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师成为知识分子
2009-04-26北熹
北 熹
教师专业化的起步,使教师成为知识分子有了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知识分子可以批量生产,因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最大的特色就是思想性和批判性,而这两者只能由个体独立自觉的反省来形成。随着中小学教师文化自觉性的提高,课堂实践优质化的发展,“什么是知识分子”“教师是什么类型的知识分子”等难解的命题,会吸引更多的思考,并求得破解之道。
去年看杭州外国语学校郭初阳老师的《珍珠鸟》公开课的视频,课的开头觉得稀疏平常,慢慢地,竟被深深地吸引住。当自由的概念在他的导引下渐渐呼之欲出时,课堂里有着将欲沸腾的暗力,他温儒的脾性和课堂习惯又似乎在按捺学生的沸腾,但是,学生们毕竟是被点燃了,从他们的声线里,表情里,动作里,我读到了这股力量。郭初阳上课时,几乎一直是平静的,但平静里潜伏着内心的激越,你会在《言说抵抗沉默》的“课前解读和思考”章节里读到他的用心,他的不平静,以及轻轻的一声“下课”里骄傲的自信,他大概深信他的课堂里是没有无动于衷的学生的。
《言说抵抗沉默》是郭初阳公开课的教学简案、课堂实录和其他教育专家的评点和解读的合集。这本书,我更愿意看作只是他一段重要的成长经历,因为细读书本,你会发现只是一个有着文化自觉的年轻人,意欲超越正规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个人实践而已。只是因为他没有局限于在书海里做形而上的探讨,而是在课堂水到渠成的时机里,传达正义、良知,询唤自由、公民身份,在庸常的语文课堂丛林里显得格外生机勃勃,但这也足够让他脱颖而出的了。如果参观课堂只是走马观花,最后只是留下一声轻轻的赞叹,那么书本的阅读可以让你缓慢地感受一个现代书生的知行合一,而三番击掌。他细读文本,考量背后的精神;他引申阅读,多方颠覆;他析解概念,不流于平常。
郭初阳的宝贵不只是他私己的阅读和即时的思考,更是在课堂里与学生无私的分享。没有孤芳自赏,没有高高在上,他相信并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独立思考,并进行内在的生命追问。郭初阳总是先在文本田地里诚恳地解决一些字词,让学生先品得文章的好,然后再带领学生走到更高的点上去眺望,去批判和“二度审视”。概括起来是“浸淫—激动”,而后“抽离—冷静”,这就有些不简单了!短短的45分钟何以能囊括这么多的内容?这巨大的流量,把学生们冲到了哪里?这里头就涉及关于他课堂信息量处理的优劣。有时候,他的课堂确实是“一扇干干净净、透明的窗”(学生评语),学生一路跟随走来,看到很多风景也训练了思考力;有时候,他过于重视知识传递量和解读的深度而没有做有益的舍弃,显得有些勉强和蹒跚。但是后者也掩盖不了他课堂的光辉,有人曾评价他的课堂是“一场精致的风暴”,我想,风暴眼就是对普世价值的批判性解读,而风暴过后,是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磨砺让思维渐渐有了阳光般的透亮。
《言说抵抗沉默》的封面是墨样的天地,也许那是郭初阳模糊的向往。墨块是思维的重拳,留白则是抽象的审美。思考是知识分子真正的生长点,在这个意义上,这书只是他“抵抗沉默”稍有战果的初始记录,更好的声音还在后头。我们期待他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只是拥有更精深的专业质素,而是不断凝聚新的能量,坚守文化的理想,有更强烈的关怀和批判精神,以非凡的教学勇气,追求自身的完整,并让学生懂得审美和思考、收获成长和独立。
教师成为知识分子,不是理所当然的命题,而是身为教师对教书育人存在价值的确认和再思索。福柯说:“知识分子的工作不是要改变他人的政治意愿,而是要通过自己专业领域的分析,一直不停地设定为不言自明的公理提出疑问……重新审理规则和制度……并参与政治意愿的形成(完成他作为一个公民的角色)。”我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坚持自身的完善,追求智慧、真理和正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二是立足专业,不断提升这个借以观看世界的工具的性能,“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三是打破学科狭隘界限,有效冲破固有言辞和前人界定,有所传承有所批判,“越名教而任自然”;四是引领学生审视世界,重视事态流变、事物质变、心灵嬗变,又教之“观变而思常”“谨其所发”并“惟陈言之务去”。
也许,分条缕析式的解读只是对“教师成为知识分子”命题的枯燥辨析,历史教师魏勇的《用思想点燃课堂》里扎实的实践才是生动并可借鉴的实例。他的书让执著于意义追问的人们得到鼓舞——理想能够连接现实。
魏勇坚持批评和反思,他给学生开设历史常识讲座,结合时政评述议题,如“批评是最深沉的爱国方式”“国家等于政府吗?”“中国比日本差在哪里?”等,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探明历史真相。书里,他开出长长的书单:经济学要看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胡克的《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哲学要读萨特、叔本华、尼采、黑格尔等,他认为“通过哲学习惯了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时,你认识问题往往能‘高人一等”;他针对“历史教师应关注学术思想”,推荐了几本书,如《天朝的崩溃》《斯大林与中国》《晚清七十年之大变局》《帝国回忆录》以及西方学术名著,如哈维尔的《哈维尔文集》,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等。开书单是知识分子们的癖好,也是对其他读书种子们无私的精神提携。正是这些非凡的书籍积淀了魏勇的学术功底,让他有底气挣脱学科的苑囿,挺进在探索教育真相的路上。
肖川教授也是行路先锋。他在《成为知识分子》一文中,说成为“计利当计天下利,成名应成万世名”的教师知识分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他也是一位重视“积跬步”的实践家。
在《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肖川教育随笔四卷本的最后一册)里,他“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叩问教育、聚焦课堂”,谈“理性的可贵”,讲“诗意地生活”,并“在星辉里放歌”……从这些小标题,便可微察他的思想的灵动与情趣的浪漫,但这些字眼只是思维的一些切面,书里流淌的更多是关于生命状态的思考。他这样写道:“我最欣赏、最期盼、最自得的生命存在的状态就是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通往博学的路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好在‘人生代代无穷尽,倘若我们愿意成为这条路上的一座桥,一座通往永远那么远的桥,那么我们就融入了历史,我们就赢得了永恒。”
这让我想起作家孙郁曾写的一段话:“未来还有远远的路……我们还在这个世间生活着,多做一些探索的事,何尝不是一种快慰呢?而一生中能做的工作,现在看来,还是太少了。惟其如此,我们不能不珍惜每一次精神的跋涉。不停地走,在无路的地方摸索着,挺进着,也是一种人生啊。”
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人文价值大小殊异,每一个知识分子也有着不同的跋涉路径,但都是带着脚镣的舞蹈,最后都是接应并融入人文历史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永恒的追求才是我们最幸福的常态。或许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永远不可能获得他理想中的精神安适,但他却可以在人文大统的观照里,感受生命教育的温暖和愉悦。
郭初阳“用言说抵抗沉默”,肖川自序里说“直抵内心的言说”,他们都用言说来投向浩瀚的人类思想。魏勇直言“用思想点燃课堂”——思想无疑都是他们最宝贵的火种。孔子说“士志于道”,教师知识分子便是挺进在寻“道”之“道”上的勇者。他们寄望自身有所悟有所成,也希翼有更多的学子在他们的召唤下坚定出发,寻觅理想……闻道有先后,但此刻,赤子们相伴同行,诗意缤纷……
终极价值还在遥远的他方,但眼下也许已是极乐的天地。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