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中国
2009-04-24谁谁谁
谁谁谁
我周围很少有人公开盛赞自己的工作。在被问及工作情况时,大多数人会回答:还行吧,挺好的;关系熟一点则是:就那样,混呗;再熟一点就可以不谈感觉,直接切人操作层面:那个什么局长你认识吗?帮牵个线。
也遇到过为自己的工作唱赞美诗的,比如一位写上海美食的记者。第一次见面他就表白:我爱写作,更爱中国美食,所以很享受自己的工作——我遇到的其他的美食记者可不这么认为,他们给人的感觉是他们正在做一份为餐馆免费(或收费)写宣传稿的低级工作,这是一份他们不喜欢并且没什么价值的事,如果收取版面费不能被算作价值的话;更夸张的是另一位公关公司项目经理,尽管已经连续三天只睡两小时,她还是可以陶醉地认为这份工作能实现她的职业理想,因为她可以认识很多人,并实现自己的创意,因此这份害她无法睡觉的工作“非常有趣”。更重要的是,她在自己本国是无法做为主管出现在项目中的,最多只是个资深助手。当然,这两位高调的职业人都是海外来客。
这种对职业认知截然不同的态度大概是源自不同的文化。内敛的东方文明更崇尚低调处理自己的感情——不管是对工作的热爱,还是对人生的追求,并用淡化情绪的方式显示出自己品格或者智商的高尚。外放的西方文明则更乐于张扬自己的激情和认真程度,即使仅仅是一点点好奇,也愿意形容成“非常激动”,即使只是加了半小时班,也愿意对别人讲这是因为“我爱我的工作”。
也有可能是因为工作机会的稀缺程度不同的原因。开放了三十年的中国,在各个领域,专业人才依然稀缺。在我看来,专业人才其实并不稀缺,只是合格的专业人才都一窝蜂地想当专业人才的头儿,而剩下的愿做专业人才的“人才”又不合格,于是就呈现出一派想招的人招不到,想找工作的人又找不到的两头凉状态。但在人才体系相对完善的欧美国家,能找到一份和自己的专业或兴趣相匹配的工作已是一大幸事,因此工作机会更容易被珍惜。
我有个在外企呆了十多年的朋友对我说,在和无数老外打过交道后,他认为老外比中国人更懂得职场上的“政治正确”。他们倾向于夸大自己的工作激情和努力程度,对愿意对细节和琐事显示出更多的认真和严谨,而这些都会让老板们更加满意,当然也更可能把工作做好。
在越来越多老外来中国“混”工作的当下,再把工作说成“混呗”的中国人真的要当心了。万一让你的老板听到了,说不定你会因此失去现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