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深沟地膜高产栽培技术
2009-04-24甘东孝
甘东孝
我省关岭县坡贡生姜(小黄姜)以口味辣、皮薄、肉嫩、淀粉多、含硫低而著称。但由于姜农在生产管理上一直沿袭传统习惯,且重茬严重,致使生姜品质变劣、产量低且不稳,有些地方姜瘟病盛行。我们在连续几年试验的基础上,探索出生姜深沟地膜高产栽培技术,这种技术不仅能改良土壤,而且对预防姜瘟病有一定效果。
1. 精细整地,配方施肥 选择土质肥沃,2年内未种过生姜,土层厚,近水源,排水好,无姜瘟病的地块。结合整地,每亩施优质腐熟圈肥4000~5000千克做基肥。同时,配方施三元复合肥80~100千克,锌肥2千克,硼肥1千克。
2. 精心选种,适期早播 清明节前1个星期从窖坑里取出姜种,晾晒1~2天,选择块大、皮色好的姜块做姜种,每亩用种300~350千克。种姜出窖后,多已现芽,可不经催芽直接播种。在姜种下地前要掰姜,即进行块选和芽选,一般要求每块姜上保留1个短壮芽,少数姜块可根据幼芽情况保留两个壮芽,其余幼芽全部去除,以便使养分能集中供应主芽,保证苗全苗旺。姜块的大小以75~80克为宜。掰姜时发现幼芽基部发黑或掰开姜块断面褐变的应严格剔除。为了便于以后管理,可按种块大小及幼芽强弱进行分级,即瘦小的姜块和瘦弱芽姜块放在一起,肥胖姜块和具壮芽的姜块放在一起。种植时分区,分别视生长情况进行管理。
3. 适当稀植,促姜长大 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可提高单株产量,促使姜块大而整齐。采用深沟地膜种植,畦宽2.5米,沟宽20厘米,沟深35~40厘米。高产地块行距60~65厘米,株距大于20厘米,亩栽5500株左右;中低产地块行距60厘米,株距18厘米,亩栽5500~6000株。播种后覆土至沟深的1/3处,浇透水并喷施除草剂后平铺盖膜,膜四周压实,并开好边沟排水。
4. 分期追肥,分次培土 4月初播种,20~25天出苗,姜苗长平地膜后及时破膜,出苗达50%时揭膜,结合中耕培土,每亩撒施尿素20~25千克,待长出6~8棵“箭杆”(茎的形状如箭杆)时姜苗生长速度加快。立秋节前后,为了满足其迅速生长的需要,应进行追肥,要求将肥效持久的农家肥与速效化肥结合施用,每亩可施碎饼肥70~80千克或腐熟优质厩肥3000千克,另加西洋肥(一种复合肥)20~25千克。肥料追于植株基部15厘米左右深的沟中,使土、肥混合,然后封土培垄。9月上旬以后,植株地上部生长基本稳定,主要是地下根茎的膨大,为了保证养分的供应,此时可根据苗情,每亩用尿素10~15千克或硫酸钾15~20千克在垄下开小沟施入,然后进行二次培土,也可将肥料溶解在沼液中浇施。
5. 轮作换茬,防病治虫
①姜瘟病。采取轮作换茬(可与花生、玉米、甘薯等轮作),选用无病种姜,挖沟排水防涝等综合防治措施防治。药剂防治可在发病初期用绿亨六号(杀菌王)800~1000倍液喷施,现配现用。
②虫害。生长期主要虫害有姜螟虫、甜叶蛾等,要及时搞好病虫测报,在虫害大发生前做好药剂防治,可用90%敌百虫800倍液,或敌杀死2000倍液喷洒,每7~10天防治1次,交替用药。
6. 延时收获,提高产量 延迟收获可使生姜生育期延长,平均亩产达到4000千克以上。
①种姜采收。一般掌握在地上植株具有4~5片叶时,大约在6月中下旬进行。采收时小心将植株根际的土壤拨开,取出种姜后再覆土掩盖根部。若采收过迟,则伤根重并且影响植株生长。
②嫩姜采收。可作为鲜菜提早供应市场。一般在8月初开始采收。早采的姜块肉质鲜嫩,辣味轻,含水量多,不耐储藏,如用来腌泡菜或制作糟辣椒调料,则食味鲜美,极受市场欢迎,经济效益好。
③老姜采收。一般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份,姜的地上部植株开始枯黄,根茎充分膨大老熟时采收。这时采收的姜块产量高,辣味重,且耐储藏运输,作为调味或加工干姜片品质好。但采收必须在霜冻前完成,以防受冻腐烂。采收应选晴天进行,齐地割断植株,再挖取姜块,尽量减少损伤。
7. 科学储藏,增加效益 生姜多采用窖坑储藏,窖深6米左右,一般挖2~3个储姜窖,窖内温度保持在13~18℃,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放入生姜前将窖彻底清扫,用百菌清、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处理。姜入窖前要注意先通风,点烛火实验,防止意外发生;姜入窖后,用80%敌敌畏原液熏杀姜蛆成虫,不要盖窖口,及时通风,以防闷姜,冬至节气后逐渐盖住窖口。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关岭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邮编:56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