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语溯源:“借光”漫谈

2009-04-21王宝琪

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 2009年3期
关键词:匡衡借书齐国

王宝琪

初闻“借光”一词,不免有些困惑,“光”怎么可以借呢?莫非是说什么东西被别人全借走了?这样说似乎很有道理,因为“光”不单可以指某个发光体发出的光线,也可以指东西一点不剩。再说,“光”又不能用手去拿,或用容器去装,怎么个借法呢?

可是仔细一想,这种想法未免太刻板了。人拿不走“光”,难道就不兴人走到“光”下去,或让“光”照过来?人要“光”干什么?无非是在夜晚,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借助“光”看见东西,做点事儿,因为人并不像猫和猫头鹰那样生着一双夜视眼,黑暗中也能看见东西。其实就算这些夜行族也得借助微光才能看见东西,只不过人的眼睛没有这种特殊功能罢了。

说起“让光照过来”,历史上还真有其事,大家都听过“凿壁偷光”的故事吧?西汉时,有个孩子叫匡衡。他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从不肯把书轻易借给他人。匡衡就在农忙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站起来,走到墙边一看,原来从墙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家的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多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读了这个故事,你也许会说,这是“偷光”,不是“借光”。你想听“借光”的故事吗?现在我就来讲一个。

战国时,秦国有一位将军,叫甘茂。有一次,甘茂走到秦国东部边境函谷关的时候,恰巧遇到齐国使者苏代。甘茂对苏代说:“你听说过江边姑娘的故事吗?”苏代说:“没有,你讲给我听听!”于是甘茂就讲给他听。

江边住着不少人家,每天晚上,姑娘们都聚在一起做活计。其中有一个姑娘,家境贫寒,买不起灯烛,别的姑娘就讨厌她,说她爱占便宜,想把她赶走。穷姑娘说:“我虽然买不起灯烛,但是我每晚都比别人先到。把房间打扫干净,把坐席铺设整齐,让大家一到就能舒适地干活,你们借给我一点光又有什么损失呢?”姑娘们听了她的话,觉得有理,便把她留下了。

甘茂接着说:“我现在离开秦国,准备到齐国去,愿意做些打扫房间、铺设坐席的工作,希望贵国不要拒绝我!”苏代说:“好,我一定让齐国把你留下来。”苏代答应了甘茂的要求,向齐泯王竭力推荐,甘茂果然当上了上卿。也许是“借光”的故事打动了苏代,他才这么做的!

贫苦姑娘说得对,借给别人一点光,自己又不会有什么损失。何况给人方便,别人也会给自己方便,利人方能利已,何乐而不为呢?

这个故事流传了下来,便有了“借光”这个词语。现在,“借光”的意思是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如前面的路被别人挡住了,你过不去,你应该说:“借光,让我过去。”又如你认不得去超市的路,你可以这样说:“借光,请问去超市怎么走?”这么说,多有礼貌,多有风度!这样看来,“借光”可是一个地道的礼貌用语。从“借光”一词来源之久、流传之广来看,我们中华民族不愧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们是炎黄子孙,大家都来学说“借光”,都让别人“借光”,这样的世界该有多美好啊!

猜你喜欢

匡衡借书齐国
蜗牛的故事
老马识途
借书去
远水救不了近火
匡衡凿壁借光之后
匡衡:苦学成宰相却因贪腐被贬为平民
凿壁偷光
钟繇学书
秉笔直书
上海:从书店里借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