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思考

2009-04-27刘俊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4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职业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为课程设计或课程编制,是产生一个完整课程的全过程,包括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

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方案力图最终达到的标准或预期学习结果,是学生学完某个专业课程后将要达到的或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而课程目标又是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在课程开发确定课程目标时,要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性质和开发人力资源为劳动力个体的职业生涯更好的发展的目的,实现培养技术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强化这种观念意识,就要通过职业分析对职业岗位、劳动生产过程,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充分的调查,再考虑学习者自身的素质,课程专家的建议以及国家地方教育方针和政策、学校的条件等确定出明确的课程目标,这应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显著特征之一。

二、课程建设的方法

在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要使社会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真实的反映到教育部门,开发的课程满足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目前来看我国高职课程的开发,虽有些有企业人员的参与,但大多还是以学校为主来做的,造成课程与工作的客观联系被割裂开来,教学内容跟不上行业、企业现行的主流技术。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其最本质最核心的体现应在课程改革的结合上,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是重要的体现。

一套科学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方法,更是高职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2002年德国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与大众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种针对工作过程的工作分析法——BAG分析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针对各地方、学校、企业或车间的具体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学习情景和学习任务,对一个职业所做的所有工作分析的结果不再是简单的和缺乏内在工作过程联系的能力列表,而是一系列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这使得全面的面向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课程成为可能。而澳大利亚近年采用有机整合的能力本位课程观开发课程,由行业企业专家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分解出能力标准,开发出学习包,各教育机构根据学习包开发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可以满足有比较复杂技术要求的职业教育,同时与职业资格相联系,又可在各层次教育之间进行衔接。这些课程开发方法都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可资借鉴的,但重要的是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而目前我国在高职课程建设上紧迫需要的正是如此。

三、课程建设的内容

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确定,是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内容。在以能力为本课程观的指导下,高职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课程开发中的职业工作分析获得的能力要求和标准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知识选择应紧紧围绕能力要求进行组织,既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又包括工作过程知识,知识的组合不是简单的各门理论课程的叠加,而是以能力需要进行有机整合。还需要指出的,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很多理论工作者都提出了课程整合的一些原则,然而按其原则将所有好的东西整合起来可能形成一个非常完美的集合体。整合的关键是要在深入分析被整合内容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状态以及生源地基础教育情况的基础上,有取有舍,抓住主要矛盾,形成有机整合。关于实践课程的能力训练应紧紧围绕能力要求确定核心技能和一般技能分层次和重点进行不同的训练。而课程内容中的职业态度和素质内容,决不是仅仅开几门课程,而是应贯穿在整个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全过程中,进行精心的设计,使之能够确保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四、课程结构

在实施能力本位课程时,在课程结构上大都体现出模块化特征,这反映了模块化课程结构对能力本位课程的适用性。体现在:第一是能力本位课程的需要,第二是有利于高职课程的稳定和高质量地实施,第三是具有灵活、开放性,可及时进行课程的更新,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又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达到因材施教、人人成功的职业教育目的。尽管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也可以与相同或相关学习领域的其他模块发生联系,从而组合成指向更大培养目标的完整的模块课程。所谓课程模块,其实质是低于专业课程和高于科目课程的专业领域相近的一组知识能力课程体系,它可以由若干门科目课程组成。同时它也是构成课程结构框架的基本单元,不同的课程模式可以组成不同的课程结构,但基本单元(课程模块)的内容不变。

五、课程建设的形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或行业技术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课程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这就需要改变学科本位较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要尽可能与职业岗位、工作情景相联系,如采用实验、试验课程、仿真课程、实训、实习课程、模拟实际工作的课程、面向企业的课程、面向证书的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等。通过不同的课程形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达到有效提高。

六、课程实施

高职教育课程的实施是将选择并组织好的课程内容付诸实践,这是课程中的重要一环。高职教育能力本位课程的实施,与学科本位课程相比,不仅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的要求更高,而且对师资与学校的设施以及行业企业提供的实训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特别要强调的是,高职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进行。在多种课程形式中,教师要转变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角色,应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采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如可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较成功的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此外,采用灵活的选课制和学分制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不同需要来组织实施课程的重要方面。

七、课程建设的质量和评价

高职课程的质量和评价,一方面可以确定课程达到目标的程度,另一方面可提供课程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的依据。课程的质量评价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质量观

课程质量观要解决课程质量和评价的指导思想问题,因此高职课程的质量观必须与其课程观相一致,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兼顾其它培养目标的质量观,就业率、就业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等都是衡量高职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

2、质量标准

课程评价的质量标准,或说课程评价的取向,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高职课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就应以能力本位的标准来进行,因此,高职课程评价的首要问题是采用符合高职教育性质与特点的课程评价标准。国外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机多元整合的评价标准,是一种适合于高职教育的较受推崇的课程评价方法。它注重能力推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要求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口头与书面问答,直接观察、考察原有学习证据等);注重评价的能力要素采用最适合的、相关的评价方法;注重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覆盖相关多种能力要素。同时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课程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

3、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采用过程评价还是目标评价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同样可以容易的认为还是整合评价最好。学校应以过程评价为主,政府应以目标评价为主,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机整合的评价方式。

4、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应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学生学习几个部分;必须吸纳和发挥企业在课程评价中的作用,实施校企结合的评价;必须建立可持续的评价机制,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课程的质量。

高职课程开发,首先是原有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与能力本位课程观的一次大碰撞,开发高职课程的难点,不仅在于如何形成新体系,更在于是否被人们所接受。我们要紧紧抓住观念的转变,从教学法规上严格管理,把高职课程改革与开发坚持下去,必有成效,这应是我国在新时期新的发展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选择。

刘俊玲,大学教师,现居湖北随州。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职业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