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职业技术院校教师教学适应能力的思考
2009-04-26李中民李世平张华丽
李中民 李世平 张华丽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兴起和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十来年,但职业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于职业教育的超常发展和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准备不足之间的矛盾,致使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受到诸多制约,其中最大的瓶颈问题是教师质量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资源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命运。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学科教育,它所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应突出以下几点:一是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紧紧围绕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教材开发和课程设置,强调传授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普适性能力,依据岗位设课程,而相对减少了对学科理论的追求和对未知领域的研究;二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采用工学交替、产学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学时一半以上;三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法,常常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强调在教师的设计引领下,学生心、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身体力行获取知识和技能。正因为这些特点,所以职业院校的教师,绝不等同于普通高校的教师,其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科研方向,必须融入职业教育中,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这就使得职业院校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突破职业技术瓶颈,让其从普教过渡到职教的教师迅速成长为优秀职教工作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烧好“三把火”,开好三个“处方”,做好“三点”工作。
一、烧好“三把火”
第一把火就是烧“坐不住和稳稳坐的猴子作风”。职业院校的教师,由普教转职教的过程是一段艰难而痛苦的历程,要经历从观念、知识、技能、教法等诸多方面洗脑似的变革。然而面对这一变革,教师的心态是复杂的,有的沿袭普教定式,把职教混同普教,一成不变,四平八稳地重复昨天的故事;有的面对全新的领域,心存疑虑,知难而退或心浮气躁,随时准备跳槽。面对这些情况,管理者首要的工作就是让“稳坐的”动起来,“猴跳的”静下来,让其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明晰而清醒的认识。
第二把火就是点燃教师激情。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一个全新教育类型,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国家对职教的重视,使其建设发展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充满了挑战和机遇。谁能把握先机迎接挑战,谁就会成为领头雁。管理者应运用一切手段,激发教师献身职业教育的热情,想尽一切办法团结、吸引一批优秀职教骨干,组成教学研究团队,形成合力,全身心投入职业教育事业中。
第三把火就是擎起创新发展的火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其教学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等都具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鲜明特点。管理者应高瞻远瞩,应作为舵手给教师指明前进的方向,作为灯塔照亮前进的航程。为学校和个人制订不同层级、不同时段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具体目标,精心设计实现目标的清晰路径,引领教师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定期开展教学教研考核评估活动,奖优罚劣,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后进奋力超
越。
二、开好“三个处方”
第一个处方,是针对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职业教育要求这一病症,开好治“病”的药方。当前职业院校师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结构不合理。生、师比(18:1)达标的背后,“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过小,且参差不齐。各校普遍存在大学毕业直接任教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偏高(50%左右)和过去从事普教未经任何培训直接转职教的教师偏多的情况,而从企业引进的教师所占比例不超过10%,且大多是已退休或二线人员,精力和素质都不是很理想,实践教学难以落实或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严重匮乏。专任教师中新教师多,大多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缺乏了解,教师按照普通高校学科体系去组织教学,缺少实际生产体验,只能动口不能动手,职教能力差。职称结构不合理,高职称分布严重失衡。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提高聘任条件和专门引进等途径使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普遍达到评估指标的合格标准(20%以上),但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大部分是公共课或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所占比例过低,实践课教师更是凤毛麟角。针对这些不合理现象,各校应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以建设“双师”结构教师团队为重心,务实地开展外聘、引进和内、外培训工作,用制度约束和激励政策,双管齐下,下猛药,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消除这些不合理现象。
第二个处方,针对职业院校教师不适应职业教学这一病症,开好营养方。职业教育打破了“课本、课堂轴心”的教学定式,而使知识教学由课堂、课外向社会延伸,实践操作由实验室向实训室、生产车间转移,知识的传递和接力向素质和技能倾斜。在全新的任务面前,高职教师的“先天营养不良”暴露无遗。如何从驾轻就熟的课堂教学向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发展,需从下列几方面补充“营养”:一是认真学习,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课改理念;二是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学习意识;三是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和教师下车间实践锻炼,增进其对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的体验;四是改进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五是改革评价办法,增加实践操作和社会评价的分值比重;六是结合专业实际,研究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高职课程和配套实训教材。通过上述“进补”,使教师逐步熟悉和适应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迅速成长为岗位能手。
第三个处方,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目标,开好强身健体方。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教师职业决定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在提高学历、晋升职称的同时,更应提高教学水平,开展教学科研,使自己迅速成长为“带头人”或“骨干”。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突出一个核心,走出一个误区”。突出一个核心就是要突出以开发教师的创造力为核心。走出一个误区就是走出“泛职业化”教学的误区,其表现为:一是把素质教育类和专业基础类课程混同于专业技能课,千篇一律要求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进而把职业技能训练肢解到每一节课;二是把职业技能训练异化为短期技能培训;三是单一、过分强调动手能力培养,而漠视知识底蕴的积累,如言必谈职业,教必涉技术的急功近利思想。创造带来活力,走出误区就会少走弯路。
三、做好“三点”工作
找好支撑点。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称职的职业院校教师标准应清晰呈现在教师们面前;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前进的动力在哪里,要让每位教师心知肚明。每位教师只有找准了自己的位置,立足本职岗位,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忘我工作,无论是教师本人,还是教育事业,都将有成功的那一刻。
创设兴奋点。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兴奋最能激起热情和斗志,最能引起人对某一事物的关注并持久保持。喜悦来自成功,来自执着的追求过程。学校应创造一切机会,搭建各种平台,给教师全方位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让教师们的每次努力都有结果。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教师的个性特征,给教师专业及其研究方向科学定位,让每位教师干自己该干的事,干喜欢干的事,快乐地享受学习、工作、生活这一过程。在愉悦兴奋中产生持久的动力。
扫除盲点。人的眼球后部视网膜上的一点和黄斑相邻,没有感光细胞,不能接受光的刺激,物体的影像落在这一点上,不能引起视觉,人们称此点为盲点。人有所长,寸有所短。再精明的教师,教育教学中总有缺点或弱点。管理者应主动出击,适时引导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反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工作目标,把学习工作中的盲区清扫。
支撑点、兴奋点、盲点互为关联,依次递进,螺旋式渐进发展,周而复始,直至达到最佳境界。
教师管理和培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者只有把准脉搏,适时有序地引导和督促教师切实开展教研教改工作,干中学,学中改,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