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雷雨》一课的导入设计
2009-04-22孙彦俊
孙彦俊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就一节课而言,也是如此。本学期,在哈尔滨市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中,我执教了《雷雨》一课。我觉得,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还是有一些我个人的思考。
《雷雨》是教科版5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主要描写的是昌潍平原上的一场雷电交加的暴风骤雨。如何导入新课,着实令我煞费了一番苦心。如今的公开课,要么是歌曲导入,要么就是多媒体课件导入,恰似纷繁涌起的“春潮”,可谓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如何只用一支粉笔,一段精巧的设计给学生换一换胃口,从课伊始就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来呢?于是,我想到了“雨”字的字形演变。“雨”字是个象形文字,在甲骨文、金文中“雨”字的写法和楷书的写法比较相近,如果让学生以猜字谜的形式导入新课,是不是会更能吸引学生呢?
一、由“雨”字导入
师:先考同学们一个字,看看有没有人能猜出来这是一个什么字。(板书“雨”字的甲骨文写法。)
生:是“雨”字。
师:为什么猜它是“雨”字?
生:我觉得,上面的一横是高空的云,六条短线好像下落的雨点。
师:真不简单,你很善于观察,多么形象生动的汉字!这的确是“雨”字,它是一个象形文字,同时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雨”字的写法。到了商周时期,金文中“雨”字的写法又变成了这个样子(板书金文的“雨”),雨点有断有续,更形象了;再经过漫长的演变,就变化成了今天楷书的“雨”字(板书楷书的“雨”)。从“雨”字字形的演化过程,我们能够感受到我们老祖宗的聪明才智和汉字那无穷的魅力。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了解了“雨”字的甲骨文、金文和楷书的字形演变过程,目的有三: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无穷魅力;3.自然地过渡到对“雨”字的拓展训练。
接着,我设计了对“雨”字的拓展训练。
二、拓展有关“雨”的词句
师:雨是神奇的大自然的生灵,也是文人笔下闪光的精灵。描写雨的词语非常丰富。如果要描写一场小雨,可以用上什么词语?
生:绵绵细雨。
生:细雨如丝。
生:牛毛细雨。
生:斜风细雨。
…………
师:如果想描写一场特别大的雨,你会用上什么词语来形容?
生:大雨滂沱。
生:大雨倾盆。
生:狂风暴雨。
生:瓢泼大雨。
…………
师:看来描写“雨”的词语同学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还能吟诵两句描写“雨”的诗句吗?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生吟诵得声情并茂。)
师:读诗要像这位同学学习,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谁还能?
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师:真好。学习语文,就应该这样,大量地读书,大量地积累好词佳句。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描写雨景的文章,当代著名作家峻青笔下的《雷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道: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学生交流描写“小雨”和“大雨”的词语,吟诵已知的或课前查阅的有关“雨”的诗句,建构以“雨”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个设计将文本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课外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大语文教学观。由字到词到诗句再到篇章,循序渐进,既积累了语言,又调动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正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南马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