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高校道德教育

2009-04-23张琦英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教育观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张琦英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最为流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其重要贡献之一在于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人类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作为后现代教育思潮主要表现之一的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则向现代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所因袭的传统道德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引发了当代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广泛变革。后现代道德教育观以一种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观察世界,“志在向一切人类迄今为止所认为究竟至极的东西进行挑战,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它正在以否定、突破和超越的方式影响和冲击着传统道德教育。因此,深入地探讨后现代道德教育观所蕴含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内涵将有助于我们拓宽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视野,重新审视我国的高校道德教育,从而对更好地推进我国的道德教育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主张

要给后现代主义下一个精确的、统一的定义也许是困难的。但其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却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首先将探讨对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一些基本理解,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倡导创造性、批判性的思维风格

创造性和批判性是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后现代主义者大都提倡培养创造性和批判性的人格,让人学会自我创造、自我批判。“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这种传与授,使它所培养的人能够把已有的一切文化科学知识,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去改造和发展现存的世界、现存的社会以及现存的自我。为此,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人‘接受、‘适应已有的模式和思维,而在于以‘改造、‘超越为目的,能善于利用自己的一切。”又如“解构”“分延”“互文”以及“协同性”“陶冶”“后哲学”等新概念的提出都体现了后现代思想家的开拓性与创造性。可以说,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通过对现代社会一整套规戒性制度的反思,打破了对人们思想的统治和控制模式,培植了自由创造的精神。

2强调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

在我国,由于受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价值取向上注重整体。讲求中庸之道,崇尚权威、反对怀疑;崇尚跟随、反对超越。而后现代教育思维崇尚思维的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使我们耳目一新。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起源于对多元思维风格的鼓励,强调视角的多面化、意义的多重性和解释的多元性。在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看来,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只能是多样的和歧义的,应该从多重视角出发去认识和理解世界。所谓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或视角”往往是对事物真相的歪曲,强调任何一种视角、任何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都仅仅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因此,不适当地夸大某一种视角和某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压制、排斥其他视角和方法,便是形而上学。

3倡导对人、对自然的关心

倡导对世界的关心爱护是后现代主义的另一重要特征。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后现代主义摒弃了激进的绝对个人主义,主张通过倡导主体间性来消除“人”“我”之间的对立。后现代主义者还抨击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将浓厚的“生态意识”(也有学者称为“生态主义”)灌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欲。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指出:“人只是自然的托管人、守护者,而不是自然的主人或主宰者。”美国学者费雷也曾说:“世界的形象既不是一个有待挖掘的资源库,也不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荒原,而是一个有待照料、关心、收获和爱护的大花园。”这样,通过对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对立关系的反思和批判,后现代主义颠覆了现代的主体性观念。

二、后现代思潮影响下高校道德教育的“四大走向”

1从外在走向个体内部的德育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以培养“完人”为根本目的,注重和推崇个体之外的社会价值,更多地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强调社会利益和个人义务,却忽视了个体价值和个体作为社会成员所应享有的正当利益和权利,对个人生活的幸福体验不够重视。相应的,学校的道德教育目标也只是成人观点的映射,注重传授以成人世界为基础的价值目标与伦理知识体系,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和对其自身成长需要的满足。后现代主义的伦理观反对外在的、固定的基础,认为道德植根于日常人类的情绪和动机中。进而认为高校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而是通过争论去发现已有理论中的悖论和错误,引导受教育者理解他人选择的差异性,以及他人为这种选择提供的各种理由,并学会接受道德发展的差异性。作为具有社会批判能力和自我创造精神的公民,能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一切,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真实的自我。这对培养新一代具有独立自主、自我创新意识的大学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德育课程

我国传统的德育课程大都是以既定的伦理目标为中心,以与之相关的思想品德知识的系统传授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往往造成德育活动在一个封闭的范围和领域中进行,缺少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切实沟通。而在当今西方道德教育领域,关于课程性质与目标的讨论一直很活跃,“后现代课程理论的一部分就是对原理、全部宇宙法则和元叙事的批判”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的宗旨是:尊重每个个体发展的独特性,注重所有道德经验之间的联系。这些论述和观点对我国现阶段道德教育课程的改革、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生活的拓展和引导学生品德的提高富有启发性。

3从说教走向对话与关心的德育方式

传统的道德教育更多强调学生的识记,对于如何调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懂得有关知识和道理不够重视,往往出现对学生意志和行为的限制和防范。在实际的德育活动中容易走向机械和说教,使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分割开来。而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强调道德教育的重点不在于运用道德说教的方式,而应注重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旨在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关心他人的新道德教育方式瓦解了教师的权威,反对灌输,提倡对话,重视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价值观,避免作出主观的道德判断。对教师而言,采用以对话为核心的交流方式,将从根本上扭转教育者单方面施加影响,受教育者被动接受,主动性、积极性被严重压抑的不良局面,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应当是两者之间互为协调、沟通,达成共识,共同完成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这也将有助于高校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4从权威走向民主与多元的德育过程

后现代道德观反权威主义的倾向非常明显。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者反对教育等级观念,主张师生之间应在讨论和对话中建立真诚的关系。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再扮演道德专家的角色,而更像会议主席或讨论的推动者;师生也应该被视为一同学习的伙伴。强调道德教育的民主化,这在逻辑关系上与道德个性化紧密相联,反映了人们对提高道德宽容性的内在要求。实质上就是要求从“权威伦理”逐渐向“人文伦理”转化。同时,对道德的探究必须以民主、非权威的方式进行,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应的权利来参加道德创造的行动。这与我们的教育观念上长期以来习惯强调学生对于道德责任和义务的服从,而忽视对等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对学生道德体验的认同和尊重是完全不同的。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正以一种全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观察现实世界,观照道德教育,对理性至上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对科学主义的道德教育方法进行了解构。伴随着后现代文明的到来,传统道德观必然发生质的变化。我国当代的道德教育改革也确实需要借鉴后现代主义独特的教育视角。这也能为我们更好地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教育观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GI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