内容陈旧,了无新意,思想感情的发掘和提炼也是人云亦云,多为鹦武学舌,或为无病呻呤。而我们的大部分教师面对这样的形势,并没有及时的,有效的给予内容上的提示点拨和技巧上的相关指导。而实际上,立足文本,联系生活,进行这样的点拔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河北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共编选了《送董邵南序》、《父亲的谜语》、《我的母亲》、《合欢树》、《麦琪的礼物》五篇文章,通过学习,学生很快能体验到生活中的浓郁深情,感受到生活的温馨和美好,了解了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妙处。但是要学生写“家,也有一份瞬间的感动”这一命题作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许多学生感到没有材料可写。这时,学生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恰恰是在这个环节上,我们的许多老师都忽视了,并没有指导学生怎样收集家里的人和事,包括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细节。怎样用心感受生活,用心体会每一件小事。因此,学生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再说写日记,农村中学的教师对学生都有这方面的要求,但是记什么,怎么记,记得怎样,教师都无心问津,记日记当然也就成为一种形式,而失去了它的意义。
三、机械背诵,引发抄袭恶果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背诵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精选一些古代、现代、当代著名作家的名言、名句、优秀作品,对加强语感的领悟和消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我所有,为我所用,起着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语文新课标要求1—6年级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同时,新课标还适当照顾了任课教师的选择权。提出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可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对背诵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过量地让学生背诵,错误地认为学生只有大量的背诵就能写出好文章,有例可循,有法可依,所以除背诵规定篇目外,还让学生选择一些所谓的优秀作文背诵,犯了过泛过滥之嫌。另一方面,学生们为了完成任务,只能进行机械的背诵,并且理解为只要准备几篇不同文体,不同格式的文章,就可以应对作文和考试了。孰不知,这样就把作文装进了一个个套子里,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感受,套出来的作文丝毫没有鲜活感,这无疑是变相抄袭。在我所在的农村,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这一风气普遍盛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更有甚者,部分老师不注重作文教学的研究,不注重对学生作文的辅导,一味地把宝押在背诵上,客观上助长了这一变相抄袭的盛行,结果是耽误了自己,更害了学生的终身。
造成农村作文整体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个人觉得,以上三个方面原因是极其普遍的,其危害也是相当严重的,已经严重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做为最基础的教学内容,作文教学关乎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的进步和提高。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一现状。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鉴于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缺少计划性,学生作文训练没有形成科学系统,各学校要组织精干力量,以学科带头人挂帅,各位语文老师积极参与,就作文题目的拟定,作文过程的适时指导等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期制定出一个详细完整的,符合校情、班情的作文路线图。这个路线图应体现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原则。各年级,各学期既要突出特点,又要紧密联系,形成整体。同时,各语文老师要加大研究力度,根据这一路线图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全程跟踪,全程服务。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知识的教学要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作文实践中学会写作。
二、立足文本传授知识,发现生活真善美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给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语文老师和学生必须通过对每一篇课文的探究学习,“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文本中的写作知识和专业技巧,变成自己的能力,帮助自己对生活观察,发现,捕捉,判断,得出自己的独特感悟来。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总以为没有生活,没有材料。例如:学生学了张洁的《拣麦穗》就可以联想到自己做为一个农家子弟在农田里劳动的情景和故事。学了《童稚记趣》,学生不仅可以想起儿童嘻戏玩耍的快乐时光,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语文老师必须在文本和生活两者之间找出合适的联接点,对学生进行精当的指导,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写出生活的真善美。
三、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发展
目前,在农村中小学校里,绝大部分的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没有建立评价机制,缺乏对评价的研究。此问题的存在,充分暴露了作文教学过程中的环节缺失,导致了学生作文不能从老师那里得到直接的、必要的鼓励,从而丧失了写作的动力。
我个人认为,建立评价机制必须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安排:一是写作兴趣和良好习惯的评价。二是关于占有材料的评价。不仅考察学生是否占有材料,占有何材料,而是要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方法。三是要通过评价尽可能地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材料。四是鼓励学生自改和他改作文,促进学生了解合作,共同提高。另外,完善评价机制应做到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相结合,评语和个别谈话相结合,普遍现象和典型案例相结合。尽可能的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并向学生公开。除了留存学生的课内作文外,还应留存有关学生本人作文方面的分析记录。老师从这些档案中可以了解学生写作的明确方向。
前国足教练有一句至理名言为:“态度决定一切”。用在农村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我觉得是再准确不过了。如果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小学语文老师,能扎扎实实做一些研究,精心组织每一节课堂教学,那么,彻底扭转农村中小学生厌倦作文,害怕作文的日子就肯定不远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和提高。
李吉合,教师,现居河北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