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09-04-21胡生辉
胡生辉
何东昌先生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对象的美化,是我们的教育的本质追求。
现行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我们应该将语文教材视为美育渗透的载体,充分利用教材这得天独原的育人条件,挖掘其中的美育因素,融智力传授和美育渗透于一炉,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多方面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形成美善的品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的主要做法如下:
导美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阅读教学时,通过教者的范读、学生的朗读等听觉形象,或通过观察教学挂图、课文插图及与课文有关的教学图片等,把文章中的人、物、事、景变为视觉现象,从而把学生导入各种美的境界之中。
如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精彩的写景时,笔者用符合儿童心理的语气读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叫天子的“直窜”;“碧绿、紫红、黄、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长吟、低唱、弹琴”等描写百草园形、声、色、味的词或短语重读;用富有感情色彩的声调语气读”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学生在反反复复、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感受到鲁迅先生笔下那丰富多彩的百草园的乐趣,感受到这段文字的语言美、景物美、色彩美。再如《看云识天气》,教者请来美术老师协助,制作出八幅不同类型的云图,让学生直观感受那一幅幅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云的形状,再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的描述,就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产生了美感。
教学中,通过这些语言渲染和媒体中介,必能激起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并在教者的情境创设中,将之外化为审美注意,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的美的素质目标。
激美文章乃心灵的产物,只有当读者对文章产生了共鸣,才算是读懂了文章。因此,课堂教学中,笔者总是首先自己进入文本角色中,首先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染,然后把自己的深厚的爱憎感情表达出来,并用之感染学生,从而使教学渐入佳境,达到美育乃至全文的教学目标。寿镜吾老先生“微笑”、“摇头”、“拗过去”读那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古赋,不就感染了鲁迅,让他“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吗?
如《背景》。作者在文章开头用家庭的不幸设置父亲送“我”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以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情形最是感人。此处教学中,笔者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橘子”的寓意(“橘”与“局”谐音,扬州人称“走运”为“走局”),然后反复诵读,并真正动情。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同时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换位思考,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父亲送子远行的那种深情牵挂的复杂内心世界,引发共鸣,进而真切领悟父子情深那震撼人心的人性美。再如《安塞腰鼓》,当简洁有力的词语、铿锵激越的句子、激情若瀑的段落、荡气回肠的画面引起师生的共鸣后,笔者把这一激情再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情绪,让学生进一步从铿锵的语句、明快的节奏中,感受到它那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及震撼人心的力量。
悟美凡优秀的文学作品,皆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和时代的产物。教者应当牵引学生在美妙的字里行间自由徜徉,引领他们鉴别真美美与假丑恶,让学生从表象深入到事物内部本质之中,并从中悟出道理。
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如果我们把小说中所提供的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与学生已有的真善美进行归纳比较,就可以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文章的讽刺和揶揄之情,从而悟出对封建科举制度彻底否定的理性思考。从散文诗《海燕》那乌云密布、雷鸣电闪、风号浪涌和海燕振翅高翔、搏击风云的壮阔场景中,以及暴雨骤至、激浊扬清、天清地明的清亮世界中,我们感悟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呐喊的深层含义;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中,悟出杜甫“苦身利人”的宽广胸襟和关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从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敬重中,懂得学生应该尊敬老师、敬重老师劳动的道理……
创美“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是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课堂美育的归宿应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从文本内容的赏析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起学生进行美的创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教《斑羚飞渡》,师生共同赏析后,学生已然了解斑羚那为了种族的繁衍和生存,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勇于牺牲的群体意识、整体精神,对动物自身的本能品质,产生了心灵上的震动、精神上的快慰。这时,可及时抓住时机,提问学生能否举出其他动物身上表现出来的连我们人类都难以比拟的自觉的、本能的行为品质,并作适当描述。这样做,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中情绪高涨、心灵净化、精神升华。再如教《中国石拱桥》,能通过阅读,结合文中“卧虹”“飞虹”“长虹卧波”等词语,体会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审美习惯和审美愿望,运用联想和想象,把作品形象补充丰满,想象课文介绍的成弧形的石拱桥的桥洞形象,从而完成创造美这一更加高级的活动。
语文教学是“一切艺术最渊博、最复杂、最高级和最必需的艺术”(乌申期基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提高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受到美的
锻炼,成为“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苏霍姆林斯基语)的人,美育可以而且能够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滨湖实验学校(24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