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情感类节目需把握好度

2009-04-26徐海岩

魅力中国 2009年35期
关键词:类节目谈话当事人

徐海岩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200-01

温馨的演播厅,感人的故事,台下观众与电视机前的观众集体动容。当今中国电视市场上,这一类慰藉心灵、强化电视“贴近”属性的情感类谈话节目风头正劲,已然形成一股潮流。因而继湖南卫视的《真情》之后,各地的《人间》、《人生》、《传奇故事》、《说事拉理》等情感类访谈栏目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情感类节目的兴起,既是电视媒介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的结果,更是社会转型期受众精神需求的产物。转型时期带来的社会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道德滑坡、伦理缺失、诚信危机、情感匮乏、价值冲突正一天天地吞噬着人们的情感、灵魂。在此背景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观念流行,人与人相互防备,疏于真诚交流。情感类节目的出现恰恰是为了解读这些矛盾。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公共的情感交流平台,用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感激之情、怀念之情、愧疚之情、忏悔之情;同时也有人把这类节目当作情感宣泄处,用来宣泄对别人的积怨和解决心理矛盾的渠道,使公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获得潜移默化的心灵熏陶、道德历练,人格的健全与完善,公平与正义的重建。

情感类节目以人物的感情故事为资源,以煽情为手段,以动情为目的,试图架起电视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为我们建造一座公共的情感家园。因此,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是以电视为媒介,以“情感”为核心,以人物为主打的一种谈话节目形态。然而这类节目被高收视和好评包围的同时,也是遭受非议和怀疑最多的节目类型之一,她不论是在选题上,在触及当事人的隐私上,还是在主持人现场把控方面都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

一、不能为吸引观众眼球,而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

情感类访谈节目多以真人秀的形式将普通百姓的真实事件演绎在电视荧屏上。有些电视媒体为了节目的收视率,常常不顾被采访人的合法权利,不断地诱导被采访者暴露自己的隐私。“隐私”的公开满足了观众猎奇与窥私的心理;而让嘉宾说出“隐私”也就成了绝大多数情感类访谈节目的“潜规则”。

“隐私”就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而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人,无论是有名还是没名,无论是为了名、为了利,或是仅仅想诉说心声,他们愿意说出自己的“故事”。但是观众却从中看到了欢笑悲哀,看到了生活的经验和技巧。他们没有被动的公开自己的秘密,电视也没有触犯他们的隐私。而有的节目为了追求收视效果,不惜将他人隐私“放大”和“撕裂”给人看。在一档“我该不该生下这个孩子”的节目中,所有主持人、专家以及现场“观察员”,围绕着一名女子是否应生下情人的孩子而对当事人反复追问、求证细节,以至那个被婚外情中意外怀孕吓懵了的女子手足无措,而一个原本已岌岌可危的家庭更濒临崩溃。这种把受访者的极端隐私公开曝光,将有可能在私下处理的家庭问题公之于众的做法,未免令人感到残酷。

在大庭广众之下,紧追不舍地让受访者说出原本属于个人的生活隐私;面对无数观众,和盘托出自己难以启齿的私密情感……一些观众指出,情感节目好像一个“透明的玻璃房间,很多人的不幸被赤裸裸地袒露在成千上万的旁观者面前,虽然有些当事人戴上了面罩,但熟悉的人还是能认出来,这将使他们从此生活在阴影中”。情感节目在吸引了众多眼球的同时,也引起不少观众质疑:荧屏大谈隐私要不要遵守道德底线?

二、不要用当事人的痛苦去换取收视率

电视情感类节目中的精神核心是展示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聚焦普通人的情感故事,因而很受观众喜爱。其节目形态应具有一定的审美性,是通过电视进行的社会美的美育。然而,我们却听到一些人解释他们喜欢看这类节目的理由是:“兄弟破口大骂,婆媳恶语相向,母子反目成仇……这些以前只能从街谈巷议中听来的故事,如今却能在电视上听到当事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诉说。” 也有人说:“情感倾诉节目有时比电视剧还好看,因为它展现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还有专家点评,看起来很过瘾,我们经常被倾诉者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然而,随着情感类节目日渐火爆,一些节目为追求收视率开始编造低俗情节,逐渐走向“感情造假”的误区。真情实感渐渐被扭曲,节目选题出现偏差,热衷于爆料他人隐私,题材选择边缘化,向“星、腥、性”的方向发展。有些并不美好的情感故事被反复地展示,除了满足观众的窥视欲,作为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外,很难给人以更多的启示。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认为,在过于注重收视率的今日,该类节目如果只是从满足观众的窥探欲出发,猎奇式地寻找选题和当事人,不仅与提供心理帮助的节目初衷背道而驰,于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也没有益处。

三、主持人及嘉宾主持的现场把控需讲究一个度

电视谈话节目实际上是对主持人与嘉宾、观众谈话过程的纪实和加工,主持人引导和掌握着整个现场,连接着嘉宾与观众。透过每一次精彩的对话,主持人的魅力也在荧幕上被成倍放大,久而久之,他们或亲和、或睿智、或幽默的性格深入人心。

相对于其它直播节目来说,情感类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更高一些,除了具备播音员的一些基本条件外,脑子要灵,反应要快,知识面要广,要有随机应变和临场发挥的能力。这对节目主持人就增加了一个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

作为节目主持人,在节目录制现场首先要弄清自己在节目里的身份,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把握好“良师益友”与“好为人师”之间的度,不恰当地把自己放在教育他人的长者位置上,拿自己的好恶信口开河,说话带着呵斥别人的口气,或者指指点点都是不合适的。

尽管 “情感节目主持群”在现场有一个分工,主持人充当法官的角色,而嘉宾主持则扮演着双方的辩护律师。但主持人毕竟不是法官,作为调解人的嘉宾主持,有时听信片面之词,给别人下结论,甚至爆出“你这话是放屁”“你是流氓”这样的粗口,还常以道德化身去评价别人,非常不合适,让观众看不下去。

情感类谈话节目已经成为一种电视潮流,经过十来年的发展日益成熟,形成了明星化的感性叙事模式,品牌的形成与传播使部分节目获得了高收视率和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这类节目给了他们一个情感宣泄的渠道和认同的窗口。然而,情感类谈话节目缺乏深度与真诚,陷入困局,媚俗化走势使得精英文化不断流失,煽情地使用“隐私”和“眼泪”赚取收视率且同质化程度高,形成了一个恶性竞争的怪圈。这类节目应该尝试融入新知识、新元素,同时以真情实感作为基本支撑,在生活冲突的基础上构造出符合电视艺术规律的戏剧冲突来,激励人们更好地去生活,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类节目谈话当事人
我不喜欢你
挖掘乡村意象,新疆文化旅游类节目的地方性特色
防止“一谈了之”,《干部监督室谈话工作规程》出炉
中西方饮酒文化大对比
不喜欢胖的
从梦想到现实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
编者的话
(1)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