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北京文化产业
2009-04-22孙惠英
孙惠英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等政策的带动,进一步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文化产业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发展速度已步入快速轨道。
■ 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是一个集中代表了现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全球性趋势的新兴产业,它与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密切相关,其涵盖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九个方面的活动。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效益稳步提高
2007年,全市限额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已发展到4206个,比上年同期增长5.1%;资产总计达到3203.8亿元,增长16.1%。全部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04.7亿元,同比增长16.0%,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高出全国约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呈现不断扩大态势。
2007年,限额以上文化产业实现业务收入达2476.3亿元,同比增长22.6%;实现利润总额117.6亿元,同比增长46.5%;税金总额105.1亿元,同比增长24.8%。
吸纳就业作用明显增强
2007年,限额以上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33.0万人,同比增长8.6%,增幅分别高于全市从业人员、全市城镇在岗职工6.1个和2.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也有所提升,占全市从业人员和城镇在岗职工人数的比重为3.5%和6.9%,分别比上年提高3.3个和6.7个百分点。其中,吸纳就业人员比重最高的三个领域为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分别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30.4%、15.1%和11.1%(见下表)。
文化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2007年,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等国家级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为繁荣首都文化演出市场,扩大国内外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共有院线影院65家,其中城郊9区县共有影院11家。全市共有星级影院29家,占全市影院总数的45%。拥有公共图书馆25个,其中央属1个,市属1个,区县属23个(18个区县馆、燕山图书馆及4个区县级少儿馆)。目前25家县以上公共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到31.5万平方米,到2007年底,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为3940万册(件),全市人均达到2.4册。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98%和99.99%。
文艺演出、电影市场繁荣活跃
截至2007年底,全市演出经纪机构达到427个,其中,国办演出经纪机构59个,民办演出经纪机构368个,艺术表演团体202个,其中,国有团体59个,社会办团体143个。据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对全市54家(不含国家大剧院、欢乐谷剧场)营业性演出场所统计,2007年,共演出13240场(国内艺术团体12804场、外国艺术团体394场、港台艺术团体及个人42场),观众人数805.1万人次,总收入4.2亿元。2007年,全市电影市场共发行放映影片38万场次,观众1711万人次,电影票房首次跃居全国第一。
报刊、图书、音像出版市场生机盎然
北京的报刊、图书、音像出版发行一直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报刊占全国的13.2%,期刊占全国的29.7%,图书占全国的50.3%。2007年,全市公开发行报纸256种,发行量73.1亿份;出版杂志2809种,发行量9.17亿册;出版图书125412种,总印数182674万册;发行各类音像制品10541种,发行量22985.5万盒(万张)。报刊、图书、音像出版市场的繁荣,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
■ 发展特点
产业政策放宽,投资主体逐步趋于多元化
近年来,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开始逐步进入文化领域,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资本结构发生明显变化。2007年,全市限额以上文化产业实收资本1101亿元,同比增长6.3%。六种资本构成中呈现三升三降,即法人资本、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明显上升,国家资本、集体资本和港澳台商资本大幅下降。
非公及混合所有制经济贡献日益突出
近年来,随着文化领域非公资本进入政策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限额以上非公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为3017家,比上年增加325家,从业人员17.5万人,同比增长16.9%,占全部限额以上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3.0%,首次超过公有制经济;实现业务收入1656.0亿元,增长29.8%,占全部限额以上文化产业业务收入的66.9%,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62.5亿元,同比增长53.1%,占全部限额以上文化产业利润总额的53.1%,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实现税金总额57.7亿元,同比增长29.2%,占全部限额以上文化产业税金总额的54.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主要集聚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功能拓展区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分布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全市经济总量和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功能拓展区,因此文化产业也主要在此集聚。2007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功能拓展区集聚限额以上文化产业企业3646家,占全部文化产业的86.7%,实现业务收入2246.0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90.7%,实现利润95.7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81.4%,实现税金94.2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89.7%。从分区县看,朝阳、海淀共集聚了54.8%的文化产业。
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的促进作用更趋明显
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04.7亿元,同比增长16.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大,当年实现增加值103.6亿元,同比增长41.53%,高于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25个百分点。
从传统文化、新兴文化和相关文化三个不同层次看,传统文化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新兴和相关文化产业稳步发展(见图)。以“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和“广播、电视、电影服务”行业为龙头,“文化艺术服务”和“新闻服务”为内容的传统文化产业核心层,2007年实现增加值达286.6亿元,同比增长16.5%,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6.8%,增速和所占比重均列第一位。以“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新兴文化产业外围层实现增加值153.4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0.4%。以 “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要内容的相关层实现增加值64.7亿元,同比增长16.2%,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2.8%。
产业结构不均衡、新兴文化和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拓展不足是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中一半以上是由传统文化产业核心层创造的,比重高达56.79%,而新兴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比重较低,两项分别仅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0.4%和12.8%。(因产业核算数据较晚,故文中采用2007年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