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家应恪守实业经营之道:黄光裕案的反思

2009-04-26

董事会 2009年4期
关键词:黄光裕实业企业家

潘 敏 夏 丹

面对资本市场的诱惑和多次成功后的自我膨胀,在欲望与贪婪的迷雾中弃守实业和专精之道,沉迷于资本市场的“黄光裕们”,是到反思的时候了

2008年底,当世间舆论聚焦于反思华尔街的投资家脱离美国实体经济,过度追求资本市场暴利,最后导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之时,一则中国媒体的报导吸引了世人的眼光:国美集团董事会主席黄光裕因涉嫌操纵市场、行贿、洗钱等经济犯罪被公安机关带走,协助调查。

不同的人物,相同的命运

黄光裕案发后,媒体和社会舆论普遍认为,黄光裕的失败源于其本人对实业经营的弃守,而沉溺于资本市场的资本运作。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曾经如黄光裕一样在中国实业界和资本市场叱咤风云,最后也如黄光裕一样身陷囹圄的企业家们:南德的牟其中、德隆系的唐万新、华晨系的仰融、农凯系的周正毅、格林柯尔系的顾雏军、斯威特系的严晓群……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中的一部分,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演绎着共同的命运轨迹:实业起家——资本暴富——违规操作——经济犯罪——身陷牢笼。不同的人物,相同的命运。对于今天仍驰骋于中国实业界和资本市场的民营企业家们而言,如何从他们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其意义要远远大于黄光裕案本身。

资本市场: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一系列的“黄光裕案”发生之后,有人将这类企业家的失败归因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漏洞给他们留下了可乘之机;也有人认为,面对残酷有时甚至是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民营企业家不得不游走于法律的边缘,通过“潜规则”或违规经营,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诚然,在市场经济尚不成熟、金融市场监管体制尚不健全的中国市场上,民营企业家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强者,的确需要超常的智慧和才能。但若将企业家的失败归咎于制度的缺陷,则也就不能称失败者为企业家,而只能称之为“投机家”了。

任何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其实业经营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有可能面临资金和资源短缺的约束。同时,在产业壮大之后,还会遇到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竞争加剧会摊薄企业的利润,企业规模过大让管理层不堪重负。在此情况下,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机制和并购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并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但资本市场除具有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外,也是风险规避和投机的场所,是投机者和冒险家的乐园。在金融创新日益频繁的今天,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能够给投机者带来几倍甚至于几十倍的高额收益。在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过程中,金融衍生产品高达800倍的暴利就是很好的例证。相对于靠微利支撑企业发展的实业经营,资本市场一夜暴富对企业家无疑具有极强的诱惑力。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资本市场的高额回报是一把双刃剑。在资本市场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收益与风险相伴而随,高收益一定伴随着高风险。脱离实体经济和实业经营,过度追求高收益,其结果一定是以失败告终。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如此,在资本市场上投机的投机者亦如此。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监管严厉的华尔街市场上翻云覆雨的资本大鳄都未能逃脱破产、重组等失败的厄运,更何况在金融业尚不成熟的中国资本市场上玩弄“左手倒右手”戏法的黄光裕们。

实业经营与资本运营:企业家成败的分水岭

企业家,顾名思义,关键在于其在创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能够始终如一地坚守实业,专精实业发展之道。只有坚守和专精实业,才能成为业界的常青树,企业也才能成为永不退市的“百年老店”。台湾的王永庆如此,中国大陆的刘永行亦如此。当然,恪守实业经营需要企业家在面对巨大的利益和快速增长的诱惑下,依然能够沉淀出一种平和的心态,用理性的判断而不是单凭黄光裕式的“有三分把握就敢去做”的胆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将重心放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遵守法律和基本的商业规则踏踏实实地干实业,这样才能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拓展空间,而不仅仅是在短期的快速奔跑后透支殆尽,或是投机取巧铤而走险。

曾几何时,资本运营却成为了中国部分企业家资本市场理念的圭臬。虽然中国企业界这一理念的首创者——南德的牟其中通过资本运营,最后将自己运营到了监狱,但中国部分企业家对资本运作的痴迷程度并未消退。尽管在权威的经济学、管理学词典中无法找到这一术语,但时至今日,在中国经理人培训市场上,“资本运营”仍是企业家们需求最为强烈、最感兴趣的课程。对资本运营的痴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企业家做大做强企业的良好愿望;但另一方面,也深刻反映出中国企业家在实业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受资本市场上一夜暴富“榜样”的影响,已无心恋战于艰辛的实业经营,而寄希望于通过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或股权置换等“左手倒右手”的腾挪手法获得财富的迅速膨胀。

企业家弃守实业经营而沉迷于资本运营既会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也不利于国家实体产业的发展。在资本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并购、置换等操作后, 有限的资源使产业扩张速度过快,很容易使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和危机失去控制甚至放大。一旦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必然对企业的生存造成冲击。德隆唐万新的谢幕、“公路大王”刘根山在2008年的突然栽倒,都印证了热衷于资本运营的企业存在资金链条极端脆弱的巨大风险。特别地对于拥有一定规模、在行业及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企业来说,这种影响还可能波及整个行业,甚至导致金融市场发生动荡。

就黄光裕所在的电器零售业而言,国美与苏宁同为行业巨头,然而两个企业不同的扩张路径决定了两个企业家的不同命运。苏宁的成长踏实、冷静,依靠的是实业,进行开店扩张;而国美除了自己的主业以外,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在高风险的注资、并购、套现等资本运作上。苏宁的董事长张近东和公司主要管理层都承诺不减持本公司股票,反而还要增持,以此体现对公司主营业务的重视和信心;相反,黄光裕作为国美董事长,却不断减持股票套现,此举将企业经营暴露在极大的风险之下。

结语

“创业容易,守业难”。靠胆量和果敢成为一个创业家容易,但用平和的心态和冷静的判断将自己锤炼成业界的“不倒翁”却并非易事。在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高度融合的时代,企业的发展和强大离不开资本市场,但企业家应学会与资本市场打交道。利用资本而不是玩弄资本,成为资本市场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成为资本游戏的玩家,理应成为企业家的资本市场理念。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大批企业家群体的出现,但我们需要的是恪守实业经营之道的企业家,而不是实业起步之后沉迷于资本市场资本运营游戏的资本玩家。如果黄光裕的落马能引起那些仍痴迷于资本运营或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民营企业家们冷静反思,立马于悬崖之际,转身潜心实业经营之道,则对中国实体产业和正在崛起中的中国企业家群体都将是福音。

猜你喜欢

黄光裕实业企业家
黄光裕归来!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董明珠、宗庆后等50位企业家为中国实业代言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
素描黄光裕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
黄光裕:12亿港元的入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