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付性骚扰趣闻等
2009-04-23
“性骚扰”这个词虽然为现代人所发明,但它却是一个很古老的社会现象。例如唐代的一些史籍中,就记载了不少关于性骚扰的轶闻趣事,其中有些抗拒性骚扰的经验,很值得现代女性借鉴。
唐人张口所撰《朝野佥载》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曾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刺史。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就是他在时修建的。不过,这个滕王却是个好色之徒。他手下官员们的妻子,只要是长得漂亮的,差不多都被他奸污过。他经常以王妃的名义召唤官员的妻子进府,而官员们的妻子一旦进了王府,就会被他强行拉上床。
当时有个掌管文书的小吏叫崔简,他的妻子郑氏初次来到洪州,滕王就派人召唤她。崔简左右为难,不去的话,怕得罪滕王;去的话,又怕遭滕王污辱。郑氏说:“如今是太平盛世,他敢胡作非为吗?”于是去了滕王府门外的小楼阁。滕王早已经在那里等着,一见郑氏进来,就上前非礼她。郑氏大声喊叫。左右的侍从说:“他是滕王。”郑氏说:“滕王怎么会如此下流?一定是家奴!”边说边取下一只鞋,猛击滕王的脑袋,打得滕王头破血流。用鞋打了还不过瘾,又用手指抓破了滕王的脸。王妃闻讯赶来,郑氏得以脱身回家。
滕王被打后十多天未理公务。等他伤愈上衙办公时,崔简向他请罪。滕王觉得脸面扫地,赶紧退回后堂去了,一个月后才露面。此事过后,先前被滕王召唤过的那些官员们的妻子,无不感到羞愧。
另一个故事出自唐人皇甫牧所撰的《三水小牍》:湖南观察史李庾家中有个女仆名叫却要,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善理家务,能说会道,大家都很喜欢她:李庾有四个儿子,全是好色之徒,个个都想诱奸却要,但始终没有得手。
清明节那天晚上,却要正在观花。忽然,李家大郎出现在樱桃花影中,拉住她求欢。却要拿了一条垫席给他,说:“到大厅东南角等我,等你爹娘睡熟后,我一定来。”大郎刚走,又碰上二郎来调戏,却要再拿一条垫席给他,说:“去大厅东北角等着。”二郎走后,三郎又来纠缠。却要又拿一条垫席给他,说:“去大厅西南角等着。”三郎一去,又遇四郎,却要也拿一条垫席给他,说:“去大厅西北角等着。”四个小色狼相继偷偷地溜进了黑暗的大厅。先进去的虽然发现了后进来的,但只是纳闷,不敢出声。过了一会,却要点燃蜡烛来到大厅。她一进门便高喊:“哪里来的乞丐?竟敢睡在这里!”四人一听方知上当,赶紧掩面落荒而逃。看着他们那狼狈不堪的样子,却要哈哈大笑。
从此以后,李家的这四个儿子,再也不敢无礼了。
(据《网易历史》)
《本草纲目》的释名之误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药物学、植物学等宝贵遗产,被达尔文盛赞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他专辟《释名》一项对许多药物的名称详加考释,不仅收录了其前各本草书中有关释名的资料,且广泛征引古代训诂材料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集明以前本草名物训诂之大成。李时珍不是训诂学家,加上历史时代的局限,对一些名物的诠释受到后人的诟病。主要在四个方面。
一、误拆联绵词。《本草纲目·螳螂》条
“两臂如斧当辄不避故得当郎之名。”“螳螂、当郎、蜡壤、刀娘”都是一声之转的联绵词,是汉语中两个音节联缀成的表示单个含义的词,是彼此不能分开而从字面上去解释的,只能取它们的声音。
二、误解外来词。“虎魄琥珀”条
“虎死则精魂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谓之虎魄。”《汉书·西域传》:“宾国出虎魄。”其语源:一说为突厥语,(xublx)一说为叙利亚语。(harpax)一说来自中古波斯倍利维语(kahrupal)。“虎魄”是音译外来词无疑。因其类玉故加玉旁作“琥珀”
三、误释谐音词。“慈姑”条
“一根岁生数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慈姑”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具有多产性,其苯名是“茨菇”。“慈姑”是“茨菇”的谐音。有些植物的名称在长期的使用和演变中往往借用其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果按谐音词去释义必然穿凿附会。
四、滥用声训法。“莽草”条
“此物有毒,食之令人迷罔,故名。”用同音词“罔”来解说“莽”是声训法是说“莽”来源于“罔”。《汉书·景帝纪》注“草深日莽帅多日莽。木多亦日莽。”“莽”是草木众盛的意思。“莽”并不来源于“罔”。
以上四个方面的失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从所用汉字的字形出发寻找其命名之由,也就是拘泥于“形训”。汉字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是一时一地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的变化,要寻找名称的来源,从语言的内部形式语音着手,才能打开缺口。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