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抒情类课型”研究

2009-04-21金东旭

江苏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课型抒情文本

金东旭

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文体——记叙文,我们通过对其文本内容、文本形式和文本核心价值的解读。逐渐形成了3种变式课型——认知类课型、抒情类课型和明理类课型。我们在进行分类时主要是看每一篇文本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学科价值和生命滋养。

本文主要以“抒情类课型”为例。

一、“抒情类课型”的价值追求

本课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充分挖掘“抒情类课型”的独特的育人价值,以帮助师生共同形成“类结构”的意识。具体而言,通过“抒情类课型”的研究,我们想达成3方面的价值追求:

一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呈现,使学生依托于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在逐渐感知并领悟“一般情绪”、“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的基础上,丰富其精神生命成长的质量。

二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重组,使学生在不可回复的课堂生命历程中得到独特的学科逻辑滋养——获得“情感共鸣”和“情感抒发”的方法,并最终形成基于阅读这类课文的方法结构。

三是通过教学过程的结构化设计,使教师逐渐形成教学中的“结构意识”,使教师能以这类课型所独具的路径和独特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来重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这种课型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其独特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的能力。

二、“抒情类课型”的教学内容

上文已经阐述了“抒情类课型”的价值追求。回答了这类课型的研究的价值追问。其核心就是:我们从事此类课型的教学时,究竟能为本年级和本班学生语文素养和生命质量的提升提供怎样独特的学科滋养。而要达成这样目标就必须对我们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结构化和系列化重组。

根据我们的价值诉求。通过对苏教版12册教材的整体解读,我们架构了“抒情类课型”的结构研究序列:

低年级:

情感特点:情感适应期。感知并唤醒一般情绪(喜怒哀乐)。

教学目标:多以儿歌、童谣和小故事等形式出现。大多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自然情感。语言浅显、形象,有儿童气息。

过程与方法结构:1.依托于具体的人、事、景、物。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抒发一般情绪的词语。并能在言语和写话中准确地加以运用。2.能结合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场景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3.能用一两句话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学会准确使用感叹号。

中年级:

情感特点:情感丰富期,唤醒并践行道德和理智。

内容形式:多以现代诗歌、景物描摹类古诗及写景、叙事类课文为主,要么直抒胸臆,要么借景抒情、借事抒情。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初具文学气息。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能初步把握文中主人公(或作者)的情感变化,初步掌握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情感的方法。2.继续巩固对于直接抒情的认知,初步感知间接抒情的方式,能初步解读出作者寄寓于描绘对象中的具体情感。3.能选用适切的方式,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对作品中生动形象的认知和感受。

高年级:

情感特点:情感提升期,提升并完善审美和责任。

内容形式:多以抒发社会情感的古诗词和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等文学类作品为主。这类课文大多采用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或情景交融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感。课文语言形式多样:寥寥几笔的勾勒。恣意潇洒的渲染,精当细致的细节描摹等往往同时出现在同一文本之中。

教学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2.继续巩固学生读文“读线索”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其“读情感”、“读思想”的意识和能力。3.能初步领悟多种抒情手法,在交流和讨论中,对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4.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三、“抒情类课型”的教学过程结构

鉴于对“抒情类课型”独特的价值追求的认识,结合着“新基础教育”对于教学价值观和教学过程观的具体阐述,我们确定了“抒情类课型”的基本教学流程:

第一步:调动生活经验,唤醒日常情感体验。

情感的体悟需要“情感”的参与。这一条原则是需要贯穿整个教学流程之中的。在学生初步接触一篇抒情类课文前,不能主题先行,教师应充分创设生活化的情感交流场,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影响下进行艺术的感知。然后反作用于情感,便于学生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动。

第二步:转化言语内容,理解文中情感表现。

这是一个核心推进过程。是教师挖掘“情感因子”让学生融入课文情境,读情、悟情,引起情感共振的关键步骤。在这一推进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年段的不同,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结构化重组”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抒情性的字、词、句、段,依托于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或想象,使学生逐渐从抽象的语言符号认知逐渐进入到丰富的情感发展之旅,同时也是师生共同构建“抒情类课文”阅读方法结构的过程。

第三步:唤起情感共鸣,学会自我情感表达。

这是一个升华情感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基于第二步中学生逐渐积累起来的“情感认知”和“情感体验”,抓住一个有价值的“切入点”,让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促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要基于情感共鸣后的交流,促进学生在语言、情感、思想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这也是“新基础教育”中提出的“用结构”的过程——让学生带着某种方法结构的认知,尝试着学会自我的情感表达。

四、“抒情类课型”的教学建议

1.“抒情类课型”的教学活动设计应考虑“情感发展顺序”。小学生总是先有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而后才有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他们的情感也在发展着,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深刻性也不断增加。他们的社会性情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占主要地位。因此在不同的年段,我们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语文教学要特别关注自然情感的促发。从小学中年级起。要开始逐渐将学生情感的共振点由“自然情感”向“社会情感”过渡。到了高年级,就应该通过阅读复杂的记叙文、散文等,提升学生的情感,使他们逐渐产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抒情类课型”的教学活动设计应该以“感知”为基础。抒情类课文的教学应该注重通过具体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去感知课文中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或形象。因为只有他们在脑海中有了丰富的情感内容。才能唤起各种感情,从而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知识是可以传授的,但是情感只能从学生的心底“油然而生”。“情感的催发和共振”不能建造“空中楼阁”。因此在进行抒情类课文的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我们应该始终关注“感知”的重要性——充分运用文本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子”。

3.“抒情类课型”的教学活动设计应该创设好情境。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课文)时,直接感知的只是代表语言的文字符号,必须通过想象和其他一些心理活动过程,才能把书本上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特别关注创设好具体而丰富的问题情境。如教学《桂花雨》一文时。就应利用文本的空白处,让学生通过想象感知桂花丰收之后的情景。通过想象,学生具体感受到了桂花给全村乡亲带来的无限快乐,并最终使学生懂得正是这种故土曾经的快乐以及在异国他乡的经历和遭遇,才使作者的母亲最终产生“物是人非”的感觉,因此一种淡淡的乡愁便袭上心头。

4.“抒情类课型”的教学设计应该关注语言文字的推敲。教学抒情类课文时,如果能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关键的字词,那就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更易于与作者产生精神共鸣,从而走进文本,“情动而辞发”。因此,创设好平台,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逐渐丰厚其情感,成为学习抒情类课文的最基本方法。推敲语言文字既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语文基本素养,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手段和方法。在抒情类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更注重这种方法的运用,在教学结构的安排中。应该敏锐地把握住文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语句,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去逐渐感悟。

5.“抒情类课型”的教学设计应该遵循情感线索。以往一些教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变序”的方式,以期让学生能够更快捷地走进文本。因此他们采用的方式往往是主题先行。其实,一篇文章,尤其是情感味浓郁的文章,尤其不能这么做。因为学生只有积淀了丰富的表象之后,他们才有可能走进文章的意境,去感受抽象的语言符号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所以。在教学抒情类课文时,教师尤其要注意遵循文章固有的情感线索,它是不能跳跃的。

猜你喜欢

课型抒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会抒情的灰绿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约会
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
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