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儒将,满身书香
2009-04-21侯军
侯 军
萧克将军以102岁高龄驾鹤西游,使得共和国又一位开国上将凋谢了。百年人生,波澜壮阔,戎马征战,九死一生,萧克将军无数的传奇故事,必将永留史册;而他历经磨难,淡泊处之,坦荡襟怀,儒雅为人的高尚人格,更是一代儒将精神气质的集中体现。余生也晚,既无缘亲近将军身经百战的金戈铁马,也无从知闻将军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心路历程。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萧克将军以85岁高龄出任了他人生最后一个重要职务: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主任,这竟使我在深圳得到了一次与老人家相见相识的机缘。
那是在1993年的早春二月,我刚刚从天津调来深圳到报社报到不久,就接到一个紧急采访任务,到银湖宾馆去采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中华文化通志》新春开笔恳谈会。我过去从来没听说过这个文化机构,自然也就不知道这部皇皇巨著的编委会主任正是大名鼎鼎的萧克将军。进入会场,只见主席台正中坐着一位光头圆脸,浓眉慈目的老人家,主持人一介绍,才知道这就是萧克将军。按照恳谈会的议程安排,上午是由《中华文化通志》各分卷的主编汇报进展情况,我发现,各分卷的主编们几乎囊括了当时各个学科的顶级高手,其中包括历史学家戴逸、文化史家刘梦溪、宗教史家王尧以及哲学家孙长江等。而这些学术大师在言谈话语间,无不对他们的总编辑萧克将军充满敬意,这绝不是一般的客气,而是发自内心的学术尊重。老将军认真地听着,很少插话,不时用铅笔在材料上划着重点线。望着老人专注的神态,我不禁浮想联翩,遥想当年,作为红军的军长、八路军晋热察挺进军司令、解放军四野参谋长,萧克将军在那一张张作战地图前,应该也是这样用一支铅笔勾画着作战部署,指挥着千军万马决胜于千里之外吧?如今,将军卸甲,重拾文墨,面对这部洋洋数千万字、卷帙浩繁、纵横古今的大书,他同样是指挥若定,排兵布阵,调动着各路高手的智慧,推进着这一浩大的文化工程。
上午的汇报会结束之后,大家纷纷散去了。我发现老将军依然端坐在原位上翻阅着面前的资料,连忙走上前去向老人家打个招呼。老人笑着应答我的问候,并和蔼地问我:“你是负责哪一卷的?”我知道老人家误把我当成编书的人了,就回答说:“我是记者,不是编者!”老人家有点耳背,没听清楚,我又大声说了一遍,老将军哈哈大笑起来,说:“哦,你是来报道我们这个事情的!好啊!中华文化是天大的事情,你们要好好宣传啊!”我说,有您这样的老前辈挂帅,我们一定尽力!老人家听了很高兴,他加重了语气说,我老了,现在是发挥余热。我今后别的事情都不做了,就是要集中精力编好这部大书,这是造福后代的大事啊!
我见老人家谈兴尚浓,就转换一个话题,谈起他不久前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他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告诉我,这部书断断续续写了几十年,原稿还丢了两次,后来好不容易又找了回来。在那么残酷的战争环境中,—部书稿能保存下来,实在是个奇迹。“所以,对我来说,小说写的如何是另外一回事,最要紧的是把当时的情形记录下来,让你们这些年轻人知道当年的情况。”
本来老人家那天还谈了很多关于编书和写书的内容,可惜的是,我对湖南口音的辨识水平实在太差,相当一部分都是似懂非懂,现在想来还深感遗憾。老人家看出我是个爱书的人,就对我说,《浴血罗霄》这次没有带过来,不过,这次带来了上个月刚刚出版的新书《朱毛红军侧记》。“小鬼,今天下午你还在这里参加会吗?那就好,下午我会让他们把书带过来,你可以问他们要!”
这实在太意外了!一位老将军竟然对一个素昧平生的爱书人如此体谅,真让我感动万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正好与刘梦溪教授同桌,我就把刚才的事情和自己的感受讲给他听,刘先生说,这一点都不奇怪,萧克将军早就是全军有名的儒将,对知识分子一向很好。“我们跟他一起编这部通志,他对我们的意见同样是非常尊重的。”难怪一位将军会在群贤毕至的文化界拥有如此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这不正是一代儒将的人格魅力么!
下午,我早早来到会场。不一会儿,就见几个工作人员拿着一包新书来到了会场。我喜出望外地迎上前去,那工作人员似乎知道我是谁,当即取出一本崭新的《朱毛红军侧记》交给我,还悄悄对我说了句:“老将军专门吩咐要到会场把书交给你呢!咳,他还特意让多拿几本,这不,别人也都沾了你的光,先到先得!”
说话间,萧克将军也来到了会场。我当即迎过去向老人道谢,并递上一支随身带的圆珠笔,想请他签名。老人家笑着推开我的笔,却麻利地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一支老式钢笔,问了我的姓名,唰唰几笔,两行潇洒刚劲的字迹就留在了新书的扉页上:“侯军同志留念,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六日,萧克”。
我真没想到,老将军的字写得如此漂亮。随后又发现。原来这本书的书名也是萧克将军自己题写的,那一行隶书颇有汉隶名碑《曹全碑》的味道。顿时,我对面前这位身经百战、文武双全的老将军,不由得愈加敬佩了!
后来,我从一篇回忆文章中了解到,萧克将军出身于湖南嘉禾县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前清的秀才,家族中读书气氛非常浓郁。萧克将军年轻时苦读诗书,苦练书法。1927年,他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一度与部队失去联系,流落在广东汕头—带,在衣食无着的艰难中,还曾靠卖字维持了一段生计呢!
一代儒将,不光在共和国的战争史册上留下了辉煌的战绩,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学养和学者气质,在共和国的文化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当硝烟散去,干戈化为玉帛;当时间远逝,刀剑化为笔墨,我们缅怀着萧克将军的文韬武略,恍惚间觉得这位蔼然长者,倘若不是生在那个呼唤英雄的时代,他或许会成为一代才华横溢的文豪或者儒雅渊博的学者。往者已逝,音容宛在。走笔至此,老将军那令我似懂非懂的湖南口音,似乎又响在耳畔了。
萧克将军,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