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教学反思与教学随笔的写作
2009-04-22田常泰
田常泰
一、教学反思的写作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教师基本的研究行为,涵盖甚广。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进行全面冷静的批判性思考,从而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修正、调整,使教学实践进入更优化的状态,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教研成果的表述形式,可以把教学反思这样界定: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现象批判性思维活动内容、过程与结果的文本化,是对教学实践研究中反思活动真实记录的写作文体。
(二)教学反思的基本结构
教学反思在结构上可分为标题、正文两部分。
1.标题。
教学反思的标题不是必须有的。如果把教学反思写在教案之后,作为“教后记”,就没必要拟标题。如果在教学实录基础上写教学反思,这是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相结合,也没必要另起标题。作为一篇独立的特殊文体呈现,且篇幅较长,则应拟定标题。其拟题方法与教研论文相同,即归纳、概括反思的基本观点和内容。《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0期开辟专栏“反思,教师科研的起点”,发表5篇教学反思文章,标题为:《从反思中学习反思》《追求真实的阅读》《实现知识发现中过程与目标的统一》《不曾预约的精彩》《尝试着,发现着》。第一篇反思标题点明本文内容是谈反思活动中的体会;第二、三篇反思标题指出作者的教学观点;第四、五篇反思标题比较新颖,是用艺术化手法拟定标题。也有很多教学反思采用“内容加文种”办法拟标题,如《关于死记硬背的反思》《<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2.正文。
一般将正文分3个板块:
(1)背景。简要介绍与教学实例相关的材料,如,事例发生的时间、地点,活动的目的、形式,教材的内容、特点,教学的目标与重点、难点等。这部分内容要依需而定,很多教学反思作者觉得必要不大,也可以省略。
(2)教学事例描述。这部分内容写法与“案例”相同。要详细、具体、生动地描述事例的真实情境。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写出事件的过程,人物活动的典型细节。要注意详略得当,与反思关系紧密的,着重反思的行为、环节等,要详细写,其余的可以略写。
(3)反思与讨论。严格地说,教学反思实际上是研究日志的一种记录形式,但它不同于一般性的记录与白描,其根本区别在于它强调反思应是批判的、发散的。比如反思教学方法,可反思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此班学生和本节课内容,学生对于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否适应,选择、使用不同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什么策略等。反思教学程序,可以反思导入、教学推进、教学收束等环节是否衔接得恰到好处,哪些环节可以少花时间,哪些环节应多用些时间等。写好这部分的关键是用先进的理论对事件作审视与分析,要把理论与以认识为基础的经验联系起来,从多角度审视教学情境,既要从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教学的有效性,又要用反思的结果矫正不良的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二)教学反思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1.把反思与行动结合起来。
教学反思强调批判性,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身行为或教学现象作思辨的层面上,要把教学反思延伸到教学行为的变化上。同样,写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做了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促进行为的矫正。西方研究者曾提出教学反思的框架:第一步,选择特定的问题;第二步,收集资料,形成问题框架;第三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对行动长、短期效果加以考虑;第四步,开始实施新的行动。后两步都着眼于行动的改进。
2.拓开反思的视界。
中小学教师在写教学反思时,常把视界框定在“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上。这样,仅仅把视点聚焦在技术层面,就使反思减弱了批判性,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反思应是对教师全部教学生活的审视。毕田增、赵敬春在《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中提出教师反思的7个视角:第一,回顾教师作为学生的自我经历来反思;第二,通过榜样教师来反思;第三,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回顾进行反思;第四,通过学生的眼睛来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学;第五,通过邀请同事、专家观察研究教师教学来反思;第六,通过阅读文献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第七,通过家长对学生的发展意见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学。(开明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42 ~ 47页)
作为教师,除了教学反思外,还应有教育反思。教学活动毕竟是教育活动整体中的一部分,离开对教育整体的了解与研究,教学反思就因缺少与相关领域的联系而陷入困境。教育反思可结合某些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情境撰写。比如,一些经常发生的现象而自己并不全然了解;不断发生的问题与冲突;不断重复的经验而今天备感不舒服;学生中发生的问题须要用新理念去诠释。
3.突显反思的个性。
教学反思与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案例有相似之处。它们的对象相同,都是针对教学实践所作的内省式思考,都以改进教学实践为直接目的,都要有教学情境描述和理性分析。但是,教学反思与它们有很大区别,如果不明了“区别”,则很容易把教学反思写成教学经验总结或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案例的主要区别有三方面:
表述方法不同。教学经验总结与教学案例虽对事例作理性加工,但只是粗加工,更注重情境描述,对成功的内因、外因,问题的症结,采取措施的依据等缺少深层次考虑。而上述问题恰是教学反思的重点,反思是伴随整个教学实践的监控、分析和问题解决进行的。它有情境描述,但这种描述是为“内省”提供凭借、交代背影的,最终落在批判性思考上。
对理论追求的力度不同。教学反思、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案例都需要理论支持,但都不以建构理论体系为目的。这是共性。比较起来,对理论追求的力度以教学反思为最。比如,教学案例,重在提供真实的事实,虽有案例分析,但这只是提示性的,不求深刻、透彻。教学反思重在审视事例,它要努力谋求在广阔理论背景下解读所遇问题的性质、内涵、意义,不限于对具体问题的本身的了解,也不单凭经验去分析;它要用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它要在结论上强调理论的抽象。所以,教学反思更强烈地追求理论的支持。
表述形式不同。教学反思必须把“反思”作为一个大的板块,而且是主体板块。有的教学反思,甚至把事例描述与理性思考融在一起,很像学术小论文。教学经验总结与教学案例则不必如此表述,而且与教研论文有鲜明的区别。
(三)教学反思示例
尝试着,发现着
上虞市丰惠中学 蒋惠丽
一、教学准备(略)
二、过程描述(略)
三、反思和讨论
本节课的出发点是实践“发现教育”的理念。因此,问题的设计本应该是以 学生为本。但回过头看,走的似乎仍然是“接受”式教学的老路。学生的回答基本没跳出我的预设,许多地方没有真正读出他们自己的东西。如果说有的话,大约就是最后快下课时,让学生们找最能触动他们内心的句子。大部分学生的目光都投向了“我忍受了十年的侮辱,固然我因为活下去,才积累了经验,才有机会写出它们;但我明白了一点:倘使人人都保持独立思考,不唯唯诺诺,说真话,信真理,那一切丑恶、虚假的东西一定会减少很多。活命哲学和姑息养奸不能说没有联系。以死抗争有时反能产生震撼灵魂的效果”。只是,时间已经不允许我们再作展开。要不然是很可以听一听学生们是怎么看待这样的文字,这才是他们自己的“发现”。
重新审视已经过去的这节课,会发现教学中有些东西已经跟自己的初衷渐行渐远了,甚至可以说很模糊了。作业本中许多学生谈了他们对郑振铎先生的尊敬。这正是大量时间花在把握郑先生形象上的结果,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另外,问题的设计缺少创造性,可供学生发挥的地方不多。学生的回答集中于筛选文章信息,很少有自己完整的分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缺乏启示性,特别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从学生的反馈不难看出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认识是有多种态度的,而对相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可以读出自己个性的东西,但对共性的东西,其实有许多地方他们是不太懂的。如果一开始就质疑会如何呢?这个问题也曾考虑过,当时担心引入背景容易喧宾夺主就没有做。这也反映了我的不自信吧。好在虽然上了一节自以为失败的课,学生们还是各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有的甚至还推翻了我当初的设想。如李镇西老师所言,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什么,不是吗?
(《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0期)
二、教学随笔的写作
(一)教学随笔的内涵
随笔是随时表现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散文体裁。教学随笔就是采用随笔的形式,表现研究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的经验、教训、感受、体会,或用随笔的形式发表对教学的意见、见解。
教学随笔形式自由,有时像小品文,有时像日记,有时像杂文,有时像读书笔记或听课评课稿。教学随笔短小精悍,多则三两千字,少则百十字。作者把亲历中生成的点滴想法记下来,写清即可,所以,有人称教学随笔是教研表述的“轻骑兵”。教学随笔讲求时效,一旦由情境所触动,产生灵感,就必须迅速捕捉住,立即记下来,否则,时过境迁,无情境诱导,灵感不再现,或即回忆起来,也无原来的冲动,写不出原来的神韵。教学随笔内容不限,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写,大到教学思想,小到一丁点的感触,只要有想法,且想法有新意,都可以成为教学随想的素材。纵横捭阖,天南地北;大政方针,细微琐事,均可入文。
(二)教学随笔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1.多学多看多思。
没有随想就谈不到写“随笔”。随想产生在对教育教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之中。教师要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敏感人,养成留神观察、思考教育教学现象的习惯,多问“为什么”,多作由果及因的琢磨,多生发有灵性的念头。要成为执著的学习者,坚持不懈地吸吮新的教学理论。理论素养高了,对教学生活的感受就增强了。如果教师能用新奇的视角审视貌似平凡的生活,就一定能感受美、发现美,产生美的随想。
2.见微知著,平中见奇。
教学随笔主要特点是短小,一般不就大事大非发长篇大论。随机性、短小性决定教学随笔只选小的材料,即就微小的事,论倾向性、代表性问题。比如,河北抚宁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陈利国在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时对《鸟的天堂》一文中“不可计数”的“数”字读音产生想法。他发现,小学生词语手册都认为“不可计数”的“数”应读“shù”。作者认为“不可计数”的“数”应读作“shǔ”,于是写成了一篇不足七百字的教学随笔,谈得有理有据,观点鲜明,严谨精当,体现了“见微知著”。教学随笔要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么,所选的材料就必须典型,不能落俗套,不能平庸随俗。随笔只有“奇”而“新”才能诱人阅读。
3.掌握写作的技巧。
(1)标题。
教学随笔一般要有标题。标题讲究传神、有力、有趣,能激起他人关注。拟教学随笔标题的方法很多,主要依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和作者的风格。如果以议论教学问题为主,常把论点概括成短句或词组作标题,如《诗的节奏不容忽视》。如果以议论事件为主,则可把事件归结为标题,如《由猴子“捞月亮”想到的》。有的随笔为求新颖、有吸引力,常借修辞手法拟标题。如《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冷思考》《引导“上钩”》《我感冒了》《假如孩子是你的,你心疼吗》《老虎该不该打》。有的引用名言、警句、俗语作标题,也别有韵味,如《条条大道通罗马》《润物细无声》。
(2)恰当地使用表述方法。
教学随笔以叙事议事为主,因此,恰当地使用记叙、议论尤为重要。常见的表达形式有5种。其一,先叙后议。把记叙教学事件放在前边,记完事再集中议论。如果侧重记事,则详细记叙事件发展过程,并有细节描写,议论可简要些,点击到观点即可。如果侧重对教学现象发议论,则简叙现象,如同写小议论文。其二,先议后叙。开篇即阐述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然后再记叙现象,现象是对观点的印证,是由观点联想到的。所以先议论,是因为作者的某种观点是自己长期认识的积淀,不吐不快,只有快吐才尽兴。记叙完例证后再回到话题上来,以简要议论作结。其三,议叙融合。在典型事例记叙中融入议论。这种写法要求作者选准议论点。要有感而发,在哪个环节有感触就在那里发议论,议论后继续记叙。有时,还可夹入少量的抒情语言。其四,多叙而少议。全文主要记一件难忘的触动最深的事,不作整段的议论,只是在记叙中用三言两言点化自己的观点。其五,多议而少叙。这种随笔就是一篇微型的论文。一般先交代背景,或引用原话,继而引发议论。这种写法多为阅读学习中受某一现象或文本中某些语言触动,生出感悟或见解,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于是,兴之所至,一挥而就。
(3)语言质朴、洗练。
教学随笔是随时随地随意的笔记小散文,不宜刻意雕琢,要尽量保持原滋原味。话不要多,语言力求生动、活泼、简练,使人短时间就读完,读后有快慰感、幽默感、收获感。
(三)教学随笔示例
刮刮老师的鼻子
湖北宜都实验小学胡文渊胡忠敏
前几天,听了一节很有意思的语文课,其中一个小小的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上课的老师为了检查同学们的读书情况,安排一个刮鼻子的游戏。为了让学生明白游戏的规则,老师邀请一个同学和他一起示范。那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里面有很多新鲜有趣的知识,老师合上书,让学生就课文的内容向老师提问,如果老师答不上来,按照游戏规则,学生就可以当众刮老师的鼻子。才一个回合,老师就有意败下阵来,老师一米七几的个儿,俯下身子把鼻子送到学生面前,一时间,全班哗然,老师的鼻子也可以让学生刮?看到老师乖乖送上来的鼻子,和老师合作的那位学生手足无措,怯怯地,不敢伸手,在老师的一再鼓励下,那位同学终于轻轻地用手指擦了一下老师的鼻尖。
看到这时,我们不禁为上课的教师叫好,能让学生刮自己的鼻子的老师,在我们这个有着师道尊严传统的国家,在眼下很多人还在以老师镇不镇得住学生、学生怕不怕老师为标准评价教师的现实下,不仅需要勇气,更要有教育智慧。21世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过程将转变为老师和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以人格平等为首要条件。只有把老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对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是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育行为。高高在上的家长式作风不利于学生健全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更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高效率的教育当然需要教师的威信,但这种威信不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的等级差别上,不是因为和教师相比,学生是“天生的弱势群体”,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的威信,应该是源于学生对教师本人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的认同。师生之间的对话,更需要双方互相尊重。只有学生尊重自己的教师,才可能“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师把学生当做具有独立人格意义的“人”看时,以人为本的教育才会成为可能。
我不禁又想到一个“亲吻小猪”的故事……(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愿我们的老师、校长以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在自己教育智慧的支撑下,蹲下身来看学生的世界,更愿我们能培养出更多敢刮老师鼻子、敢让校长亲吻小猪、敢跟权威叫板的学生。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6期)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