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动比较分析

2009-04-22莫靖林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比较分析广西

莫靖林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定理,根据统计数据对我国和广西的产业结构及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广西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动的特殊性和非常规性,并分析了原因,文章最后提出了调整和优化广西产业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广西 劳动力产业结构 配第—克拉克定理 库兹涅茨定理 比较分析

劳动力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劳动力按其所属的产业部门进行划分而形成的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间的分布、构成和比例关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分布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程度,确保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合理分布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条件。

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定理在我国的应用

(一)理论概述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产业结构,主要受其人口结构、经济体制、资源状况、消费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约束条件也在发生不断变化,从而推动劳动力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17世纪末英国学者威廉•配第的研究认为,不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异会引起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动,从事制造业比从事农业、进而从事商业比从事制造业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因此,劳动力会从农业向制造业和商业转移。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揭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结构的变动规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移是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造成的。后来人们把这一由配第和克拉克所揭示的劳动力结构变动规律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美国学者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演变进行分析,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农业部门所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与农业劳动力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大体来看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则大体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基本上是上升的,但其国民收入的比重却未必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同步上升。

(二)两个理论对我国实际情况的分析和应用

我国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在总体上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所描述的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一二三”的规律排序。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一直逐年上升,从1978年的12.2%上升至2005年的31.4%(《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产业结构分布变化状况总体上也符合库兹涅茨定理所描述的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和国民收入比重,都处在不断下降之中。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口比重从1978年的70.5%降至2005年的44.8%,下降了25.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的GDP比重从1978年的27.9%降至2005年的12.6%,下降了15.3个百分点(《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第二产业的GDP比重1978年为47.9%,2005年为47.5%,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体不变,而第二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则大体略有上升,从1978年的17.3%上升至2005年的23.8%(《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第三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持续上升, 从1978年的12.2%上升至2005年的31.4%,而其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4.2%上升至2005年的39.9%,且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并不同步(《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期间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大提升,到2005年,我国GDP产值构成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12.6%、47.5%和39.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3%、54.7%、39.0%。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贡献率看,20 世纪90年代以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最高,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最快,反映出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显著成效。

广西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化和转移的非常规性

(一)广西三次产业与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动不一致

广西三次产业GDP变动顺序、所占比重与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动顺序、所占比重不一致。劳动力产业结构按一、三、二的顺序变化,而产业结构则按三、二、一的顺序变化。1996年至2005年,广西劳动力产业结构一直按一、三、二的顺序变化;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的是:1996年,广西GDP中三次产业之比为31.1%、38.0%、30.9%,呈二一三结构,到2005年,三次产业之比为22.4%、37.1%、40.5%,呈三二一结构。

从表1和表2可以发现,长期以来,广西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是最高的,而其GDP所占比率又是最低的;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是最低的,而其GDP所占比率排在三次产业中的中间;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排在三次产业中的中间,而其GDP所占比率却又是最高的。这与库兹涅茨定理所描述“第二次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体是上升的,而第二次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则大体略有上升;第三次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表现为持续上升,但其国民收入的比重没有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同步上升”的情形不同。

(二)广西劳动力产业结构转移与配克定理不符合

广西劳动力产业结构长期以来由第一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与配克定理所述的“劳动力就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完全不同。第二产业几乎没有吸纳多少劳动力,从表1可以看出,1996-2005十年间,广西第二产业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最低,变动非常小,一直徘徊在10%-11%左右。

(三)广西第一、二产业同时向第三产业转移

广西第二产业劳动力缓慢向第三产业转移,出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劳动力同时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特性。表1的数据显示,广西第一产业劳动力从1996年到2005年比重下降10%,第三产业劳动力从1996年到2005年比重增加了10.5%,而第二产业这10年间劳动力比重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0.5%,这0.5%的劳动力缓慢向第三产业转移。由于第二产业减员增效,劳动生产率较高,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所吸纳的劳动力在总量上和比重上都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呈现下降的态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同时别无选择地涌向第三产业。

广西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化和转移呈现非常规性的原因

劳动力产业结构一般认为主要由该地区的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决定,广西劳动力产业结构的非常规变化除主要受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影响外,还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广西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化的地区特性和非常规性。

(一)广西的经济基础和人口结构影响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化和转移

广西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基础较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人口结构影响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转移。广西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一直大于全国平均数,全国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2001年为62.34%,2005年降至57.01%,而广西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2001年为71.8%,2005年降至66.3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到2005年广西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数9.37个百分点。广西农村收入普遍偏低,2005年,全国平均城乡恩格尔系数的差距为8个百分点,而广西城乡恩格尔系数的差距则为8.8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农村收入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再加上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过高、农村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过快,农村劳动生产率低,挤占了技术密集以及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其他种类的农产品的生产,缩小了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导致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服务业的转移。

从1996年到2005年十年间,广西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是最高的,而其GDP所占比率又是最低的,说明了广西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人口(特别是农村低素质人口)相对过剩态势比经济发达省区严重。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20世纪90年代大量涌向广东珠江三角洲、江浙等地经济较发达地区,由于近年来这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技术型蓝领工人需求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门槛提高,所以出现几年前的广东“农民工短缺”现象,其实是技术型蓝领工人短缺。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职前培训和继续学习的机会很少,劳务继续向经济较发达地区输出和转移变得困难,只能无规律地、缝隙式地向区内外门槛低的服务型产业转移,大量的第一产业劳动力就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

(二)广西的工业基础和产业结构影响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化和转移

广西工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和宏观产业政策影响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转移。广西劳动力产业结构按一、三、二的顺序变化,而产业结构则按三、二、一的顺序变化。广西工业发展落后,第二产业规模小,工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低。从广西产业结构与全国产业结构的比较来看,广西的第一、三产业比重均大于全国水平,而第二产业比重远低于全国水平,工业制造业落后及其本身的技术障碍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广西的工业产品主要集中于有色金属、汽车、电力、钢材、水泥等,可以大量吸收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少,同时,在第二产业发展中技术含量选择与劳动力要素配置不相匹配,产业的发展与预期的劳动力就业的吸纳存在着较大差距。

广西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中,根据自身的资源、经济发展现状及应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环境制定了广西特色经济的特殊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宏观产业政策,经济的非常规性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产业结构的非常规转移和调整。广西在经济发展、产业选择、生产要素(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等) 配置中,国家的干预力度比东部地区大,这也是广西等西部省区劳动力产业结构不能完全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出现非常规变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广西第三产业知识含量低、劳动力过剩影响产业结构转移

广西第三产业的知识含量低, 服务业中提供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的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比重较低,大多是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的生活服务部门,给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受原有劳动力供给机制的影响,不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加之教育成本过低,低素质劳动力的供给过快,超过了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劳动力的供给出现了相对过剩的态势。由于劳动力总量增长较快,劳动就业的压力很大,给广西劳动力按照配克定理转移带来了困难。

劳动力非常规变动条件下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一)控制人口增长并提高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生产技能的高低水平,直接影响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和转移流动。一方面,要实行劳动力的配置中政府干预与市场配置有机结合,加强对劳动力配置的宏观引导,同时充分利用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要实现劳动力供给成本显性化,增加劳动力的供给成本,提高劳动力素质。广西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主要是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过快。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2004年广西2245.36万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83.19%,整体素质偏低。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比例低,2003年,在广西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数只占13.7%,其中外出务工人员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只占21.3%。因此,政府应使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适当向农村倾斜,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与优生少生、优育优教相结合,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两基”攻坚任务成果。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稳定性和成功率。

(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广西属于后发展地区,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大,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是广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础。要突出特色,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休闲农业,优化产品和产业构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科技含量,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提高农业内部自身劳动力的吸收能力,继而加大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实现农业与工业的渐进式衔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提高产业化经营组织程度,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优势农业,引导和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业集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服务业领域,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

(三)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产业升级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而广西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对广西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部门主要集中在工业,广西工业化、城镇化规模小、水平低,发展方式粗放,核心竞争力不强,因此推进广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优化广西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关键。

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现状和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特点,广西第二产业的发展重点是:一是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型工业,重点发展铝业、林浆业、制糖业、医药和生物化工等资源型产业,加大特色资源的开发力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三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四是坚持产业协调发展,改变工业支柱产业单一的局面,壮大住房、汽车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加工业与农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能源工业与矿产资源加工业的紧密链接,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五是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出发展大中城市,集约发展小城镇,消化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促进第三产业的顺利发展。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相对较大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集中表现,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应进一步向第三产业倾斜,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第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就业增长点,在第三产业内部重点发展以信息、咨询、科技等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金融保险、科技、咨询服务等行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大力推行制度改革,优化第三产业从业人口素质,增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二是积极发展会展、房地产、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拓宽领域、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现代化水平,以带动第三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利用广西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契机,一方面进一步带动物流、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容纳各层次、不同素质劳动力的就业;另一方面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手段,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业等传统产业。

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产业结构的转移,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广西通过适时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必将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中,乘势而上,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立新.区域产业竞争力[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数据2006》中“中国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的国际比较(2)(2005年)”

3.盘明英.广西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

猜你喜欢

比较分析广西
壮美广西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