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女王梅丽尔.斯特里普
2009-04-20柳芭
柳 芭
一个演员,有一次出彩的表演并不难,有一个令人难忘、可以载入电影史册的角色已足以为傲,而要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佳作不断,高潮迭出却很难,难到这样的天才一代只出一个。梅丽尔·斯特里普便是当之无愧的那一个。
有人尊称她为“梅姨”,年已六旬,在新人辈出的娱乐圈算得上是老同志了。有人戏称她为电影界的“女魔头”,15次奥斯卡奖提名、23次金球奖提名,让她独步天下,无人堪比。在美女如云的好莱坞她没长着一张漂亮脸蛋,但电影里的她却常常令人惊艳。她是好莱坞的高学历,拥有耶鲁大学的硕士和荣誉博士学位。在银幕上,她是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女性,而在家里她只是一位妻子和四个孩子的母亲。
一个演员,有一次出彩的表演并不难,有一个令人难忘、可以载入电影史册的角色已足以为傲,而要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佳作不断、高潮迭出却很难,难到这样的天才一代只出一个。梅丽尔·斯特里普便是当之无愧的那一个。
为表演而生
1949年6月22日,梅丽尔·斯特里普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一个叫萨米特的小镇。父亲是制药公司的主管,喜欢弹钢琴,母亲是一名艺术家,酷爱歌唱。她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在这个父母都拥有成功事业、和睦美满的家庭中,小斯特里普快乐地长大了。受母亲的影响,斯特里普儿时的梦想是当一名歌剧演员,12岁的她就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训练,每周的声乐课令她乐此不疲。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喜欢取悦他人、表现自我。14岁时,她摘掉牙箍和眼镜,将头发染成金色,当上了学校啦啦队队长,出尽风头。上高中时,她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参加戏剧小组,开始登上校园舞台,表演天赋由此开始释放。
1967年,斯特里普考入瓦萨学院主修戏剧。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为老师阿特金森念《欲望号街车》中布兰达精神失常后被送进医院的那段台词,令老师感到十分震惊,“她的表演让我毛骨悚然,我想没人教过她表演,她完全是无师自通。”课余时间,阿特金森邀请她参加校园戏剧的演出。一次,戏剧系主任观看了她的表演,不禁称赞:“她太出色了,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出于对她表演才华的欣赏,在春假期间,阿特金森邀请她到纽约参加他执导的戏剧演出。后来斯特里普回忆道:“在瓦萨获得褒奖是很平常的事,好像已经成了习惯,于是我学会相信自己,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天才之感。”
大学毕业后,野心勃勃的斯特里普决定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继续深造。入学考试中,她用出色的表演打动了院长,获得了进入耶鲁的通行证。很快,她就成为耶鲁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耶鲁的三年里,她出演了30多部题材类型各异的戏剧,平均一年就要挖掘十几个角色,对于初出茅庐的演员的压力之巨大可想而知,但高强度的训练也为她打下了深厚的舞台功底,赋予她无人能及的表演实力。
1975年,获得戏剧硕士学位的斯特里普满怀憧憬地来到纽约。她一出现在纽约戏剧界就被惊为天人。斯特里普曾同时在阿瑟·米勒的《两个星期一的回忆》和田纳西·威廉姆斯的《满载棉花的篷车》中饰演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观众竟没发现那个邋遢愚钝的家庭主妇和精明世故的秘书是由同一位演员扮演的。凭借在《满载棉花的篷车》中精彩的表演,出道第一年的斯特里普就获得了托尼奖提名。
当时的斯特里普,不仅活跃于戏剧界,还出演过百老汇的音乐剧,可以说在舞台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然而,小小的舞台已经不能满足斯特里普的表演欲望,她开始投身影视。1977年,斯特里普以电视电影《致命季节》初登银幕。同年,她拍摄了电影处女作《朱丽娅》,令人眼前一亮,巨大的潜力立刻被好莱坞发现。1978年,她受邀出演经典越战片《猎鹿人》,扮演饱受战争摧残的女性琳达,因此荣获奥斯卡女配角提名。从此,斯特里普便一发不可收拾,和奥斯卡结下不解之缘,在31年里平均每两年就拿到一张奥斯卡提名入场券,到了60岁这把该退休的年纪,已经获得15次提名。这个纪录前无古人,距离她最近的凯瑟琳·赫本、杰克·尼科尔森和贝蒂·戴维斯已经不可能再超越她,而后辈演员中至今尚无能撼动其地位的佼佼者。15次提名中,斯特里普捧得了两尊小金人,一个是1980年因《克莱默夫妇》获得奥斯卡女配角奖,另一个是1983年以《苏菲的选择》夺得影后桂冠。斯特里普同时还是戛纳和柏林电影节影后,而获得的包括金球奖、英国学院奖在内的各种奖项及提名更是难以计数。
百变斯特里普
斯特里普从影30余年塑造了大大小小几十个角色,看她的影片无疑是翻开了一部多姿多彩的20世纪的女性画卷。她化身的女性千姿百态,从知性优雅到意乱情迷,从追求自我到桀骜不驯,从坚毅执著到柔肠寸断,从热情奔放到冷酷孤傲。每个角色都被她演绎得有血有肉、精妙有加,每种生活都被她雕刻得千差万别、亲切自然。斯特里普的美,正源于角色百变的魅力,似乎在她的躯体里,聚集着无数个女性的灵魂,诉说着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幸福悲伤的永恒故事。斯特里普千变万化的表演始终出神入化,诠释出形神兼备的女性主义电影,成为后辈顶礼膜拜的经典。
斯特里普的演艺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是1977年到1989年的黄金时期。此时,斯特里普接连拍出多部重量级佳作,在银幕上风光无限。因此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美国电影的最佳女演员就是斯特里普,这并不为过。
1979年,斯特里普迎来了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克莱默夫妇》。这部影片涉及家庭伦理和妇女解放,是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真实写照。为事业奔波的克莱默先生忽略了家庭和亲情,自我意识觉醒的克莱默夫人想挣脱家庭的牢笼,重返社会。虽然片中斯特里普并非主角,但她的每一次出场都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隔着玻璃看儿子充满爱的眼神,还是法庭上精彩的答辩都让人难以忘怀。她的表情并不夸张,她的语气也绝对不是歇斯底里,但她把那个渴望独立却又割舍不下骨肉亲情的母亲演绎得如此动人,一个现代版的娜拉跃然银幕之上。其实,银幕之下,斯特里普本人也是个很有独立见解的人。作为新人,她对导演并非唯命是从。她向导演和主演达斯汀·霍夫曼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剧中角色并不能真正代表现实生活中那些面临婚姻破裂和子女抚养大战的女性,剧本把她们描写得太坏了。她通过和自己的母亲聊天,了解女性作为母亲和家庭主妇的感受。她还经常出入电影故事的发生地纽约曼哈顿体验生活。当时霍夫曼的名气比她要大得多,在拍摄之前,剧本改编权就已列入霍夫曼的合同中,因此,他坚决反对斯特里普的修改建议。一次在片场,霍夫曼怒不可遏地抓起一个杯子向斯特里普砸去。杯子就在她头顶上方的墙上碎了,玻璃碴掉进了她头发里,但她一动也没动。正是由于这种毫不畏惧的坚持才成全了法庭那场戏精彩的即兴发挥。事
后,霍夫曼对斯特里普的演技与敬业精神也大加赞赏:“有时我憎恨她那些话,但不能不尊敬她。她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自己的角色而斗争,而且不获全胜,决不罢休!”
有了这两位杰出演员真情的演绎,这部小成本影片在1980年的奥斯卡奖中一举夺得9项提名,最终摘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除了为达斯汀·霍夫曼赢得第一个奥斯卡影帝称号,也带给斯特里普第一尊小金人——最佳女配角。
在70年代成功出演了一系列配角后,80年代,斯特里普向电影主角进军了。为她迎来第一个声誉的是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她因此片荣获了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女主角奖、金球奖最佳女演员,以及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纽约杂志》在评论她的表演时说,当很多女演员还在着力饰演同一类型的角色时,梅丽尔已成为一条“变色龙”,尝试着不同类型的角色。虽然1982年,在《金色池塘》和《火的战车》的双重夹击下,同样优秀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奥斯卡上未能有所斩获,但这并不影响该片在影评家和电影爱好者心中的地位。影片的精妙之处首先在于采用了双线并进的时空交错结构,即戏中戏的方式,讲述现代一对男女演员演出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激情的英国小姐莎拉以其特立独行的神秘个性吸引了贵族青年查尔斯,但当查尔斯决定不顾一切拥抱爱情时,她却悄然离去,影片结尾他们再次相遇,并最终走到一起,开始新的生活。而在实际的拍片现场,男演员痴迷地追求有夫之妇的女演员,但她终究没有接受这份爱。戏里戏外的两段爱情交织在一起,通过斯特里普和英国著名演员杰瑞米-艾恩斯这对强强组合的出色演绎,更加细腻感人,荡气回肠。
斯特里普在片中同时塑造两个女性——维多利亚时代的平民女子莎拉和现代女演员安娜。在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无助而坚毅的莎拉为了爱情选择了反抗,而理性至上、自由万岁的现代,安娜却最终挣脱不掉世俗的樊篱,选择了平静的逃避。为了演好角色,斯特里普特地聘请了一位英国老师教她说维多利亚时期的英语,并经常朗读英国19世纪经典作家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小说原作者约翰·福尔斯对她的英国腔大为赞赏,说她增加了莎拉“不知来自何处的女人”的神秘感。这部影片让观众真正领略了斯特里普无与伦比的表现力,她一袭黑衣站在白浪翻飞的海堤上凝望大海的镜头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永远定格在银幕上。
接着,斯特里普迎来了自己的影后桂冠,这便是著名的《苏菲的选择》。作者心目中的苏菲原本是女演员乌苏拉·安德斯,但斯特里普决心获得这个角色。读完剧本,她便径直找到编剧、导演帕库拉,跪到地上请求他给她这个角色。当如愿以偿得到角色后,她花了3个月时间学习波兰语和德语。斯特里普有着惊人的语言天赋,片中她一口波兰腔,颇受好评。她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使体重减轻6公斤,以求最大程度地接近这个大屠杀幸存者的外形和内心世界。最终在观众面前呈现出来的苏菲形容枯槁,双颊深陷。嘴唇干涸,眼神痛苦而迷离,这是任何化装术都难以达到的真实境界。80年代美国电影最富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就此诞生了。在斯特里普那双被折磨得毫无生气的眼睛里,你可以看见,也可以相信,因为错误选择而失去了亲生骨肉的苏菲只能走向死亡,她那张泪水横流的脸上刻画着无以名状的痛苦。这是斯特里普达到表演新高峰的代表作。因为这次巅峰的表演,她毫无争议地摘走了1983年的奥斯卡影后桂冠、金球奖最佳女演员,以及美国各大影评协会的女主角奖。她也因饰演苏菲被《首映》杂志列为电影史上最杰出的100个表演的第3位。
整个80年代无疑都是属于演技女王斯特里普的。1983年,她出演传记片《西尔克伍德事件》,首次饰演一个真实的人物——工会激进分子凯伦·西尔克伍德。她把这个人物演绎得有血有肉,十分丰满,因此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1985年,斯特里普的又一部代表作诞生了。这一次她化身为坚毅热情、自由奔放的丹麦女男爵卡伦,翱翔在辽阔旷远、风光旖旎的非洲大陆上。《走出非洲》是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文艺爱情片,获得11项奥斯卡提名,夺得7项大奖,身兼制片与导演的西德尼·波拉克,不但在此片中发挥了超强的导演功力,更将所有最佳电影元素注入影片中,除了让自己赢得两座奥斯卡小金人外,还令音乐大师约翰·巴里获得最佳配乐,老牌英国摄影师大卫·华特金获得最佳摄影,加上男女主角罗伯特·雷德福和斯特里普精湛而又深情的演出,可以说是一部无可挑剔的影片。
故事讲述卡伦跟随新婚的丈夫来到非洲。她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充满热情和冒险的大陆。但卡伦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于是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仿佛上天的安排,她与不羁的探险家相遇,于是在非洲上演了一段唯美之恋。这是一个热爱自由和流浪的男人,爱情和婚姻都无法使他停下脚步。四处流浪是他的生活,不受羁绊是他的理想。他们爱得可歌可泣,感天动地,却因男主角在飞行事故中去世而戛然而止,徒留卡伦独自悲伤。再加上经营种植园失败,在经济和感情的双重打击下,卡伦不得不告别度过了青春岁月的非洲,满怀怅惘地离开了她挚爱的这片土地。
风华正茂的斯特里普在片中形神俱佳,充分展示了表演才华,将女主人公身上那种天生的野性美和女性的坚强执著表现得恰到好处,对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刻画得细致入微。为了使人物更加真实,她专门听了原作者朗读自己作品的录音,以模仿她的口音。斯特里普因此片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1988年,斯特里普在《黑暗中的呼喊》中扮演被控谋杀自己婴儿的澳大利亚母亲。这部令人心碎的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1980年,澳大利亚青年夫妇迈克尔·张伯伦和琳迪带着3个孩子在旅游胜地艾尔岩度假。晚上夫妇俩带着两个大点儿的孩子到邻居家串门,熟睡中的女婴阿扎丽娅则留在帐篷里,不幸被一条野狗叼走吃掉了。性格内向的琳迪把悲痛深藏心底,却不料引起了人们对夫妇俩的怀疑,由此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指控和牢狱之灾。最终,夫妇二人被判无罪。斯特里普以真实感人的表演获得了1989年戛纳电影节影后桂冠和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此间,斯特里普还与杰克·尼克尔森合作了两部影片:拍摄于1986年的《心火》和1988年的《紫苑草》,并在后者中初试啼声,第5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89年,她一改戏路,出演第一部喜剧《女人心海底针》。《时代》对此评论说,梅丽尔是人们观看这部影片的唯一原因,她饰演的角色与以往大相径庭,令人感到惊喜。
转入90年代,斯特里普的事业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对于一个40岁的女星来说,即使是一线明星,在喜新厌旧的好莱坞日子也不好过。对此,斯特里普回忆道,“一个女演员到了四十几岁,就很少有人对
你感兴趣了。我又要抚养孩子,不愿远离家庭工作,因此挑选角色的时候就格外谨慎。”她对电影圈内存在的年龄歧视给出的回答是:“面对这种不公,我们会努力抗争。”
从1990年到2000年,不甘沉寂的斯特里普在困顿中尝试着突破和改变。1990年,在《来自边缘的明信片》中饰演一个吸毒成瘾的女演员,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92年,她尝试出演喜剧《飞越长生》,但被认为是失败之作。1994年,拍摄动作片《狂野之河》。全片在蒙大拿州著名的急流上拍摄实景,有不少惊心动魄的刺激画面。已经45岁、身材纤瘦的斯特里普坚持不用替身,亲自上阵演出划船镜头,好几次跌入数十米深的水中,被工作人员打捞上来,勇气和敬业精神令人钦佩。
90年代的事业高峰当然来自《廊桥遗梦》。斯特里普与好莱坞常青树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搭档出演这部关于中年人婚恋的影片。为演好这个家庭主妇,从外形上更加贴近人物,斯特里普增重20磅,使自己的身形变得臃肿,而模仿来自意大利东南部港口城市巴里的女主角的口音也是惟妙惟肖。但更为重要的是,她将习惯于平淡生活的平凡主妇在面对不期而至的爱情时,内心激情爆发的感觉表现得细腻委婉,将人物在爱情和家庭两者间难以取舍的痛苦状态演绎得肝肠寸断。在拍摄弗朗西斯卡经过痛苦抉择,最终与萍水相逢的恋人道别的那场戏时,她整整哭了两天,剧组的每个成员都被感动得落泪。而银幕上隐忍的弗朗西斯卡看着情人离去,表面波澜不惊、内心波涛汹涌的情景更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一部比较老套、没有俊男美女的爱情片就这样因斯特里普而又散发出经典的芬芳,而第8次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更加彰显了她的实力。
斯特里普一直致力于探索各种女性角色身上的独特魅力,展现大时代背景下,在社会和家庭里,她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救赎,她们丰富的情感和真实的人性。
90年代末期,她因《亲情无价》和《弦动我心》又连续获得奥斯卡提名。《弦动我心》中的角色是一个小提琴老师,斯特里普为此学习了8周小提琴,每天练习6个小时,最后,她能娴熟地拉巴赫的曲子。
进入21世纪,年龄似乎已经不是障碍,岁月赋予她更加深厚的底蕴,更加丰富的经验,更加纯熟的演技,斯特里普足以驾驭任何一个角色。她不仅继续书写着奥斯卡传奇,而且又出人意料地登上了票房女王的宝座,开启了事业的新纪元。
2002年,斯特里普与尼古拉斯·凯奇主演喜剧《改编剧本》,获得第3个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与妮可·基德曼、朱丽安·摩尔出演《时时刻刻》,三位女星共同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熊奖。2003年,斯特里普与阿尔-帕西诺和艾玛·汤普森主演HBO剧集《天使在美国》,一人分饰四个角色,该剧包揽当年艾美各大奖项。2005年,她在喜剧《春心荡漾》中饰演一个心理医生,鼓励离了婚的女病人开始新的感情生活,却发现她交往的对象居然是自己的儿子,而他们年龄相差悬殊。这下事情被搅成了一锅粥。作为医生,她有治疗病人的责任,可作为一个犹太母亲,她一时还不能接受这种状况。斯特里普演得幽默诙谐,令人忍俊不禁,让观众看到了她的喜剧天分。
2006年,斯特里普饰演《穿普拉达的女王》中时髦、耀眼、铁腕的时尚界女强人。她一改往日形象,以一头银发示人,系着白色的爱马仕丝巾,穿4万美元一套的香奈尔礼服,摇身一变成为叱咤风云的时尚人物。这部3000万美元投资的小成本电影在全球创造了3个多亿的票房神话,让斯特里普成为2006年全球最受瞩目的电影明星,也让她收获了第11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此时她距凯瑟琳·赫本的12次最佳女主角提名纪录仅一步之遥。
2008年,改编自同名舞台剧的歌舞片《妈妈咪呀》热映垒球,以5.8亿美元的超高票房创造了斯特里普个人电影生涯的票房新高。作为一部歌舞片,影片需要演员将歌唱与舞蹈配合得天衣无缝。斯特里普对唱歌向来驾轻就熟,也曾在银幕上展示过音乐天赋,但对舞蹈却不在行,况且以接近花甲的年龄又唱又跳实在有一定难度。为了演好《妈妈咪呀》,一向不健身的斯特里普,在影片开拍前3周就开始接受严格的身体训练。银幕上。她载歌载舞,一会儿站在尖顶屋上唱《妈妈咪呀》,一会儿边滑下楼梯扶手边演唱《舞蹈皇后》,甚至还跳上床,一跃而起,来一个凌空劈叉。59岁的斯特里普再一次以全新的形象让观众为之一振。
2009年第8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斯特里普以影片《虐童疑云》第12次入围最佳女主角奖,不仅追平赫本,而且比赫本还多3次最佳女配角提名,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15次的提名纪录。不论是颁奖嘉宾索菲亚·罗兰,还是新生代演员、与斯特里普在《穿普拉达的女王》中有过合作的安妮·海瑟薇,抑或是新晋影后凯特·温斯莱特都不能不向她表示敬意。
事前,记者采访时,斯特里普谈道:“坦率地说,我觉得我已经赢得了奥斯卡奖。我有过那么多次提名,有时你会觉得自己每次工作都努力了,当你没拿奖你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没做好,但是得到了提名也是一种荣耀。”于是,我们看到当奥斯卡影后桂冠又一次花落别家时,斯特里普的脸上露出了慈祥的微笑。作为一位当奶奶年龄的女人,斯特里普还尽情享受着银幕上的风光,这一点就足以令人心满意足了。
贤妻良母
斯特里普在银幕上的形象光彩照人,经历跌宕起伏,但银幕之外的她却过着平凡的生活,没有绯闻,没有花边,私生活乏味得令狗仔队挠头。
1976年,斯特里普和演员约翰·凯泽尔因同台表演而相识相爱。两个月后,两人宣布订婚。但不幸的是,凯泽尔被查出患了骨癌,斯特里普对他不离不弃,一直照料到1978年他辞世。同年,斯特里普结识了雕塑家唐纳德·古默,两人很快喜结连理,就像童话里说的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先后诞生的4个儿女见证了父母超过30年的美满婚姻。这在灯红酒绿的好莱坞似乎比她获得奥斯卡奖提名的纪录还要稀有和出色。斯特里普总结他们婚姻成功的秘诀是:“让对方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她说,“我喜欢艺术,经常去剧院,但他从来不去,我也不强求他。”
平常只喜欢穿棉布衬衫和牛仔裤的斯特里普会照着食谱给家人做饭,和他们一起度假。她和家人最久不能分开两周,因此她一年只拍一部电影,有无数邀请都被她婉言谢绝了。1991年,斯特里普和美国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一起被评为“美国良母”。斯特里普一直努力让她的孩子远离闪光灯,她希望他们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拥有成长的快乐和自由。但她的大女儿麦米·古默仍然决定走演艺之路。孩童时的麦米就曾在母亲的影片中亮过相;成人后,还在《夜幕》中扮演了母亲斯特里普角色的年轻时代。因此,继承母志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与斯特里普同时代的影星有的早已淡出影坛,有的慌不择食地演着无人问津的烂片,有的等着领受终身成就奖为自己的演艺事业画上圆满的句号,没有谁能像斯特里普这样依然活跃在银幕上,牢牢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恒久绽放着知性的美丽。这位女王的王冠已足够璀璨,15个奥斯卡提名、美国电影学会(AFI)终身成就奖、耶鲁大学荣誉博士……但老当益壮的她再为王冠上添上几颗宝石似乎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