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函三则等
2009-04-21洛夫曾敏之隐地
洛 夫 曾敏之 隐 地
际岚、宋瑜二位近好:
谢谢你们寄来的新版《台港文学选刊》,面对如此厚实而丰富的新刊,我有掩不住的惊喜,你们这种求新求变求好的务实精神,我想所有读者都会报以赞许的掌声。以前你们一度改为通俗化,以迁就现实的“温馨小品”取胜,虽也很成功,但未必有一种历史性的成就感,但于今的“转回”,可说是一项了不起的、战略性的,对流行大众文化的颠覆。我五体钦服,举四肢赞成!
这期重新出发,内容极为精彩,作品都达到彰显人文、趣味隽永、富于创意的素质,除了高品位、高可读性的小说散文之外,还有艾琳的诗,以及对我们《创世纪》图文册的推介,如此扎实而多彩的刊物才是一个真正的具有严肃意义的文学选刊。
为了表示对新版的支持,我特别趁兴寄来两组新作,可以一次发,也可分两期发,但希望能收到载有拙作的赠刊,当然,如能每期收到赠刊,那就喜出望外了。
此外顺告,累积数十年诗作的《洛夫诗歌全集》(共四大册)将于今年4月上旬在台北出版,我将于3月底返台参加4月5日的新书发表会及诗歌朗诵会,如果方便,我真盼望二位能来台参加这一盛会。匆此顺祝
新版成功,灵思泉涌!
洛夫
200938
际岚、宋瑜同志:
十分高兴收到寄来新版的《台港文学选刊》,厚重的内容,编排的形式,插图的巧思,令我敬佩你们改革以迎困难的精神。读了改版的明确方向:“多彩的东西文化,精致的华文文学”,可说是宣告选刊迈步向前的远景。以你们积累的二十年经验,必能在当今浮躁的文学风气中突出特色,取得预期的收获。
我将全卷拜读,藉蔚期待之情及祝福的心意。
登翰兄的大文,以学科未能建立提出可思考的脉络、内外的因素,值得大家合力作出探讨。当我看到海外传媒形成强力的集体向世界争取中文、汉语的语权形势时,憬悟到华文文学也当密切配合形成消除歧见走向争取学科的建立,并以之向广阔的国际空间反映华文文学的重要作用,不论对海外华侨、华人及和平统一台湾都将是重要的贡献。
士清兄的文章,无异呼吁我们要积极回应胡锦涛主席对台新形势的策略要求,因此也更显示《台港文学选刊》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功效。希望在组织研讨时论方面多加注意,为引起辩论更能拓开思路、言路,有助集思广益,凝聚麸同意识。
专此致意并祝
新年万事如意体笔两健!
曾敏之上
2009年2月10日
际岚兄:
收到2009年第1期贵刊,令我眼睛一亮,这才是一本好的文学读物,从封面设计,到编排和内容,都焕然一新,这就对了,好的文学看物,摸在手里,就是让人舒服!
希望销路也能就此打开。
祝福
隐地敬上
2009.2.12台北
从容自信精致多彩
王澄霞
新春伊始,空气中还弥散着牛年的喜庆气息,全新改版后的2009年第1期《台港文学选刊》(以下简称《选刊》)就跟读者见面了。翻开纸质厚实装帧雅致的册页。我在惊喜之余重又找到了曾经的亲切和熟悉,不觉产生了一种“熟悉的陌生人”之感。
说它熟悉。是因为笔者算得上是《选刊》的忠实读者。从它1984年创刊起,作为大陆第一扇嘹望两岸四地的文学窗口,《选刊》就深深吸引着无数喜欢它的读者。当时刊物推出的“女作家专号”、“问题小说专号”、“爱情小说专号”、“名家名作回顾展”、“台湾小说潮”、“欧美华文小说林”、“叶叶心心”等栏目,都是大家争相阅读的首选。所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册《选刊》在手真是一种享受,这种说法毫无矫情的成分。
说它陌生,那是因为随着后来国内经济的长足发展和由此推动下的互联网络等传媒资讯工具的日益发达,《选刊》为了适应文化市场的千变万化和激烈竞争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刊物性质由原先的纯文学类向小品类转变,“乱花渐欲迷人眼”,在文字编排上频出变招,尝试一份杂志的正反阅读。以迎合追新逐变的青春少年读者群之口味和兴趣。严峻的文化生存环境下,刊物编者们之用心堪称良苦。不过说实话,经过那等调改后的《台港文学选刊》,让我们这些长期读者除了感觉面目一新而外,就很难再找回曾有的那种亲切感和认同感,阅读的热情自然也淡薄了许多。
现在,再一次改版调整后的《台港文学选刊》就静静地呈现在我的面前。编者开宗明义告知了2009年《选刊》的调整步伐。客观而言,牛年第一期的《选刊》在形式和内容上确实获得了上述收效,特别是所选文本在贴近当下现实、描摹世态万象和展示人生理想上,在作品质量和阅读的亲和力上,在真实与纯粹、特色与品位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和契合。这当然要归功于编者的眼光和用心,归功于他们日复一日岁岁年年的默默耕耘和辛勤付出。
这一期《选刊》的栏目设计显示了华文文学的丰富多彩和不拘一格,既注重推出名家名作、名家新作,也为文学新人显身手提供“新奖铭牌”的平台。“创世纪”诗人群、王鼎钧、朱天心、郑宝娟、古蒙仁等等,对于《选刊》的读者来说都是富有号召力的名字。“文坛春秋”中刊发的三十幅彩色图片,则生动直观地展示了“创世纪”诗人们的别样风采和诗歌创作的另类表达。这一栏目的设计编排颇见匠心。“人生书写”和“世相杂谭”其实都是散文专栏,或描叙抒情,或逼视当下议论评说。“华文道场”一栏中三位学者前辈回顾展望性的短文,以质朴平实的文字让读者再次领咯了华文文学研究所走过的风雨历程,这不仅增加了本期《选刊》的历史厚重感,也体现了刊物所标举的。文化和文学并重。的宗旨。
“小说方阵”和“流年叙事”其实都是小说栏目,只是不知这样的划分有无什么特别的用意?是否一为旨在呈现实力派小说,一为提示作品的当下现实性?应都体现了编者的用心。
“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没必要为离开的人而放弃/这一处园圃自有她的季节——只为等待她的人而美丽”。拥有这份底气和澹定,拥有这份期许和执着,我坚信《台港文学选刊》一定会从容绽放,展示它独有的魅力。
再一次激起美妙的期待
陈苇
近年来,复古和怀旧悄然成为一种公众情结,为此动用的纪念方式则技出多门,肩踵叠加,蔚为文化的主流。加之国家意识和一个人的成长史屡屡在路上邂逅并完成了一趟又一趟榫卯精密的吻合之旅,让我们在金融风暴的凛凛寒意中,竟意外发现了那么多暖色调的柔软毡垫;在成本利润的正视之余得以偷闲回望,始知春光不易,天道有常。而刚刚收到的这本改版后的《台港文学选刊》,也使我有幸进入了这一颇受抚慰的行列。这期刊物除了纸质、版式、厚度、色调等纯粹由物的挑弄造成的迷人效果外,编者的苦心劳作实在让人不忍再有所挑剔。对一本功能定位准确的文学类期刊而言,也的确挑剔不出什么明显的缺憾了。
不知是由于诗意玉成还是纯属偶然,我信手一翻,率先落入眼底的竟是《创世纪》诗刊图像册专辑,那些弥足珍贵的往日留痕,比宋体字的排版多出了一种沉淀与流动相生的魅力,而洛夫、辛郁、张默、痖弦等诗人的不俗画作。让我想起德勒兹在为塞尔日·达内的《电影日记》写的前言中,对“证实”的理由所作的玄妙阐述:“您甚至到日本去看轻井泽并证实日本的风是如何吹拂銮旗的。可是那天无风,您只看到可怜兮兮的风车,它们替代了风。而奇迹发生了,这些风车竟给画面带来了那种内在的、不可摧毁的增补,那种意外的神韵,这是那种只能由画面留住的美和思想,因为这种美和思想只能存在于画面之中并由画面创造出来。”
这段话很精确。隐约符契于此的,或许还有本期中颜艾琳的诗。在维系着以往单纯的抒情杠杆的同时,更多出了一种智,性的诡异。仿佛一扇不起眼的窗子,却可以无限地打开,望尽辽阔景深似的。而贺淑芳的短篇《夏天的旋风》则内容与题目相悖,一点都不是疾速、粗糙和混沌的。她钟情于那种酷肖人性截面的清晰的暧昧,在让女主人公的内心纤毫毕现时,也让这样的一双手纤毫毕至地抚摸了每一个与她有关的“他者”,让我们看到形成致命缺失的,往往就是那些近在咫尺、在呼与吸之间闯入的东西……
最后说一点,以我的阅读直觉和编辑学方面少得可怜的一点常识妄断,套用一句时下每每令人无名振奋的话,这是一支和谐的团队。文字、图像和各类刊物符号各安其所,却又给人留下珠璧之合的完美印象。这样的团队和他们慧目拾珍的成果一样,值得我们站在退潮前的沙地上,再一次激起美妙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