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危机下的就业危机

2009-04-22

数据 2009年3期
关键词:形势失业劳动力

刘 婷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也对我国就业形势带来一定影响,一些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就业岗位出现流失。

春节过后,新一轮的求职高峰又将开始,招聘市场上挤满了寻找工作的人群。经济危机之下,普通民众感受最直接的恐怕就是就业难。如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寻找工作的普通百姓面前的现实问题。

■ 经济危机下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社科院在2008年底发布的《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9年中国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实际失业率可能接近10%。就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大学生和农民工。2009年中国将有611万大学生面临毕业,加上2008年未就业的100万, 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近期新华网关于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显示,有91.05%的大学生认为2009年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也愈发突出。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统计局、农业部等单位的初步判断,节后需要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2000万人以上。而在劳动力的需求方面,根据对部分城市企业的调查,计划招工的企业数量比去年减少20%,空岗数量减少10%,要求新招员工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中级工以上技能的比重上升。在岗位紧缺的情况下,就业门槛有所提高。

■ 从经济危机到就业危机

经济危机是怎样影响就业的?我们从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即出口、消费和投资看起。

出口方面,由于近年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约70%),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导致出口减少。统计显示,中国1月份进出口降幅异常猛烈。1月份中国出口904.5亿美元,同比下降17.5%;进口513.4亿美元,下降高达43.1%,进出口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双降。出口的下降导致沿海地区一部分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制造业倒闭或减产,而这些企业大部分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或半失业(长期放假)。

外部形势不好,政府很自然地想到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消费。而扩大内需又是中国多年来一直努力解决的难题,这与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的150万家庭(约占全国家庭总数的0.4%)占有中国财富总量的70%。这些家庭的钱多用于子女出国留学或购买奢侈品,对拉动内需并无多大贡献。对普通百姓来说,只要还存在对医疗、养老和子女教育问题的担忧,就不会轻易放弃储蓄。

四万亿的政府投资声势浩大、振奋民心,撇开对政府投资是否会挤压民间投资以及政府投资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经济的争议不讲,投资本身在拉动经济上会有滞后性,这就决定了其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就业岗位会很有限。

出口、消费和投资构成了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的降低带来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降低,劳动力需求下降,而劳动力的供给却又在不断增长,供求不平衡,失业就产生了。

■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这是吴邦国委员长于2009年1月在《中国就业的改革发展》首发式暨当前就业形势政策介绍会上对该书做的批示。

就业关乎民生。中国有7亿多劳动力,失业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要有700万以上的人面临失业,生活面临困难;而就业本身也是一个人实现个人价值达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因此,失业是民生问题。

就业影响社会稳定。人们没事做,没钱赚,如果又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做支撑,就会影响社会安定,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目前还很不健全。近些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主要靠外出打工的收入,大量的农民工失业会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加上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失业问题将导致更多的社会矛盾。

纵观世界经济危机史,从1930年美国大萧条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如果经济危机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2008年年末的希腊骚乱就是离我们最近的警示。而要阻止经济危机向社会危机传导,最核心的环节就是减少失业。

■ 保稳定,重民生,促就业

我国的就业问题由来已久,只是经济危机加重了就业危机。政府也在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就业问题,具体的有: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研究生扩招,分流不能就业的大学生;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使应聘人员与招工单位之间的信息传播更方便快捷;实施培训计划,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提供信贷支持,鼓励创业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它使人们在就业问题上看到了信心。

由于我国情况的特殊性——劳动力大军庞大,且在未来几年内仍呈高速增长态势,我们在促进就业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社科院《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全国每年净增新劳动力800万—1000万人,再加上农村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城市下岗并需要再就业的人员,每年新增需要就业的人数将维持在2000万人以上,这种劳动力净增长的趋势可能要到2014年左右才能停止。要解决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需要把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基本目标,并把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来实现。在确定经济增长模式、推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充分考虑对就业的影响。这涉及到从比较长远角度解决就业问题。

猜你喜欢

形势失业劳动力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两类失业人员可申领6个月失业补助金
失业预警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五问失业保险
失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