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抹”、“抹子”

2009-04-26邢永革

辞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母儿头巾书信

邢永革

“抹”最初的意思是涂抹、抹去。《广韵·末韵》:“抹,抹杀,摩也。”在近代汉语里,该动词通过加后缀“子”和儿化变成了一个名词,即“抹子”或“抹儿”。“抹子”(这里“抹”音mo)是现代建筑行业常用的一个词,指一种涂抹泥灰的工具。该词古代文献中不习见,现在一般的语词工具书较少收录,《汉语大词典》《中文大辞典》《大汉和辞典》虽有收录,但都仅列出指工具这一义项,且都没有举出例证。就笔者目前所见,这一意义最早的用例是在《金瓶梅》第七十九回中:“我说恁大年纪,描眉画鬓儿的,搽的那脸倒像腻抹儿抹的一般,干净是个老浪货!”“抹儿”即“抹子”,“腻抹儿”就是涂抹腻子所用的工具,现在还有不少地方有“腻抹子”这个叫法。根据涂抹东西的不同,还有“泥抹子”、“灰抹子”等。

释义探讨

考其来源,“抹子”当是宋以后出现的新词,然最初的意思并非《汉语大词典》等所解释的一种涂抹工具,考察近代文献,特别是元明时期的文献,“抹子”还可以表示“头巾”、“亲笔书信”等。

一、“抹子”可指头巾

(1)非命妇之家,毋得以真珠装缀首饰、衣服,及项珠缨络耳坠头、帮抹子之类,凡帐幔、复壁、承尘、柱衣、额道、架帕帘床裙,毋得用纯锦遍绣。(宋·李攸《宋朝事实》卷十三《仪注三》)(2)至元八年正月……拟将娼妓各分等第,穿皂衫子,戴角冠儿,娟妓之家长、亲属,里青头巾,妇女紫抹子。俱要各各常穿戴。(《通制条格》卷第九《衣服》)

例(1)是丛书集成初编的断句,不当在“头”后点断。“头帑”是指丝质或绢质的系发带,“抹子”指束额的头巾。这种束额的头巾,在晋代以来的文献特别是唐宋文献中多称“抹头”、“抹额”、“巾抹”。

“抹子”当是“抹额”等词的口语形式。王力先生《汉语史稿》认为:“在中古时期,名词词尾‘子字已经很发达了,并且它有构成新词的能力。”到了唐宋时期,词缀“子”的使用频率很高,甚至超过了现代汉语。杨建国先生《近代汉语引论》也谈到:“唐宋时期,‘子尾词数量特多,很多今天都已不是‘子尾词了。”所以“抹子”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明代还有“抹头子”的说法:

(3)夜市扑卖:狼头帽,小头巾抹头子。细柳箱,花环叉朵箧儿头帮,销金帽儿,罗水桶杖,诸般藤作。璃琉炮灯,银丝台子。(《永乐大典》卷七六○三《十八阳·杭·杭州府五十二》)

很明显,“抹头子”就是“抹头”、“抹子”的另一种口语形式。

二、“抹子”可指裹格、书信

仔细考察元代以来的书籍,“抹予”还有另外的意义。

(1)是日,九通所造狐貂衣裘。其数毕具,王相命省掾王文蔚并恽,用棋方抹予通类比附,使见估值高下,孰省孰费。且曰“兹盖史臣年表遗法,圈非吏辈所能知也,盏有所为”而云。(元·王恽《中堂事记中》)

这里的“棋方抹子”应该是指如棋盘格子的一种表格形式,也即“史臣年表”的格式,所以“抹子”的意思或当是“表格”,其他文献中未见到类似用例,姑存疑。

(2)令旨说与总兵官知会:二月二十一日,参军都事到家,说称海安坝上除孙指挥守城,其余军马都来泰州,抹子上教常平章上水寨。(明·王世贞《诏令杂考二·与魏国公书》)

这是承上封书信而言,结合上封信的内容可知,“抹子”当指“二月二十日”的书信。

“抹子”作“书信”讲,更多使用“手抹”,元明文献时有所见。

(3)部下其它军功,望具手抹而来,或别有所贡之需,当与同舟而往,微薄之礼,聊致左右,情亮是幸,诸余不能一一。(元·李士瞻《经济文集》卷一)

(4)教总兵官,将各营内新旧见在马匹数目报来,毋得隐瞒,就教小先锋将手抹来回话。(同上例2)“手抹”义同从汉代开始就已使用的“手书”、“手笔”,都是指亲笔书信。自唐代以来,人们把“涂抹”当作写字绘画的谦虚之辞,有时也用“删抹”表书写之义。在“涂抹”、“删抹”等词中,“抹”沾染了“书写”之义。“手抹”一词当是在“抹”有了“书写”的意义之后,仿“手书”、“手笔”形式而衍生的一个新词,而“抹子”当是“手抹”的口语形式,指亲笔书信。

三、“抹子”还有一个很少见的意义,指书中的标记

右至正辛卯崇化余志安刻本。其律及疏议,整缮略无讹错,抹子亦完备靡漏,非寻常传钞者比也。

(清·顾广圻《<唐律疏义>后序》)

顾广圻此前谈到,《唐律疏义》先是山贳冶子注释,后经王元亮重编,山贳冶子的注退入卷末,导致疏义难读,其中提到“有标其字而佚其释者,有释在而遗标字者”,可知书中是有标记的,所以这里的“抹子”当是指在重要的文句处作的标记。从宋代开始,人们读书喜欢在重要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抹画、圈点。《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七《经部三十七·四书类存目》下说:“宋人读书,于切要处率以笔抹。”《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纲领》卷二更谈到“抹”的各种形式,提到用不同颜色的笔对文字进行“侧抹”或“中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留卫公得《诗说》,日阅数版,手加点抹,书来颇极称赏,仍尽能提其纲,亦甚不易。”可知,宋以来读书人读书随手“点抹”习以为常。又《洪武正韵》卷十四《入声·三曷》末韵:“抹,摩也,涂抹也。乱日涂,长曰抹。”可见,“抹”较之“圈点”而言,是一种在文字上或文字旁边加划长线的做法,类似今天人们读书时在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划横线,或用彩笔给文字涂上颜色。

四、“抹子”有本领、才能义

今山东鲁西南方言及徐州方言中使用的“抹子”一词,除了指涂抹工具外,还指本领、本事,一般用作褒义。“抹子”也常常儿化说作“抹儿”,意思相同。对此意义,李申先生《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曾有考证。“抹儿”的这一意义在元杂剧中也作“母儿”。

(1)做子弟的有十个母儿:一家门,二生像,三吐谈,四串仗,五温和,六省傍,七博览,八歌唱,九枕席,十伴当。做子弟的须要九流三教皆通,八万四千傍门尽晓,才做得子弟。非同容易也呵。“(贾仲明《李素兰风月玉壶春》第二折)“母儿”当是“抹儿”的音变形式,现在笔者的家乡山东菏泽方言中也有此说法。“十个母儿”即十样本领。有的辞书解释为“条件”,不妥。王季思主编的《全元戏曲》因对“母儿”的理解不当致标点失误。

元杂剧及《金瓶梅》中的“嘴抹(儿)”、“口抹”指有口才,能说会道。

(2)我敢搠碎你口中牙,不刺这是你家里说话?那恰便似一部鸣蛙,絮絮答答,叫叫吖吖。觑了他精神口抹,再言语还重打。(郑廷玉《包待制智勘后庭花》第三折)

(3)西门庆在房里向玉楼道;“你看贼小淫妇儿!他踹在泥里把人绊了一交,他还说人踹泥了他的鞋,恰是那一个儿,就没些嘴抹儿。”(《金瓶梅》第二十一回)

例(2)《全元曲》对“口抹”的注释是“口吻”,解释欠妥。这里应是指能说会道,强言分辩,犹如今天我们所说的耍嘴皮子。

概而言之,“抹子”的意义应包括以下几个义项:①用以涂泥灰或腻子的工具,⑦束额的头巾,也称“巾抹”、“抹额”、“抹头”。③书信。④表格。⑤读书者或注释者在重要的文字上作的标记。⑥本领,才能。

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义项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抹”最初的意思是涂抹、抹去,由这一意义可以直接引申指涂抹、标记。由“涂抹”义引申指书写,所以有了“手抹”一词;书信有一定的格式,进而指书写中的格式、表格。“抹”由“涂抹”义还引申出“贴着、紧贴”的意义来,由此组成“抹额”、“巾抹”等词。“嘴抹”、“口抹”当是由“手抹”一词衍生而来,正如古人最初称国家的重要文书为“大手笔”,能为之者定为高才一样,写作手抹、文章是需要才气的。“嘴抹”、“口抹”字面意义是“口头文章”。其隐含意义则是说话的本领、才能,因此“抹子(抹儿)”也就有了本领、本事的意义。

猜你喜欢

母儿头巾书信
产程中持续静脉输液对初产妇母儿结局的影响
四条头巾
打分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头巾的颜色
头巾的颜色
共 筑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处理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分析
可行走式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母儿的影响
妊娠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及干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