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村:明治维新时代的历史见证
2009-04-23刘少才
刘少才
我的日本贸易伙伴说过:“不研究日本历史,不知道什么是明治时代;不到日本,不知道什么是明治村。”一直对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深感好奇,恰逢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探访了日本明治村。
明治村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了日本明治时代的历史,用实物展现明治时代的风貌。走进明治村,时光仿佛在倒流,不仅可以了解明治时代的历史,还能给人以众多的启示。明治(公元1868~1911年),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激荡的年代,是日本现代化的发端。经过王政复古大号令及戊辰战争后,拥戴朝廷的诸藩,成立了明治新政府。新政府积极引入欧美各种制度及废藩置县等,这些改革被称为明治维新。一方面,新政府确立国家制度,如设立帝国议会及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另一方面,又以培植产业及加强军力富国强兵为国策推进,急速地发展成现代国家。文化上,日本从欧美传人了新的学问艺术;带有未曾在日本出现过的个人主义小说开始出现。宗教上,改变了以往神佛合流的现象,出现了打压佛教等的运动。
现在的明治村位于爱知县犬山市的人鹿池畔,占地50万平方米,共有65个景点。它显示着明治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各方面的风貌。明治村是1965年一位名叫谷口吉郎的建筑师,在名古屋铁路公司的支持下,把明治时代的建筑物移建之后,作为重点保存的一处历史性景点。它是一座使访问者和游客都能品味到明治时代文化与生活的野外博物馆,是一座内涵极为丰富的博物馆,也是明治时代建筑美学的欣赏地。共有57座建筑物,其中包括县厅郡合、学校教室、医院、监狱、银行、教堂、工厂、住宅等。
明治村东临人鹿池,西依尾张富士山,错落有致地蜿蜒在低山丘陵之中。入鹿池像是点缀在明治村中的一颗翡翠,尾张富士山仿佛是明治村的一道天然屏障,将明治村衬托得壮丽多姿。进入明治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明治风情。有属于仅次于日本文物“国宝级”的“重要文化遗产”三重县厅合、札幌电话交换局、品川灯塔、东山梨郡的设施和吴服座等;有许多位名人和作家的住宅,如西乡从道邸、森鸥外、夏目漱石住宅、幸田露伴住宅(蜗牛庵)、西园寺公望别邸(坐渔庄)和小泉八云避暑之家等;有国家专政机关皇宫警察署别馆、京都七条巡查派出所、金泽监狱中央看守所和牢房、东京驿警备巡查派出所、宫津裁判所法庭等。另外还有学校、商店、医院、教会、银行、住宅、工厂、浴池、邮局、照相馆、剧场、澡堂和旅店,几乎具备了明治时代作为一个城市所应有的全部设施。这些建筑的征集相当艰难,除了一部分依样重建外,很多是由原地拆移过来再建的。帝国旅馆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据说它的再建与原建一样,以现在的标准衡量,已是一座相当豪华的宾馆了。漫步明治村,恍如真的回到了明治维新时代。
特别能吸引游人,又极想参与的是:在明治时期神户港有名的。大井牛肉店里,品尝正宗的日本传统佳肴——“锄烧”。“锄烧”起源很早,因是将牛肉放在锄地用的铁锄上烧烤而得名;宇治山田邮电局里。游客正在购买明治四年(公元1871年)开始发行的4种双龙邮票,集邮爱好者们争先恐后地把一封封盖着“明治村博物馆”邮戳的明信片,寄往世界各地。
明治维新时代,也是改革开放的年代,开始大量接受西方的文化。明治村的一幢幢西式建筑,从外表上看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西方情调。然而,美国人设计建造的教堂内部,却是地道的日本式竹帘天棚;当时被称作国际城市的西洋人住宅,也是西洋式主楼与日本式配楼的巧妙结合。几乎所有的西洋式建筑里都有。和式居室,大多数西式建筑的屋顶,也都是日本的“合掌”型结构,保持了自己民族的特色,将外来文化融化在本地风俗中,也可以说是典型的日西文化的产物。明治时期在维持其政治准则的基础上,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由于受西方的影响,形成了日西交融的文化特色。这种特征表现在建筑上,一向偏重东方风格的日本建筑界开始适度接受西洋建筑技法,因此保留这一时代的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离不开教育,从明治时代开始,人们就目睹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在明治村的57座建筑中,其中学校建筑竟达7处,如三重县藏持小学校含、千里赤板小学礼堂、第四高等学校理化教室等。当时日本政府这种坚决普及教育的政策,成了日本在短期内成功地赶上技术先进的西方国家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明治天皇使用过的专车以及日本最早的有轨电车、蒸汽车也在这里展出。这里还有一座机械馆,展示了明治初年的足踏缫丝机、津田式织机和蒸汽发动机等,这些展品代表着明治机械工业发展的历程。
明治村使人们看到了已经消逝百年的社会,了解了过去的日本怎样进行维新,有助于认识今天的日本是沿着怎样的一条道路发展过来的。
明治村是一处景点,也是一部史书,更是一家难以估量的活“银行”,自从1965年开始接待游人,每年要接待多少游人,门票及其他收入是多少,没有详细的资料可查,但是每天入村参观的人要排队进入却是个事实。假如我们从中国的每段历史、每个朝代、每个少数民族诸侯国都保留一个这样的“村”,我国会有多少历史古迹可看?岁月无情,历史无情,破旧立新更无情,在我生活的辽西大地,历史上本来是辽国契丹人的居住地,后来清朝满族人的生息家园,可是现在已无任何少数民族的遗迹可寻了。现在看来,丢失的不仅是历史,也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