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中的逻辑应用
2009-04-26叶天
叶 天
摘 要:逻辑学是指导人们进行合理思维的有效工具,科学的决策过程离不开逻辑思维。人们的思维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决策过程的科学性。科学的决策过程,需要人们进行合理的思维。探讨决策过程的逻辑规律和方法,对于逻辑的应用和决策逻辑理论的建设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决策过程;逻辑应用;决策实施
中图分类号:B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4-0018-04
管理决策科学化是现代社会实践提出的要求,其重要性在现代管理活动中越来越显现出来。而任何科学决策的作出都与管理者的逻辑思维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决策者必须理解决策过程的逻辑和决策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形式、规律和方法。了解有关的逻辑知识,对于实现管理决策科学化,达到管理决策的预期目标,做好管理决策工作无疑是有帮助的。
一、决策与逻辑
“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1]管理决策过程经历着如下的逻辑发展阶段:一是认识问题。明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认识实际状况及其与所想要的状况的偏差。二是确定目标。根据管理决策的要求,明确决策活动的目标。三是制定方案。寻找实现目标的各种途径,设计可能行动的计划。四是评估备选方案。分析可采用的方案,从中选择最优。五是实施决策。组织实施选取的方案,评价方案实施的结果。在管理决策发展过程中,决策目标是整个决策活动过程的核心,它贯穿于整个决策过程的始终,把各个阶段有机联结在一起。
决策管理学派的创始人、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决策贯穿于各个领域的管理活动,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管理活动都要作出决策。而决策正确与否则决定着目标能否实现,决定着组织的兴衰和生存。正确的管理决策能够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效用,提高工作和劳动效率,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工作、生产、经营的顺利发展;而错误的管理决策,则会使物质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影响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损害管理的活力,使组织蒙受损失。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逻辑规律、逻辑方法等是对各种具体思维领域共性规律、关系、法则等的抽象与概括。决策思维是逻辑学的对象域之一,因此,决策思维与逻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2]179逻辑思维是决策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第一,思维形式的应用。概念、命题、推理、论证等思维形式综合运用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决策思维也是如此。如:“确立目标”就需要运用概念的思维形式;拟定多个方案并对方案加以抉择的过程要运用选言命题,进行选言推理;评估备选方案,则要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只有经过逻辑论证而且成立的方案才能投入实施。第二,逻辑规律的应用。决策过程运用思维形式,需要遵循思维规律。如:决策目标概念要具有确定性,就要求遵守“同一律”;要保持组织总目标与各部门分目标的协调性,就需要遵守形式逻辑的“矛盾律”。第三,逻辑方法的运用。在决策思维过程中,要运用到一系列的逻辑方法。如:形式逻辑的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辩证逻辑的分析与综合相统一、归纳与演绎相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方法。
二、决策过程中的逻辑应用
在系统组织中,事物并非总是处于和谐状态,而是以矛盾的形式在运动。当矛盾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管理者感到有必要进行认真研究并寻求解决方法时,该矛盾就构成了决策问题。认识问题要求一定的逻辑方法,逻辑方法是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去实现目的的手段。
“分析就是在思维的活动中,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而加以认识。综合就是在思维的活动中,将已有的关于客观对象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的统一整体的认识。”[3]在人类的辩证思维活动过程中,随时都需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逻辑方法。分析和综合相统一的方法在运用时的大致程序是:从综合开始,经过分析,再回到综合。作为起点的综合,是笼统的未分解的综合;而作为终点的综合,则是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决策对象来说,我们往往要经过综合—分析—综合的多次反复,才能取得比较深刻的认识。
“所谓决策目标就是指决策者在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指导下,为解决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事物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根据需要和可能,而确定的事物应达到的期望状态。”[4]决策是围绕目标进行的,其本身是一个过程,是决策者围绕决策目标而展开的思维活动过程。决策目标应当明确具体,这是决策者作出有效决策的首要条件。明确决策目标,对决策者提出了一个思想确定性的要求,它要求决策者严格遵循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种思想必然与其自身等同。其公式是:A是A或A→A公式中的‘A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一个概念或命题。”[5]179在整个明确目标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思维对象的同一、概念的同一和命题的同一。思想的确定性要求决策者在同一个决策过程中,即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必须确定自己所探求的目标是什么,不能把对这个目标的探求偷换为对那个目标的探求,也不能把几个目标纠缠起来,不分主次,混作一团。如果我们的思维在确定决策目标时缺乏确定性,也就是说,如果违反了同一律的逻辑要求,那么,很可能背离初衷,导致决策走向错误的方向。此外,组织的总目标和各部门的分目标之间、战略目标与战术目标之间也要具有协调性,不能互相排斥、互相矛盾。这时,我们要遵守矛盾律的逻辑要求,“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其公式是:A不是非A或¬(A∧¬A)公式中的‘A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一个概念或命题;‘非A表示与‘A相否定的另一个概念或命题”[5]185。组织的总目标、战略目标是各部门的分目标、战术目标的方向,分目标、战术目标又是总目标、战略目标的基础。如果制定目标违反了矛盾律的逻辑要求,很可能导致目标迷失原来的方向,也很可能会导致决策的失败。
制定方案是决策程序的关键环节,是通过一定的步骤和手段提出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具体决策方案。这儿讲的决策方案指为了实现决策目标而确定的各种备选决策方案。有了决策目标就有了行动的方向,而决策目标的实现还依赖于一些特定的条件,决策目标是在这些特定条件下促成的,条件是制约决策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实现决策目标,决策者必须注重对各种条件的考察、分析和整理,运用不同方式对之进行整合,根据不同的条件组合不同的备选方案。例如,要考察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现实条件和可能条件、可控条件和偶然条件,等等。如果人们对各种条件考察不足,那么就很可能制定不出较理想的方案或制定出来的方案不能得到较彻底的实施和检验。我们必须重点考察和分析的条件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为了决策目标的实现,人们必须首先考察、分析和研究能够使决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充分条件。人们通常讲的充分条件往往是一种多条件联系,即如果对某种结果D来说,除A能导致D外,B、C等也能独立地导致D,那么,A、B、C就与D具有多条件联系。因此,一个决策目标的实现,客观上就存在着多种不同的途径、方式和可能,存在着人们制定多方案的可能性,只要找到决策目标的若干充分条件,也就找到多种可能的备施方案。所以充分条件的性质既为多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又为多方案的制定指出了方向,提供了可能。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对某种结果的实现来说,有些条件是充分的,但有些条件却不是充分的,逻辑上就把这一类条件称作必要条件。它的基本特征是:没有它,就必然不会产生某种结果。在决策思维过程中,决策者很重要的一项考虑就是:要实现决策目标需要具备哪些最基本、最起码的条件,即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实现决策目标的诸条件中,缺了任何一项必要条件,决策目标都将无法实现。因此,决策者在搜寻条件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一些基本的可控条件加以全盘筹划,如对人力、物力、材料、资金、市场销售、信息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些不可控的必要条件,或者寻找机会积极创造,或者进行科学的预测。“对必要条件关系的考虑,是对充分条件关系考虑的具体化。”[2]218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有并列,有交叉,也有从属关系,在决策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对它们的关系必须作出具体分析。条件分析是拟定方案的基础和前提,方案拟定则是条件、措施、手段的规划和设计。拟定方案就是根据现有条件的分析,去设计、规划出决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几种可能途径来。
理想化的方案是能考虑到所有因素和条件,设计最合理、价值最好、能最好地实现决策目标的方案。在实际决策过程中,方案往往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一方面,人们不可能兼顾到方方面面的约束条件,而且一些较大的决策往往涉及许多部门,包括多个目标。各个部门对目标的要求不尽相同,一个方案对这个部门是最优方案,而对另一个部门则不一定是最优方案。另一方面,从执行时间的效果看,在短期效果上是最优方案,而在长期效果上不一定是最优方案,或者相反。因此,“最优方案”只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什么绝对的“最优方案”,只能在条件许可下,相对地作出和选定接近最优的方案。“论证就是根据一个或几个真实性判断(即命题,引者)来断定另一个判断真实性的思维形式。”[6]决策方案选优的过程,也就是进行逻辑论证的过程。无论是选择最优方案,还是淘汰较次的方案都要从逻辑上加以论证。只有通过科学、全面和系统的论证,才能明确方案的优劣、利弊,选出最优方案。逻辑论证在方案选优的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关键作用。要正确进行方案选优的逻辑论证,就要明确论证的基本内容,掌握论证的逻辑方法,遵守论证的逻辑规则。证明是方案优选者为自己认为最优方案的辩护过程,反驳是对相反的意见进行反驳的过程,二者是论证方案相互联系的两种逻辑方法。逻辑证明是引用已知为真的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真实性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论证真理的逻辑方法,它由论题、论据、论证方式三个要素组成。论题是需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命题回答“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命题,回答“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论证方式是把论据与论题联系起来的形式、方法,回答“如何证明”的问题。在实际思维过程中,这些方法经常是同时结合运用的,在一个论证过程中,往往既有归纳证明,也有演绎证明;既有直接证明也有间接证明,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决策实施是决策活动全部过程的重要阶段,它的重要性相当于认识全过程的“由认识到实践”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7]因此,从认识到实践是更重要的阶段。西蒙指出:决策活动不仅包括“决策制定过程”,而且包括“决策执行过程”,即决策实施过程。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决策全过程中两个相互连接的基本阶段,探讨二者发展的逻辑,就是西蒙称谓的“人类抉择的逻辑学”,因而,在探讨了决策制定的逻辑后,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决策实施的逻辑。决策实施是决策过程的逻辑继续,它包括根据决策研制实施计划,再根据决策和计划进行实践,通过决策实践而实现决策目标。在决策实施过程中,由于环境和条件的不断变化,决策应紧密地跟随实践的进展,及时地把握决策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指导,以保证决策的最终实现。这类思维活动是上升性原则所要求的。当决策方案的实施进一步深入发展,必然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因此,作为决策者对客观事物发展及其规律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还需要上升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决策,并不断提高决策的水平,上升性原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直接取得经验材料。然而即使这些材料十分丰富和全面,但仍是片断的、零散的、表面的,根据这样的经验材料不可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更不能在此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上升性原则,对经验进行逐一考察,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并将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把本质和现象联系起来,进而推论出新的知识。古往今来,一些有识之士之所以能够提出真知灼见,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进行上升思维,不断地获得新知识。
三、研究决策逻辑的意义
决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决策符合逻辑。逻辑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表述论证思想,防止思维错误或谬误的工具;是人们提高思维有效率,减少思维失误率的工具。“既然逻辑学是指导人们进行合理思维的有效工具,制定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就不能不依赖于逻辑”[8],因此,要正确地决策,就要遵守逻辑规律,进行正确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决策的可靠程度和科学决策的水平。在决策的实践过程中,如果我们不懂逻辑或不遵守逻辑规律要求,就会导致决策失误,甚至会造成重大损失。在决策过程中,逻辑的指导和运用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逻辑科学的理论和原则为决策提供了有效的逻辑工具和手段。在决策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原理、原则来进行决策思维。概念要明确、命题要恰当、推理要合乎逻辑、论证要有说服力。如果决策过程或决策的某个阶段的思维违反了逻辑的基本要求,那就会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正确掌握和运用逻辑方法,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21.
[2]傅殿英.管理决策的逻辑方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张巨青.辩证逻辑[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147.
[4]张智光.管理决策逻辑[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100.
[5]楚明锟.逻辑学——正确思维与言语交际的基本工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6]朱志凯.形式逻辑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245.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268.
[8]李志才.方法论全书Ⅱ——应用逻辑学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889.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