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新定位

2009-04-23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大学环境生态

刘 华

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法国大哲学家孔德曾经说过:“科学和艺术的一切领域的一切成就,无论是同一时代的,还是代代相传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一代人的发现为另一代人的发现准备好了条件。”理论间的借鉴和融合总能产生新的知识,在此笔者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批评。

一、背景问题的提出——课堂生态学的由来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宣告了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标志着中国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我们对生态领域进行了反思和探索。生态学一词自1858年由博物学家索罗(Thoreau,H.D)提出后。其内涵一直不确定,直至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eckle,E.)才给了一个较明确的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目前较为普遍的解释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而“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正式使用可能始于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w),1932年,他在著名的《教育社会学》中曾提出“课堂生态学”(ecologyof class-room)的概念。

心理生态学是指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20世纪40年代被运用于心理学。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被誉为“教学环境研究先驱”的勒温(Levin,K),他于1944年发表的题为《心理生态学》中所提出的著名公式B=f(P,E)。其中,B代表人的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f表示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可见行为随人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勒温心理生态学中的“环境”主要强调的是人的心理环境,他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充分关注和探究开启了关于人类行为的生态学研究的先河。

从生态学角度看,课堂也是一个有边界、有层次、各因子在功能上协调一致的生态系统。课堂生态系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下达成学习目标的动态开放系统,其主要构成要素是学生、环境和教师。教学资源如同食物链将学生、教师和教学环境连成一个整体。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不难发现,众多教育与心理工作者几经尝试和努力,可谓百家争鸣,理论纷呈,成果可人,但从微观层面上对课堂环境进行生态学分析的研究似乎仍然显得比较薄弱,故本文拟从生态学的视角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现状,从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在生态学角度下的重新合理定位。

二、问题的现状及其理论分析——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分析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课堂是一种微观的教育生态系统,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等要素交互作用的生态过程。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与课堂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形成动态平衡的关系。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诸多失衡现象,导致大学英语教学的低效,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拥挤效应”: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教育生态理论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指出:教育生态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周围生态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区间。反之,环境亦对教学产生双面影响———有利的小生态环境可以促成个体的超常发挥,不利的小生态环境会阻碍个体的发展。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英语课堂人数剧增,大班授课成为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主流。一个教学班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甚至合班一百多人。过大的班级密度使有限的教室空间内产生了“拥挤效应”,使课堂生态空间环境超过了生态主体的承受力和耐受度,超出了教育群体最适当的群聚度。不适当的密度对教育群体的活动和效能的发挥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学生生态主体生理与心理压力增加,出现了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二)“应试教育后遗症效应”:应试教学目标与生命全面发展需要失衡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被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应付考试为目的,偏重于知识点乃至命题点教学。它的最大负效应是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整体进步和全面发展。此外,应试教学在社会上所产生的证书效应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沉重的考试和分数的压抑使学生的生命成长充满苦涩的无奈,破坏了以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三)“话语霸权效应”:教与学的失衡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主宰教学过程;学生作为客体扮演听者、记者的角色。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知识的舞台,学生接收知识的“电台”,呈现出一种强制教学形态。教师的课堂霸权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阻碍了主体的个性化自主参与和探索性自觉建构。教师机械灌输的知识传授,学生消极被动的信息接受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出现严重失衡。

(四)“花盆效应”: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失衡花盆效应(Flowerpot effect),也称为局部生态环境效应,常言道:“马厩里训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花盆表现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是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在一段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很好,但它们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在下降,生态幅度降低。这样,花盆里的作物,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经不起风吹雨打。这种花盆效应在教育生态上表现尤为明显。传统的课堂教学仅限于室内,教学内容仅限于教师的传授,往往使课堂心理环境呈现僵化、冷漠的局面,最终致使学生机械地学习,无力应对社会上变迁的各种环境,而生态学的花盆效应正是这一现象的有效影射。

目前,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唯一场所,大学英语课堂仍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教学内容从书本到书本,与现实生活脱节,形成闭锁式小循环。尽管许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较好地领会书本内容和老师的讲解,经过不懈努力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但在课外需要英语交流的社会情景中却无话可说,经过长期学习积累的语言知识无法有效地转化为交际能力。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完全自然的语言情境,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式的外语课堂则产生了教育生态中的花盆效应——课堂教学不但在空间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不能充分提供外语学习所需的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导致了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失衡。

三、借用生态学原理,探讨塑造大学英语教师的新型角色

(一)大学英语教师应成为大学的英语大班教学积极探索者

针对“拥挤效应”课堂所造成的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有必要借用生态学原理,拥有生态学的思维,站在生态文明的高

度来提升自身的素质,做课堂生态环境平衡的积极维护者,努力成为大班教学的积极探索者。

关于“拥挤效应”课堂生态环境的解决,国内有关学者提出了探索“如何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提出的主要方法包括:提问/讨论,暂停讲课,巩固记忆和理解,利用角色扮演,利用课堂小测验,问题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等,只有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这并不失为化解课堂“拥挤效应”一种思考。

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种长时间的交流,一定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情景,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加强双方互动。一要重视言语表达,既要知识的传人,又要心灵的感悟。二要重视非言语交流的重要性,对体态语、副语言和客体语要加以锤炼,提高交流的深度和情感度。以高超的交流艺术化解课堂“拥挤效应”,化腐朽为神奇,促进课堂生态环境的和谐。

(二)大学英语教师应成为大学英语学习情感体验的培育者,做英语素质教育的引路人

针对“应试教育后遗症效应”,英语教师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问题探索的情感体验,创造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分享学生学习成果,共享其中的情感快乐,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这比仅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有意识地在英语学习情境中培育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是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愿望,挖掘学生外语性学习的内驱力;二是因材施教,注重指导,提供适合学生探索学习外语水平的材料,尽可能不让学生在失败的积累中产生悲观厌倦的情绪;三是强调移情,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渗透的方式,迁移到学生身上,使之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四是积极评价,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就会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分享学生学习成功所带来的愉悦,而这一切,都需要英语教师加以协调组织。英语教师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组织者,是其角色转换的行为变化。

生态化英语课堂教学即在课堂教学环境下,打破应试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束缚,以学生生命发展为课堂主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激发英语学习持久的内在动机,培育良好的英语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能力和效力,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促进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按自身固有的规律自由地、自然地、全面健康、和谐持续地生长发展。

这样就使得大学英语的教与学符合学生生命成长的生态原理,寓教于乐,从而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维护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健康运作。

(三)大学英语教师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平等师生观”的维护者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英国,植物群落学家谭斯利(AG,Tansley)于1935年首次提出来的。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之中,这是生态学中的核心观点。大学英语教学也是如此,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是外来语言,我们更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环境加以协调和科学组织。在课堂心理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构筑了心理场,因而,树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观是建构和谐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文明时代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态主体,正所谓“人性百态,各如其面”。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因人而异,切不可粗暴地以扼杀学生的个性为代价,以求整齐划一,换得一种教育上的“成就”。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换言之,富有创新的人格的人作为生态主体,才是真正的力量和财富,只有如此才能构建平衡和谐、色彩斑斓的生态王国。加之生态平衡处于不断的动态发展中,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心理位移”,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因材施教,建立“每个人都很重要”的新理念,实现师生间共享知识、共享指挥、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精神世界的建构,以达到“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日深的教育新境界。

因此,要打破大学英语教师的“话语霸权”,变课堂教学中的“表演与自我表演”,为“主演”与“助演”亲密合作的关系;师生密切合作,教学相长,使英语课堂有声有色,促进课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师生关系由霸权、控制转变为多元、共生,教师以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身份,学生以求知过程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身份平等交流与互动。大学英语教师就理应成为平等师生观的自觉贯彻者和维护者。

(四)大学英语教师应成为大学英语课堂中开放式生态系统引路者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是开放的,才能实现与外部的能量和信息交换,才能生存与发展。作为微观教育生态系统的课堂教学系统也不例外。然而,花盆式的课堂小生态环境无法为学生提供语言技能训练所需要的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因而,外语教学需要打破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性,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开放的生态系统之中,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强化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关联,注重课堂教学与外界社会的互动。一方面,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既要侧重学生的感知和领悟,又要强调学生的交流和体验。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译功能全面发展的同时,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多开口,结合书本教学内容,就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发表观点和看法,进行交流和讨论,展开语言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外语思维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辟无限的课外活动天地,举办外籍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英语角、英语沙龙、演讲比赛、戏剧表演等活动,创设真实自然的交际环境,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四、结束语

平衡是生态学的基本精神,教育生态学的生态平衡原理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只有解决外语教学中的失衡问题,消除传统教学的弊端,使课堂生态系统达到平衡,才能有效提高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教育生态观,切实找准位置,扮演正确的教育生态角色。

猜你喜欢

大学环境生态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大学》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