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典项目质量监控的内部管理

2009-04-26王馥芳陆谷孙

辞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勘误大词典警报

王馥芳 陆谷孙

摘要质量监控管理历来是现代词典项目管理中的灵魂性工作,本文拟以《英汉大词典》的质量控制管理经验为例,主要从《英汉大词典》质量监控管理内部抓手和质量监控环节这两方面来探讨大中型双语词典项目的质量监控管理。文章指出,词典质量监控管理中,“内抓”之外,“外管”亦不可少。“内抓外管”式的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建立之后,为保证系统的有效运行及各项监控措施落到实处,项目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必要的。

关键词质量监控内部抓手监控环节激励机制

质量监控管理是现代词典项目管理中的灵魂性工作。本文拟以《英汉大词典》第一版(下文简称《英汉大》)的质量控制管理经验为例,主要从《英汉大》质量监控管理内部抓手和《英汉大》质量监控环节这两方面来探讨大中型双语词典项目的质量监控管理。

一、《英汉大》质量监控管理内部抓手

《英汉大词典》的质量监控内部抓手主要有三;质量研讨会、勘误警报和集思广益讨论题。

1.质量研讨会

定期召开的质量研讨会是《英汉大》词典组内重要的质量控制管理活动之一。研讨会既提供了一个总结经验教训、反思工作得失的机会,又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1987年6月15日,J字母校样送到。因“音标符号缺漏加上错误,校对进度奇慢”,陆遂建议于7月16日召开质量研讨会。此为第一次质量研讨会,会上由副主编薛诗绮作“试论双语词典的质量标准”的主题发言,另有多人发言,且不乏精辟之论:

在会上发言的还有周纪廉、姚奔、何永康等10人,有的提出晓畅可诵的“三心”、“三忌”、“三多”质量口诀;有的试论义项释文的质量专题;有的告诫要严防词典出现“荒诞派”式的错误;有的认为书的质量最终是由编写者本身的素质所决定……

1987年10月17日,第二次质量研讨会召开,周纪廉的中心发言给同人印象深刻:

由周纪廉中心发言,“详解”释义问题,所举例子说明,老周的确比较仔细,讲究精确,查问亦勤。陆这一段正看老周做二稿的一段,迄今已看过450条左右,未曾发现一个大错,应向他学习那种“缠劲”,不厌其烦。倘若说还有什么不足的话,例证似不够丰富,例证译文似尚有改进余地。

之后词典组还开过几次质量研讨会,对强化编写者质量意识和提高全书质量功不可没。

2.勘误警报

“每月勘误警报”的想法最早源于紧接着编委会第四次工作会议(1987年2月16日召开)之后的全组大会(1987年2月19日)。所谓“勘误警报”就是把通过质量抽查等手段发现的重大或典型错误张榜公布。“警报”由陆提供部分材料,并由专人负责贴在墙上。第一份“勘误警报”于1988年1月5日正式贴出。后“勘误警报”形成制度,原则上每月公布一次。

勘误警报主要是对错误进行纠正和评论(如出错原因探究、改正依据、如何精益求精等)。如例证“The elephant goes withyoung for two years,”被误译为“这头大象怀胎两年才分娩”,勘误警报除指出正译为“大象一般怀胎两年分娩”外,还作如此评论“原译时未注意The乃是generic(一般)用法,而goes的现在时形态正是一种truthful present(客观存在),当指一种普遍现象”。

3.集思广益讨论题

在《英汉大》编纂期间,常发现一些由于对英文例句不理解而导致的误译。如:

今又在corkscrew[作动词用时]部发现一句:The plane cork-screwed down t0 the earth,[此例取自《韦氏国际英语词典》三版,1961],原译“盘旋着飞向”,我想是不对的,应作“打着滚”、“螺旋状翻滚”之类意思。陆由此想到,以后把这类比较难解的句子集中起来,勘误[警报]太消极,大家都在那儿处于被动的receiving end(接受端),不妨印成一张纸发给大家,像试题那样,只是不必缴卷,先各人分头做,过几日公布一个经慎重斟酌后的version[译法],不是标准答案,只称作suggested version of the answers[参考译法],这样,经过每个人积极的思考,可能会更扎实地起到作用。“集思广益讨论题”所讨论的问题覆盖面极广:

集思广益讨论题从编写稿中选取实例,引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释义和例证及译文的英汉等值、难句的理解、新词及新义的选收和定名、专业词语的译名统一、设例的原则,等等。比如,1988年3月第4次“集思广益讨论题”中有这样两道题目:

其一,falsify有一个释义是to alter from the accepted rule or form,大词典释义为“搞错,误用”(正译当为:变异使用,别致地改用);附例为A poet somett。mes falsifies accent,大词典初稿译成“诗人有时会搞错重音”(正译当为:诗人有时随意变换重音)。你以为这是一个错误,还是仅属一般有待改进的措辞失当?

其二,He could not account for the time spent away from his post,一句,下面两种译法何种与英文意思更贴切:(1)他无法解释自己职务之外的时间是如何度过的。(2)他无法解释离开工作岗位干什么去了。要不,还有更好的译法?(注:第二种译法为正译)

由此,“集思广益讨论题”和“勘误警报”双管齐下,强化质量意识。

二、《英汉大》质量监控环节

《英汉大》的高质量有赖于编委会设立的各个质量监控环节,层层监控的目的旨在纠正两类主要错误:(1)原稿错误(责任在编写组);(2)编校差错。《英汉大》编委会所设的监控环节主要有五:质量检查小组的定期抽查,狠抓各道工序质量、增加“过目”环节,时而“瞟”定稿,发稿前“简略通看”和提高校对质量。

1.质量检查小组的定期抽查

1987年1月24日,“[陆]抽查90余条二稿和三稿成品,发现8个错误,已分别与当事人直接见面,希望能引起严重注意”。有鉴于此,同年2月16日,编委会第四次工作会议决定:“检查质量要制度化,每个月有检查,每两个月开一次全组人员会议……同年3月开始,“每月安排一两位同志抽查二稿的质量,并把抽查结果分别直接与当事人见面”。

《英汉大》开始发排之后,质量问题随着发排量的不断增大而日见突出。J字母首先发排后,编委蒋照仁查核了“参见”的设置,发现“21条中有7条见不到,参见中的措词也不统一”。第7次编委会(1987年6月30日召开)遂决定“委托卫宝瑛、郑伯康、顾浚三位同志自[1987年]7月1日起检查质量,重点在于发现稿子上的明显错误(如拼写、词性缺漏、中文翻译理解错误等等),并与出错人直接见面”。后又设质量检验员,实行主编、副主编轮流值班制,负责质量抽查,以强化“质量第一”的观念。

2.狠抓各道工序质量、增加“过目”环节

为努力提高词典质量,编写组一是狠抓各道工序质量,如在“三道”(指《英汉大》需经过三稿后方能定稿)设卡之中,特别要求“二道”要有成品感,查证、换例等工作基本结束,这样,“三道”就可以集中在纠错、改进文字和充实内容方面。后为实现并保证“二道”的成品效果,增加了二稿与定稿之间的核对补遗(此道工序在词典组内俗称“二道半”)工序:

从具体作业来说,三稿进度依然落后,质量问题虽已采取措施狠抓,起色并不明显。有鉴于此,编委会决定:为增加一个“过目”防错纠错环节,同时保证三稿进展顺畅,且有余力增加新鲜信息,充实词条内容,从[1987年]6月起抽出一些力量,从事“二稿后校核”(“二道半”)的工作。此外,从[1987年]6月份起筹建校订及整理组,对准备发排的原稿作最后一道的校核和修订……整理工作(即编写的末道)包括整理、纠错、把关。

“过目”环节的增加可在发稿前尽量消灭错误。唯有增加工序环节,一道一道地过目,质量才有保证。

后“二道半”外,又增加了“三稿校核”(俗称“三道半”)环节。1987年4月13日第五次编委会召开,会议主题是:清醒估计形势,充分估计困难。当时的形势是:

(1)压力大——宣传带来的压力,王同亿的《英汉大学词典》(1986)和《兰登书屋词典》(作者注:该词典1984年由兰登书屋出版社所属的Ballantine Books出版,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受商务印书馆委托,于1987年将该词典翻译完毕,并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翻译版等带来的压力;

(2)困难多——三稿跟不上,三稿后还发现错误,所以质量仍是大问题;另外,各种环节、工序和系列的巨大工作量骇人(语词、人名、语音、新词、词源、校订及整理、卷抄、编码、前言及附录、外勤、校对);外加减员的威胁。其中最突出的困难无疑是语词方面的缺陷和错误。为校正语词方面的错误,陆当时有个想法:

(a)鉴于二道进展比较顺利,已稳过全典的一半,(b)鉴于上下卷的出书安排,(c)鉴于二稿遗留到三稿问题还比较多的事实,(d)鉴于编词典的规律是多一人过目(不是动手。是过目,即发现、纠正错误和核对)总有好处,拟从[1987年]5月份开始把语词部分的工作分成这么四种序列:(1)二稿;(2)三稿定稿,(3)三稿校核(建议的工作范围是:将梁[指梁实秋的《远东英汉大词典》,1977]、郑[指郑易里的《英华大词典》,1984]置于案头对照,若发现词条缺漏,作出判断补上;若发现义项严重欠缺或过剩,核洋典[指英美原文词典];一应例证统统查核一遍;一应互见统统查核一遍;一应晚到的呼应联系卡统统处理一遍)。(4)通读、修改释义(非必要时不动合并或分拆或重排的大手术);改进例证译文;适当增加新的信息和新的内容(也就是适当从大纲扩展出去,如boot条的处理)。另外,在[1987年]5月份筹建校订及整理组,负责最后一道把关、修改、核对。

“二道半”和“三稿校核”两个“过目”环节的增加对全书质量监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时而“瞟”定稿

《英汉大》开始发排之后,编委会主抓定稿质量和滞后环节。拿滞后环节来说,新词因为数量不小并起步较迟,到1987年11月已形成瓶颈,故同年11月17日召开的编委会常务小组议事会决定,陆自11月下旬起短期抽出半月转编新词词条,以暂时解决这一问题。在附加新词过程中,陆通过时而“瞟”定稿来监控质量:

时而对已定稿词条“瞟”上数眼,发现一些从数量到性质均属alaming[注:意为值得警惕]的错误:在一个中等偏小的词条内曾接二连三发现4个错;还有不少技术性方面的问题,如校样互见条目核对,两处有出入;又如习语比较集中的词条内习语排列次序失当;还有译文硬译比较多,一路再三以“或”字维持行文,致使不可卒读,如“慷慨激昂(或词藻华丽)地讲(或写、辩论等)”,譬如说能否改成“激辩”、“慷慨陈词”,绝对字数也并不增加。

4.发稿前“简略通看”

发稿前“简略通看”也是编委会监控质量的措施之一。以J字母的定稿为例:

这一段时间经同志们的努力,J字母的新词、词源已完成“合成”、插人卡箱。人名已基本完成,大部分已“合成”和插入卡箱,尚有小部分因体例有些问题,须经商定后再行“合成”和插箱;接下来再要简略地通看

一遍,检查体例、简体字、数字等问题,然后排词序、核登词表、用号码机打号码、统计J字母词条实数等……

在“简略通看”中,有编写人员发现,在审定条目day中,有习语顺序错置情况。陆因此强调,“看来在习语成堆的长条中这个问题应予特别注意”,由此加大“简略通看”中对长条目的关注力度。

5.提高校对质量

校对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成品。“读A字母版样,每页平均约有2到3处校对疏漏。没有信得过的校对,质量如何确保?”若校对这一环节的工作出现较大纰漏,“末道会使全部工作成为无用甚至有害”。当时上海译文出版社全权委托大词典编委会进行校对工作。词典组人手有限,外聘了一些校对人员,而外人的素质、能力及所能承担的工作量都是一个问题。有鉴于此,为确保校对质量,在第十三次编委会(1988年1月28日召开)上议定,校对质量把关由蒋照仁编委负责。此外,编委会还与厂方商定,由原先拟定的两个校次增加到三个校次。出版社方也强调“不要忽视校对,同一人不能重复校”。有鉴于此,词典组决议“每个校次由两个人看,一个逐字逐句对原稿,一个通读,这样三个校次能有六个人次过目,错误能少些”。

校对时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1)错别字问题。如“波纹”错成“波汶”;“辐射”错成“辐射”;“迫不及待”错成“迫不急待”;(2)拼写错误。如children作childen;storm作strom;animalcracker作animal craker;succeed作suceed;(3)词条漏收。如hand条下漏收wash one's hands;(4)音标错误;(5)体例问题。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然而经过如此层层设防,问心基本无愧,产品质量当不致过劣。”

三、结语

词典质量监控管理中,“内抓”之外,“外管”亦不可少。事实上,在现代项目管理中,质量控制不纯粹是环节管理问题,而是复杂的系统管理问题,它至少涉及四个方面的工作:(1)质量监控意识的培养;(2)质量监控外部抓手;(3)质量监控内部管理;(4)项目激励机制的建立。本文只涉及质量监控的内部管理和项目激励机制的建立两个问题,另外两个问题将撰专文论述。

“内抓外管”式的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建立之后,为保证系统的有效运行及各项监控措施落到实处,项目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必要的。项目激励和项目人员行为之间的正态促动关系是现代项目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英汉大》编纂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五种项目激励措施:(1)经济杠杆激励;(2)工作认可激励;(3)士气激励;(4)荣誉激励;(5)自我激励。项目激励的前提是实行民主管理。“要求别人参与,首先就得实行民主,让大家了解情况。切忌编委会成为关了门的、排他性很强的俱乐部。”《英汉大》的质量监控内部管理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英汉大》项目激励机制的建立。

责任编辑王慧敏

猜你喜欢

勘误大词典警报
基于北斗三号的人防警报控制系统及应用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拉响夏日警报定格无痕迹美肌
勘误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勘误
勘误
《汉语大词典》漏收宋代笔记词目补释
商务印书馆推出《新华成语大词典》
勘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