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国际 因自然而鼓舞

2009-04-22西

绿色中国 2009年10期
关键词:保护区气候变化森林

苏 西

我们渴望一个健康且繁荣的世界,全社会都会为了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长久利益而永远致力于关心和珍爱自然。

——保护国际基金会愿景

2009年6月29日至7月2日,国家林业局与保护国际基金会(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简称CI)2009/2010年度合作项目年会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根据这次会议签署的备忘录,在未来的一年内,国家林业局将与保护国际在野生动物和淡水资源保护、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发展林业碳汇以应对气候变化、公众宣传等方面进行合作,在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开展工作。

保护国际基金会于2002年进入中国,西起西藏东南部,穿过川西地区,向南延伸至云南西北部,向北延伸至青海和甘肃的南部的中国西南山地是保护国际工作的重点区域。他们秉承“基于科学、倡导合作、造福人类”的原则,通过和政府、公民社会、研究单位和企业的合作与沟通,确定了自己独特的作为催化剂、协调者和支持者的定位。

尽管不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环保组织,但在中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保护国际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国家林业局重要的合作伙伴。

重新认识森林

面对着同一片森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在植物学家眼里,它是活的标本室;在伐木工人眼里,它是木材和生计;在保护国际看来,森林是一个功能繁多的神奇机器。

“气候变化”是这个世纪最热门的词汇和引起关注最多的问题,我国也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保护国际致力于通过保护自然来控制气候变化,他们认为,“目前所有解决气候变化危机的努力几乎都与能源利用相关,例如开发新的可再生能源或是提高我们日常生活的能源利用率。这些办法的实施确实重要,但这需要我们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大幅度减少工业社会对燃料能源的依赖性。然而,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却是我们现在就能做的。”“保护地球上的热带雨林是减少温室效应最快捷、最经济的方法之一。”

保护国际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段话:传统上对森林价值的认识只专注于木材产品,而森林对人类更主要的贡献是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保持水土和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但是传统的植树造林项目往往选用的是单一树种,有时还是外来树种,这样造林后产生的单一生态系统有很多问题,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比多样化的天然植被要差很多。研究表明,天然植被的恢复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价值,保护森林和重建它的生态功能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恢复后的天然植被不仅提高了保持水土的功效,而且能吸收固定更多的碳,从而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贡献,而且也为动植物提供更佳的栖息地,并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害。

保护国际是著名的“FCCB项目”(即森林、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项目)的组织者之一和主要参与者,这个由国家林业局、保护国际基金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共同开展的项目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为宗旨,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的中国西南山地开展,旨在探索森林生态系统的多重服务功能和有偿使用,创新保护的融资机制,同时推动我国新世纪的林业发展在生态保护上的成效。

2005年,云南腾冲的一群农民在一个当地林场的带领下开辟了7000亩荒山种树。两三年后,好几家美国的大公司和个人“买”了这些树,说是买了,却并没有砍掉带走,而是将树原封不动地留在那里,这些农民却因此赚了20万美元。这笔买卖就是全球第二例林业碳汇交易:按30年计算,7000亩森林能吸收15万吨二氧化碳,每吨10美元,他们卖掉了2万吨,收入20万美元。而腾冲项目不过是保护国际及其合作伙伴们所实施的最小的林业碳汇项目。

保护国际认为,这种方式既保护了森林,为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又让当地农民从中受益,“环保也可以当做赚钱的生意来做”,而且只有动用经济杠杆,环保才能更有效,更持续。

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从事生态保护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自然生态的保护,但是这些钱总让人感觉杯水车薪,而且保护成效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要有效地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每年的资金需求是38亿美元,然而目前每年实际用于保护的资金仅有6.7亿美元。

在现有的资金条件下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扩大保护的效果、如何评估保护投入的效率,是保护国际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在这两方面所开展工作的效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国家在现阶段最优化的使用有限的保护资源,而且有助于确定中国保护的总资源需求和分配。”保护国际在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有关生态保护成效检测的指标,从物种绝灭得以避免、区域得到保护、走廊带被建立三个方面来监测项目实施。

2007年12月,保护国际实施的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启动。保护国际同四川、青海林业厅以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通过设立明确的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指导社区自主开展的保护活动,至2009年底,总面积7000平方公里的KBA(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将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是一个综合的保护项目,其中有对普氏原羚、林麝、藏羚羊、大熊猫、野牦牛、黑颈鹤、绯胸鹦鹉等关键物种开展的针对性的保护活动,还有针对社区保护能力的培育。在项目实施地区,保护国际创立了社区保护行动基金(CCAF)激励机制,以鼓励自下而上的保护行为,同时,保护国际还为社区主导的保护实践(10个协议保护地区和80个小额赠款社区)提供资金、技术和法律方面的支持,提高社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发展水平,并创立了一套具有创新性的监测系统,对社区参与保护的过程和保护成效进行监测和记录,提升了示范项目的效果

培养当地的保护能力是保护国际的一个工作重点。从2003年开始,保护国际和当地林业部门合作,开展了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最系统的保护区保护管理能力培训工作。他们对来自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的50多个新建保护区的500余人次的管理人员进行了11轮系列培训,传授了保护区基本概念、保护区管理和项目开发、野生动植物识别和监测、社区宣传与共管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完成后,保护国际还为参加培训的10个优秀保护区提供了平均额度在八万人民币的小额资助。经过几年的保护区能力建设,保护国际在四川帮助建立了六个新的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中国西部第一个民办公助、民营管理的平武县余家山自然保护区,推动建立了两个以社区保护为基础的保护小区:四川雅江县的帕姆岭保护区和青海玉树的喇嘛诺拉保护区。

一方面是帮助保护区提高自身的保护能力,另一方面,保护国际也意识到:保护资金单一依靠国家投入,缺乏社会的参与,往往不足以满足保护的需要;由政府单方面的力量来保护不能对广大的保护区域实行有效的保护,显得力不从心;目前保护区分布的地域不尽合

理,存在较多的空缺,由政府主导的保护往往与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发展脱节,社区的传统利益和保护愿望得不到满足。

在此基础上,保护国际提出了协议保护(Conservation Steward Program)的概念,即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从保护地的归属权、管理权中分离出一个保护权,然后将保护权移交给承诺保护的一方。协议保护通过协议的方式,把资源的所有者和保护者的权利和义务固定下来,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广泛参与,从而达到有效保护的目标。协议保护项目自2006年起在青海、四川西部等地开始实施,希望通过项目点的示范,能够在中国乃至全球探索一种新型的保护模式,引导新型的保护观念,推动保护政策的创新,进而影响保护区法的制定,让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的保护。

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当麦当娜还在因为全球巡回演唱会的巨大碳排放而为人诟病时,保护国际的“留住美好自然打开音乐之门”系列音乐会就已成为用艺术宣传环保的范例。

“2007留住美好自然打开音乐之门”系列音乐会是在中国举办的第一个零碳演出活动,活动期间举办六十场音乐会所排放的126吨二氧化碳,已在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种植了1132棵香樟树来进行抵减。保护国际的长期合作伙伴3M公司还无偿提供了一种高科技隔热膜,这种隔热膜被贴附在音乐堂朝南的玻璃幕墙上,能够帮助音乐堂在整个夏季减少空调的使用,实现了7.8吨二氧化碳的减排量。

来欣赏音乐会的观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还了解到有关气候变化的知识、学习如何使用碳计算器,有数千人做出了减少碳足迹、实践低碳生活方式的承诺。音乐堂内还布置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协办的精彩自然影像展,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提供的自然声音高保真录音在“自然电影院”内播放,公众可以免费欣赏到来自于世界各地的自然影像和声音。这个系列音乐会吸引了超过8万音乐爱好者,因针对气候变化的宣传以及其新颖性而获得全球可持续发展专家网络颁发的2007年气候变化宣传奖。

至2009年暑期,零碳音乐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是保护国际开展的“留住美好自然”系列活动之一,这个系列活动的另外两项——“绿色生活方式”和“金牌森林”也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保护经验的国际组织,保护国际在中国的工作堪称全面而深入。他们和合作伙伴们正在持续努力,为了“一个健康且繁荣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全社会都会为了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长久利益而永远致力于关心和珍爱自然”。正如保护国际所拍摄的宣传片里所说的:“时至今日,我们再也不能视而不见了。支持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态系统正面临威胁。到了这个关键时候,我们已没有时间再说:等我不这么忙了吧,等我再多挣点钱,等等,稍微再等等。因为很快,一切,就真的太晚了。请加入我们的行列!”

猜你喜欢

保护区气候变化森林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2007:绿色企业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
谷歌数据显示:美国人不懂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