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社会教育中注意规律的应用
2009-04-26吴雪红
吴雪红
初中特别是初三的社会教学,面临很多压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出效率、生成绩,是大家一直探索的问题。但不管哪一招都离不开学生,离不开注意规律。注意规律的应用,是指在教学中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即不随意注意,这是一种事先无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形象生动、直观新颖的外部刺激引起的初级、被动的注意。要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有多种方法。
形象、生动的语言创造历史情景如在讲到“共和国的风雨历程”——巩固新生政权一课时,为了说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先经营一种历史氛围: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治瘫痪、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土匪恶霸横行……是一种极其破败的烂摊子。接着提出问题:中国共产党要收拾这个烂摊子,当好这个家,要做哪些工作呢?这时学生七嘴八舌说起来,笔者也达到调动注意力的目的。当然在讲述时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让教材生灵活现,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直观的教具引起大家的注意直观的教具如图册、挂图、模型等,正确恰当地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牢固掌握有关知识。如学习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线路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知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笔者上课时拿出一艘轮船模型,还没开口讲学生已睁大眼睛,充满好奇。这时请几个学生上来仔细观察船上的“华夏号”“动力系统”等字,并要求他们将看到的字写在黑板上。这时再提出学习任务,学生的热情高涨,很轻松地上好一节课。
所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无意注意,对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善于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注意。学习活动并不像游戏那样轻松、愉快、有趣,有时是一种很紧张、很艰巨、很枯燥的活动。为了学生能有效地学习,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唤起。
提出问题,明确目标实践表明,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对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和激励性的问题,容易打破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激发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讲解“我国的基本制度”一课时,将枯燥、抽象、繁杂的知识抛开直入主题,提出问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并鼓励学生找得快,找得准。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看书。有心急的把课文前面讲述的公有制、国有经济的相关知识当作答案,说到一半自己就觉得不对劲。这样经两三个学生尝试后,大多数人基本找到答案,原来在课本最后面。笔者强调这句话,并写到黑板上:“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又提出“什么是公有制经济”“它的地位如何”“包括哪些实现形式”“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等一系列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学生在高度集中的基础上思索着,讨论着……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讲、学、练穿插进行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种单调的外部刺激,长时间重复作用于感官,会使人产生抑制状态。对于中学生来说:注意的持久性还是有限的。许多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往往并不是学生主观原因造成的,而是由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客观原因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单调乏味造成的。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社会课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并使其贯穿于课堂学习的始终,笔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同时坚持讲、学、练结合,穿插进行,使整节课紧张有序、张弛有度。如在讲“我们的共同理想”一课时,提出问题并板书:1)我们的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分别是什么?二者的关系如何?2)党领导下实现的两大历史性跨越是什么?3)今后为什么要建设全面小康?4)当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是什么?5)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在规定时间里基本上都找到答案。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讲解,联系现实生活,列举数字、资料,使课本知识深化渗透到生活中。最后将题目中开放性的问题交由大家讨论,每小组得出各自的答案。这样既落实了课本知识,又开拓了学生思路,锻炼了能力。
总之,注意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它是人们能细致观察、良好记忆、创造性想象、正确思维的重要条件。在注意规律中,除了以上2方面即“有意注意”“无意注意”的使用、挖掘外,还有“有意后注意”的培养,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良好作用。只要做有心人,多钻研、多感受,方法有很多。不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所在。
(作者单位:浙江天台平桥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