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十六计与中国政治》之二十八 釜底抽薪,瓦岗军如日中天

2009-04-21王春地

百家讲坛 2009年1期
关键词:李密隋炀帝粮仓

王春地

上期讲到隋炀帝《借刀杀人,短命王朝百战百胜》,隋朝在隋炀帝的统治下达到极盛。但是,盛极一时的隋朝内部却是暗流涌动:隋炀帝实施苛暴的徭役、兵役,毫无限制地压迫百姓,甚至贵族地主,引爆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其时“政烦赋重,民不聊生”,隋炀帝“罪恶滔天”,“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出自李密发布的讨伐隋炀帝的檄文)。

李密(582—619),字法主,京兆长安人,史载:“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常以济物为己任。开皇中,袭父爵蒲山公,乃散家产,周赡亲故,养客礼贤,无所爱吝。”大业九年(613年),李密参与起兵反隋,兵败后逃亡,616年投奔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当其时,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全国,瓦岗军是其中最强的一支,但是要对抗强大的朝廷还处于明显的劣势。于是,李密向翟让建议:“未若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

616年十月,瓦岗军采取李密“诱敌深入、伏兵袭击”的战术,把前来镇压的隋军全部歼灭,取得了荥阳大捷。之后,李密又使出了一招妙着——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是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道理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

“釜底抽薪”是三十六计之第十九计,属混战计:不敌其力,而消其势。是指一时阻挡不住强大的敌人,这时就不要正面作战,而应该采取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很多时候,一些影响全局的关键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李密的“釜底抽薪”就是要攻占全国最大的粮仓——洛口仓。

洛口仓又名兴洛仓,兴建于隋朝大业二年(6O6年),在今郑州市巩义境内的七里铺村。这里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自洛河逆水而上,可至当时的东都洛阳;自黄河逆水而上,则可以达到陕西潼关和当时的西京长安;顺流而下,又可以达到山东至人海口,而且还可达到大运河,南至江苏、浙江等地,北至河北等省区。同时,这里又是丘陵地区,土质坚硬而干燥,有利于粮食的贮藏。因此,隋朝就选择在这个地方兴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把从江南运来的粮食囤积于此。

当时,洛口仓的容量非常大。据史料记载,仓城周围20多里,共有3000窖,每窖藏粮8000担,有官兵上千人在此守卫。洛口仓的战略价值也非常重要,李密就向起义军首领翟让献计说:“直掩兴洛仓,发暴以赈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也众,一朝可集,先发制人,此机不可失也。”意思是说,洛口仓存粮非常多,如果瓦岗军号召天下的各路英雄就仓用粮,那么天下所有的起义军就会响应瓦岗寨,听命于瓦岗寨的号令,这样瓦岗军就可以推翻隋朝,统一全国。可见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谁夺取了洛口仓,谁就有希望夺取天下,洛口仓成了当时决定成败兴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616年,翟让和李密率领瓦岗军进入洛口仓附近。617年二月初九,翟让与李密亲率精兵7000人,出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北逾方山(今河南登封东北),自罗口(今河南巩县西南),一举袭取洛口仓。于是瓦岗军“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道路相属”。这次袭击不仅切断了隋廷东都洛阳的重要粮食供应基地,使其失去一个有战略价值的要地,而且成功获得的大批军粮也救济了广大饥民,壮大了队伍。之后瓦岗军又大败企图夺回粮仓的隋军,声威远扬。

此次大捷之后,翟让等推李密为主,号魏公,在洛口筑城而居,建立农民政权。同时,遣将四出攻城略地,河南诸郡相继为瓦岗军控制。后来,李密、翟让发布檄文,列举炀帝罄竹难书的罪状,号召民众推翻暴君。

617年九月,李密再施“釜底抽薪”之计攻取了黎阳仓(今河南浚县西南),开仓济民,10天内得兵20余万人,实力进一步加强,成为中原地区起义队伍的中心。

在瓦岗军节节胜利的同时,河北、江淮等地的农民军也紧密配合瓦岗军,不断给隋王朝以沉重打击。隋末农民起义军经过浴血奋战,造成了隋朝崩溃的总趋势,促成了隋炀帝江都被杀,进而推翻了隋朝的暴虐统治,打击了士族地主,对唐初的政治、经济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李密隋炀帝粮仓
金口河区:守护“粮仓”织牢监督网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最美的粮仓
粮仓
天下粮仓仓源的地方
隋朝末年的“奇人”宇文化及
隋朝“江都之变”风云
李渊起义
你来帮帮我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