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保障的新模式探索
2009-04-23于志刚宋文红李巍然马勇
于志刚 宋文红 李巍然 马 勇
摘要:中国海洋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课程教学评估为切入点,开始了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探索;进入21世纪后,在深化以课程教学评估为基础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改革的同时,建立了以资深教授为主体的教学督导队伍,成立了以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宗旨的“教学支持中心”,进一步完善了“点线面”结合、“评查导”结合、具有“共轭效应”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在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的统一中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新模式。本文从四个层面介绍中国海洋大学创新模式的方法、途径及思考。
关键词:教学质量保障;新模式;“共轭效应”
中国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海大)从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评估工作,到进入21世纪建立以资深教授为主体的教学督导制度,再到成立旨在开展教学支持服务的“教学支持中心”,在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的统一中不断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新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大学发展,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得到专家的高度肯定。
一、以达到研究型大学一流教学水平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质量管理
清晰的发展目标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实践创新的先导。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海大在新世纪确定了战略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校100周年的时候,建设成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由外部强制性质量约束向自我规范和约束过渡的发展历程,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成为著名大学普遍的自律行动,大学里一切改革的实质都是为了能够实现其目标。为达到研究型大学的一流教学质量和目标,在认识观念上需要紧紧抓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把握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走发展性的质量保障路线。当前高校依靠“监督+控制”自上而下的方法来评价质量的居多,而实际上还应通过创造一种积极的、和谐的气氛来激励教师主动地改进各方面工作的质量,使之更具有激励性、建设性、发展性和较低的运行成本。二是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定位,注重以文化机制为主的组织整合。处于呈金字塔结构顶端的研究型大学,在组织整合机制上是以文化机制为主的,以确保学校的价值观和使命能够渗透到整个学校,形成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三是把握教学工作的学术性,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不能狭隘地等同于科学研究,否则就会使得大学教学越来越不被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工作的质量,也弱化了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教学工作是一项学术工作的观念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关注和认同,而作为学术工作的教学是需要研究以提高其专业性的,这就需要通过一些措施鼓励教师研究教学,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四是确立优秀标杆并予奖励,阻击学术“格雷欣法则”。如果教学水平在晋升、加薪时没有体现,甚至出现相反的结局,久之,大家都不愿意去花力气做事,因此,教学管理中需要通过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确立优秀标杆,奖励教学优秀。
二、创新组织、完善体系,在以评估、督促、检查为轴心的质量管理流程中并入指导、支持、服务的流程
质量保障离不开其组织与体系的完善。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必须考虑预期的服务职能。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多设在教务部门,因而其兼“运动员”与“裁判员”角色于一身的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质量监控职能的全面发挥。在探索教学质量保障新模式过程中,海大审时度势,将一直承担着教育教学研究、课程评估和教学督导管理的高教研究室发展为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将承担外部评估任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公室与其合署,共用质量保障专家系统,同时在全程质量监控中与教务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在学校内外部质量保障活动中发挥联动、促进作用。同时建立“教学支持中心”,进一步整合教务处、人事处和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在教师教学服务方面的资源,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的支持系统。目前,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
一是教学质量管理和决策系统:包括行政管理子系统和专家管理子系统,由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教务处和院系分别组织实施,具有统领、组织和执行作用。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重大决策,教务处代表学校全面负责教学管理,对日常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决定并及时给予解决,学院具体组织落实和执行学校的教学任务。在确定学校质量管理目标及其标准的过程中,资深教师也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该系统涉及招生、教学条件、培养过程、就业指导、师德建设等内容,建立了一支以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院(系)分管教学院长(主任)为主体的教学管理队伍。
二是教学质量评估和诊断系统:包括校级评估子系统和院级评估子系统,在校长领导下,由教务处和本科教学评估办公室等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的教学评估专业人员以及学校资深教师负责实施,主要开展校、院(系)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实验教学与实验室评估、课程评估、课堂教学质量的同行评价和学生反馈、毕业论文(设计)与试卷检查、学生素质发展综合测评、毕业生社会评价等工作。
三是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和预警系统:主要通过专家、干部、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四支队伍收集信息。学校聘用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厚、教学效果优秀、热爱教学工作的老教授作为教学督导,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和学风等进行监督、指导和信息反馈,除了通过座谈或交谈反馈信息外,还定期以《督导简报》、会议纪要的形式向全校通报有关信息;每年聘用的200位左右课程评估专家也随时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反馈给教学评估专家常设委员会下设的办公室,办公室同时搜集学生反馈信息,每学期进行总结分析并反馈;学校要求科级以上干部在学期初和学期末深入课堂了解和反馈教学一线状况:自2003年起每年聘任一批优秀毕业生为教育教学信息员,及时将社会评价信息反馈学校,起到很好的预警作用。
四是教学质量保障支持系统:由相关业务部门、职能部门负责人和资深教师负责实施,主要开展质量宣传、营造质量文化、动员广大教师参与质量保障等活动。学校成立的“教学支持中心”,在现有评估、督导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培训,协助改进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并建立科学的教学指导制度,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构建“教师自我发展需求——主动申报评估——学校给以支持和指导——教学能力得以提高”的评估新机制,改革以往只是与政策挂钩的教师被动模式,形成自上而下、由下而上的相互连结的新机制和教师自我发展提高的主动模式。
以上四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建了以评、查、导为主导,点、线、面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覆盖了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主要方面和全部时段并具有自身特色且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评估、督导和检查制度坚持不懈,教师职称评审、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等制度不断创新
“共轭机制”是指按照“严格管理和人性化服务”并重的思路,在规约强制的同时,给予指导帮助从而使被约束者达到目标要求,形成制度约束、督促检查、指导服务、表彰激励、教师自我提高等多重机制的功能耦合。制度的制订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为强化理念、落实目标提供了保障,共轭机制则保证了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具体体现在:在评价教师的同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在职称评定与评估结果挂钩做硬性规定的同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在处理教学事故的同时,大力表彰教学优秀教师;将本科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相结合,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等等,在共轭机制环境中彰显教师职业应有的神圣和崇高地位。
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海大的质量保障实现了四个转型:
一是课程评估从重诊断结果转向重过程和改进,加强了指导环节。学校建立的一系列依靠“教学评估专家常设委员会”推进的课程评估制度和配套措施,坚持23年不曾间断,建立了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双语课、艺术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以及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包括课程大纲、教材、教学效果、考试及试卷等内容要求;形成了同行听课的传统,并在评估中把意见和好的典型案例汇总,反馈给各院系和授课教师:还树立了教学优秀的标杆,培养了一批国家级、省市级、校级优秀教师和优秀课程。近年来,学校整合历年评估优秀教师的课程作为观摩课程,组织集体观摩,请督导和专家进行点评和有针对性指导。
二是教学督导工作从以检查和发现问题为主,转向发挥好预警功能,重在指导和改进。学校分管领导在每学期期中、期末都召开督导会议,听取督导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等的意见和建议,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交流信息。除常规的课堂教学督导工作外,学校还根据教学质量管理重点,进行专题调研和督导,先后就实验教学质量、院系教学质量保障、首开课教师教学、通识课程建设等进行调研,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和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是教学管理管理规章不断完善,在严格要求并对教学事故进行严肃处理的同时,大力表彰优秀。2000年以来,教务处修订规章制度30多种:2003年颁发的《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学章程》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文件,对各教学环节都做出了基本要求,《本科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更是确立起从严治教的规范。同时,继“教学拔尖人才评选”制度之后,“本科教学优秀奖评选”成为教学优秀教师的最高荣誉,“课程教学卓越奖”的评选则从以点带面的角度,推动广大教师对优秀课程教学的不断追求。严格要求与奖励优秀并举的制度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
四是教师管理从仅仅依靠自上而下规定要求的模式,转向同时通过政策和措施引导,帮助教师形成自我提高的需求。继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跨世纪青年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政策出台之后,学校又制定了“筑峰人才工程”、“绿卡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创新学术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实施办法,建立了“澳柯玛奖励教师基金”、“天泰优秀人才奖”、“交通银行奖励教师基金”等。特别是“2004年教师岗位聘任意见”和“关于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若干规定”中将职称评审与课程评估结果挂钩,这成为教学质量一票否决的有力保障,在近期岗位聘任制度中我校也充分重视对教学工作的考核与管理。
四、创设具“共轭效应”的新模式生成环境,使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并成为促进质量文化建设和自我发展的保障
共轭机制所产生的共轭效应具有体制化、结构化、持续性的特点,使得系统能够更加稳定高效地运行。但新模式需要生成环境,才能使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创设具有“共轭效应”的新模式的生成环境。如教学管理中强调规范性与创新性统一、统一性与个性化兼顾的原则,注重延续大学的优良学术传统,并保护和保持学者雍容闲雅的精神气质和独立个性;在质量标准的制定中关照国家、社会以及学科发展三方需求,根据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时俱进地修订标准,以更好地达成目标;把握大学教学活动质量评价的复杂性,倡导专业组织及专业人员参与,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专业队伍建设;通过激励和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得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质量标准和目标实现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
这些实践探索都产生了良好的成效:为了请专家帮助诊断和提高教学水平而自愿申请接受评估的教师逐年增多:教师通过参评提高了对教学规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研究的积极性,仅2002至2008年参评教师发表在《海大高教研究》上的教学研究论文就近百篇;经过评估的课程也明确了建设方向,积累了良好的教学经验和基础材料,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不断增多,仅2008年就申报了近50门。督导制度自2001年运行8年来成绩斐然,4届教学督导共计听课4 000余门次,涉及学校所有的本科课程门类,涉及从助教到教授各个层面的教师。近两年来,教学督导还参与了海大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了以资深教授为主体的督导队伍,在督教、督管、督学和导教、导管、导学方面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海大以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为组织基础,不断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专业研究和评估队伍,深入开展了教育教学理论、教学评估和督导、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形成的10余篇调查报告在学校政策制定以及管理决策中被不同程度地采纳,发表(出版)了30多篇(部)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学校评估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教学支持中心成立近两年来,致力于整合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借助专家系统开展的教学培训、指导和咨询工作制度化;组织经常性的全校教学报告会,召开各类教学专题研讨会,提供教学反思与交流的平台,日益凸显了为教师教学及质量提高提供服务和支持的职能;管理者与师生共同分担责任,自觉履行质量保障职责的“自我管理的文化”初步形成。
总之,通过不懈探索,中国海洋大学形成了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具有自我管理、自我诊断和自我改进能力的教学质量保障新模式。新模式的成效则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体现,营造了教师、学生与学校“同成长、共发展”的氛围,为大学生“学习在海大、创新在海大、成才在海大”奠定了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