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探悉
2009-04-23袁开银
[摘要]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计算机领域的专门人才,而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针对此目的,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320142-01
当前,我国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比其他学科更贴近现实生活,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在高等学校中已成为必须。目前,我国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者,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对他们开设计算机课程不是让他们成为计算机方面的专门人才,而是使学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当成一门工具,作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另一目的是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围绕这一核心目的,我们很有必要对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方式
(一)由以班为单位教学,改为以程度为指标的分班教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导致高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距。许多农村学生,特别是乡级中学考入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可谓一窍不通。但大城市学生中,许多人高中阶段就拥有自己的电脑,还有学生家长本人从事IT行业,一些人的计算机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所缺乏的只是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知识总结。如果将水平差距这么大的学生组织在一个班学习,教学进度根本无法掌握,深浅更没法把握。要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借鉴一些大学的“大学英语”快、中、慢分班教学模式,将同一系的学生打乱,举行计算机入学考试,按成绩分班,这样有利于教学进度的开展,也避免了程度好的学生不愿听,而程度差的学生听不懂的情况,减少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使用小班制教学。高校扩招带来的一大负面影响就是大班授课,上百人拥挤在黑漆漆的多媒体教室里,教师与学生毫无交流,互不相识,学生逃课,上课睡觉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目前,各高校普遍从最初扩招的混乱状态中走了出来,特别是经过了教育部的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后,教师数量已上升到合理的水平,教学硬件设施更是大大改善,有条件的院校应恢复扩招前的小班制教学。因为小班制教学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听讲,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能更好地互动,这些都有利于单位课时发挥最大的效率。
(三)根据专业特点,实施部分教学内容的分类教学方法。经过新一轮的高校整合,各学校普遍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应将各非计算机专业划分为几类,如文史类、管理类、艺术类等,以此建立不同侧重点的教学内容。如文史类侧重文字处理技术,鼓励学生开设个人博客,创作网络小说,以此带动其学习热情。管理类侧重数据库管理的学习(如会计、国贸、金融等专业)。艺术类则侧重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如园林、园艺专业)或侧重平面和三维图形设计(城市规划、艺术设计专业等)的学习,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锻炼提高了对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另外,对计算机水平要求较高的专业,可以把课程设置为必修课,而要求低的专业,可设置成考察课。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首先进行查缺补漏的教学。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全国许多中小学相继开设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一般性程序设计语言等课程,其内容与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重叠较多,许多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已经具备了许多计算机知识,但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往往停留在较浅的层面,许多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上网聊天,打游戏熟练的很,但让他们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傻眼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应首先对新生所学内容进行查缺补漏,帮助学生系统地总结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使其已掌握的计算机知识系统化、理论化,为计算机的综合应用打好基础。教师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将各知识点连接起来。如在讲解计算机网络一章时,对于以前涉及的计算机软、硬件的组成不要重复讲解,重点应放在讲解计算机网络特有的软、硬件上以及网络的特点、应用等方面。这样,使学生能够在基础课里就对计算机网络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为以后的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目前的计算机教学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和制片人,起主导作用,主管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案,放映速度,而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但许多年青教师授课时过分依赖多媒体,在放映PPT幻灯时,坐在计算机前,手不离键盘,眼不离显示器,没有和学生们的眼神交流,没有肢体语言,没有提问和讨论,得不到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一旦多媒体出现故障,则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不能展现“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基本功。课堂教学的可贵之处是教师、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所以,我们不能被多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成为多媒体计算机的“俘虏”。为增加互动,可以提倡站立教学,增加板书,增加提问等,另外,让学生参与讨论,布置应用作业等也是不错的方式。
(三)正确看待计算机考级。国家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初衷是好的,但目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有些脱离实际,如二级考试,内容是VB、VC,距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工作应用距离太远。试想,就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软件工作的就少的可怜,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几乎是考完就忘。当然,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是对计算机的深入了解,对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但问题是,许多学生为了择业的需要,过分看重等级证书,在考级上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反而忽视了。我们应该认识到,考级是对计算机水平的一种考核,但学习不能局限于考级的内容,如果那样,考级反而成了困扰学生与教师的绊脚石。
三、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如在教授学生利用Dream weaver制作网页课程中,一些学生不满足于界面漂亮的静态网页的制作,教师可鼓励他们尝试用asp、php设计基于数据库的动态网页,使网页的技术含量更高。
课堂教学在形式上是集体授课,部分学生的个性魅力没有完全展现出来,教师及学生管理部门应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第二课堂活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们既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以互相探讨、交流。内容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掌握,主要有:算法训练、数据库设计、动画制作等。这可使课内外融为一体,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长宝,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究[J].福建电脑,2007,4,P194.
[2]李素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之我见[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P97.
[3]孙玉洁、孙玉红,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07,9.作者简介:
袁开银,男,1994年毕业于河南财经学院信息系,现供职于河南财经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