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思考
2009-04-23高林夏尚亚红
高林夏 尚亚红
摘要通过对中国及世界农业发展历史的回顾与思考,指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机械化、土地经营规模化、农民组织化。
关键词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289-01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为了理清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及世界现代农业的发展历史。
欧美工业革命后,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商业贸易的发展,要求农场主大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现代科学理论的发展促使农业科学理论逐步完善。新品种的选育、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的研制成功使得农作物的产量逐年提高。19世纪初农业合作组织的诞生解决了农业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不对接的矛盾,稳定了农业生产者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中国农业自古至今都是开放的、包容的。2 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农作物种子,并涌现了贾思勰等农学家。但由于旧中国机械化事业起步晚,国民中文盲较多、科技素质低,农民思想因循守旧,导致西方先进农业科技知识在中国传播速度慢,中国农作物的产量较低。
新中国建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有了自己土地的贫下中农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但因缺乏资金、农具,导致产量低而不稳。党中央审时度势,组织发展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让贫下中农合起伙来搞生产,国家给以贷款等扶助政策并进行科学文化普及,从而普及了农业知识。贫农有了资金、农具、农业技术的支撑,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油田的建成,让机械化大发展成为可能。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农田水利整顿,使农业机械化有了用武之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将土地承包给单个农户使用,脱离集体束缚的农民干劲一时大增。由于农业机械的大量推广、新品种的研制成功、化肥的大量使用、加上平整的农田、便利的水浇条件、集体生产时习得的技术,以及集体资产积累的瓜分,让农民生产有了物质、技术、资金的支撑,作物产量有了大幅提高。但农田的条块分割,造成单个农户农业资源规模太小、农户资金有限、农民科技素质低下,从而导致农产品规模小、产品质量差、增产幅度小、经济效益差、“三农”问题逐渐凸显。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党中央采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多予少取放活的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因为我国户均耕地太少,以及小生产与大市场不对接,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通过国内外农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科技支撑、现代管理方法、社会化服务体系下,高度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1农业的根本出路是机械化
综观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虽然各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都无一例外的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
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为农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
农业机械化能够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提高,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农业机械增多、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过程,也是农民收入提高,工农差距、城乡差距缩小,农工贸协调发展的过程。因此,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有密切关系。
2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充分必要条件
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不到0.1hm2。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5亿农户,户均0.48hm2土地。村集体为了保证地质的均等,将土地分级,每个农户的土地分为2~3块,土地细碎化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土地规模化是农业机械化的迫切要求。一片土地上高、中、低作物甚至树木相邻而作,互相遮荫,不利于作物的高产。农田太少,农户不舍得搞科学试验,也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单个农户土地太少,农产品数量规模小,不利于打出品牌。各户种植标准不一致,导致农产品加工企业难以大量收购,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解决土地耕作的高度分散与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矛盾。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3农民的组织化是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
互助合作在人类历史上早已有之,但是以互助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合作社却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一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仅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而且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机器的推广使用,形成了生产中的分工与合作,从而也就为合作社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是随着商品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迅速发展。中小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与大生产者抗衡,并求得发展壮大,不得不联合起来,扩大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三是由于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发展,生产者与消费者逐步分离,于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出现了中间商。农民为了逃避中间商剥削而组织合作社,直接销售各种消费品。于是从19世纪初开始,在西方的许多国家中,逐渐出现了合作组织。如今农业合作组织已遍布东西方发达国家。
20世纪20年代农业合作组织被引入中国。随着北伐战争,农会等农业合作组织在广东、江西、湖南等地建起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红军建立工农割据根据地后,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及北方的根据地里大力发展互助组、合作社,皆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领导土地改革后,又在全国推广发展互助合作组织。由于中国人向来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思想,以及受2 000多年的封建教育影响,缺乏主人翁意识及民主意识。因此,在领导工作做得不好的村庄,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时有发生。实践正在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离开农业合作组织,“三农”问题就很难解决。
通过土地流转达到规模经营的模式有以下几种:①农户的土地使用权流转给大户或农产品加工企业。②农户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仅负责产前及产后服务,产中由农户自己负责。③农户以承包地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成为合作社的工人。由于现在农业补贴发放逐年增多,农民已把土地使用权当作福利对待,不可能轻易放弃。况且,大部分农户将土地使用权转移给种地大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后,会造成农业富余劳力的难以安置,甚至造成农村的不稳定。第2种转移方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农业生产标准化的推行。只有第3种转移方式才适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农业标准化的推行。农业土地股份合作社在有了资本后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这样富余劳力的安置也有了去处。
4参考文献
[1] 孟凡艳,孙芳.农业结构调整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3):7-8,23.
[2] 孙凤柱,宋承国.发展现代农业以打造生态金寨[J].现代农业科技,2008(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