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09-04-26顾志新
顾志新
摘要:培养学生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新课程提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小组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一是加强学生知识观的建构;二是加强学生学习观的建构;三是加强教师教学观的建构。
关键词:数感;数学教学;建构主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求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但每一个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这对将来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有重要的价值。培养学生数感,目的就在于学会理性思考,学会用数学的办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但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心智水平的限制,其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较弱,有意注意差,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比较感兴趣。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切实参与到学习过程,是培养学习方法、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参加者。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利用旧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应用已学习过的公式、规律去解决新的问题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是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解决了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
一、加强学生知识观的建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很多数学内容的学习,除了课前应了解学生在某一方面知识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更应让学生在课前去实践,不断积累感性经验,做好课堂教学的铺垫,使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仅仅满足于课前和课中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用实践作业的方式安排学生课后的实践任务。
二、加强学生学习观的建构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的主动探索,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认知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静练来接受知识。教学中,教师不是按照程序化式的教学方法讲授学习内容,而是将教学与现实相联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启迪学生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生活中,在体验中来领悟教学内容的主旨。把学生引入一个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更真实、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内化和认可的知识,才是真正有效的知识;只有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才能体现出知识的生活价值。对具有创新学习的学生进行多个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学生创新学习“思—问—动—创—用”模式:①思。凡事多思考,并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②问。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进行广泛扩散,多思路思考;③动。动手实践或动手检索资料,实践既是在动中学,又是在动中反思;④创。就是创新,即先要对自己的设想进行评价,然后修正,使其具有独创新颖、合理与社会性;⑤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三、加强教师教学观的建构
建构主义在教学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重视合作学习;主张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而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当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倡情境性教学等。因此,课堂教学要扎根于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发展。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随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中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总之,良好的情感会影响认知的选择,可以提高认知的积极性,可以导致认知的优化,有利于认知的内化,增进认知的传递,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所以,我们通过建构一个轻松、愉快、富有情趣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和道理,使动手实践活动成为有效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