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凯特:美国人民最信赖的人
2009-04-20袁传宽
袁传宽
科隆凯特称得上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电视新闻主播,是全世界新闻界的偶像。事实上,他是把电视新闻播音员转变成主播的第一人。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即人们所熟知的CBS,曾经有一位晚间黄金档新闻节目的主播,名叫瓦尔特·科隆凯特。他在2009年7月因病与世长辞,享年92岁。不幸的消息传出后,全国民众为之哀悼,包括现任总统奥巴马在内的三位总统也发表了哀悼声明。
科隆凯特称得上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电视新闻主播,是全世界新闻界的偶像。事实上,他是把电视新闻播音员转变成主播的第一人。他一生秉持“准确、公正与客观”的原则,向美国乃至全世界播发出不计其数的重大新闻事件,例如肯尼迪总统遇刺,阿波罗11号登月,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等等,“牵着美国人民的手,走过那一连串的历史重大事件”。
美国民众可能不相信总统说的每一句话,可以不信任政府发言人的新闻发布,但是他们绝对地信赖科隆凯特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字,多次票选科隆凯特为“最值得信赖的人”。奥巴马总统在他的哀悼声明中也说:“几十年来,科隆凯特始终发出美国民众最信赖的声音。”
天生的记者
科隆凯特于1916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约瑟夫市。父亲是位习二科医生,他的仁爱敬业与高超的医术在当地有口皆碑。在科隆凯特10岁那年,举家迁徙到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当年那是一个充满生命力、欣欣向荣的南方大城市,父亲在那里继续行医。
父亲待人亲善,热心公益,社交广泛,颇有人缘与威信,成为社团头面人物,家里常常高朋满座,谈天说地。科隆凯特从父亲和宾客们的交谈中,听到许多的趣闻,还有更多的似懂非懂的话题。在和父亲独处的时候,科隆凯特就像个小大人似的,常常和父亲回顾他听到的那些故事。父亲发现科隆凯特不仅记性极好,把故事的细节记得一清二楚,而且能够整理好故事的来龙去脉,抓住要点,很有条理地复述。这个时候父亲会告诉他,听到的哪些故事“可信”,为什么;哪些则完全属于“编造”,漏洞何在。有时候,父亲还会向他解释某人编造某故事的目的。父亲告诉他什么叫正义,父亲的一句话令他铭记一生:“不正义的人所做的任何事都一钱不值,即便是慈善捐款,也是虚伪的!”科隆凯特自幼养成诚实的品格,从不编造谎言,他牢记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箴言:“说谎者的可悲下场是,当他说真话时也无人相信。”
科隆凯特从小喜欢读报看新闻。他当过报童,每天在晨曦中,骑着小自行车,带着一大袋子的当日报纸,穿街走巷,把一卷卷的报纸准确地扔到订报各家的大门口。中学时代,科隆凯特先是做学校小报的记者,然后当编辑,组织报道校内新闻;后来被《休斯敦邮报》选中,作为通讯记者负责撰写社区新闻。他在自传中写道:“至今我还没有发现有别的报童,在他们投递的报纸中有自己的作品。”
送完报纸后,科隆凯特回家吃早餐,模仿父亲的样子,边用早餐边读报纸。“我从不记得早餐吃了些什么,但我知道每天发生了些什么”,科隆凯特在回忆录里说。
科隆凯特上大学后,继续为《休斯敦邮报》工作,这个时候他成为该报驻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的联络员,他的报道范围更宽了。科隆凯特实在太喜欢记者这个行当了,大学没有毕业,就应聘到休斯敦地方报纸做专职记者。他那浑厚的嗓音又被休斯敦地方电台看中,兼职当起新闻播音员。20岁的时候,科隆凯特被合众通讯社(即后来的合众国际社)录用,在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市分社当记者。在合众社,他接受了严格系统的新闻职业训练,培养了他的职业操守,渐渐树立起他的新闻理念。
二战爆发后,科隆凯特受合众社派遣,作为随军记者奔赴西欧前线。那时他才26岁,是最早在前线进行战地采访报道的8名美国记者之一,是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一员。科隆凯特曾经搭乘盟军的滑翔机在德军后方着陆,观察与报道英军与德军之间激烈的空战;他曾经搭乘执行轰炸任务的B17飞机,冒死穿越德军高射炮火交织的防空网,报道盟军轰炸德军后方的突然袭击;他曾经在一艘攻击德军摩洛哥海岸防线的盟军军舰上,报道盟军突破德军防线而攻入北非的战斗;他曾经在诺曼底战场,报道美军参与的那场惨烈但最终获胜的战役。在盟军与德军的交战现场,包括在英国、波兰和荷兰等国境内,都留下了科隆凯特的足迹。
为了报道得精确翔实,科隆凯特奋不顾身,冒着枪林弹雨,深入到最前沿,亲眼观察战场上发生的一切。他知道,国内的民众,包括战士们的父母妻儿,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获得前线最新发展的消息。他是他们的耳目,他的报道必须准确、及时、直接、客观与忠实。他写的新闻报道,文字朴实无华,但字字言之有物,成为战地新闻报道的典范。
科隆凯特出色的工作不仅赢得了合众社的赞誉与同行的尊敬,也获得了电视台CBS的青睐。CBS大挖墙角,希冀高薪聘请科隆凯特“跳槽”,开出的条件是:加盟新兴的电视广播新闻事业,周薪125美元(60年前的1美元,至少相当于今天的20美元),大大高于合众社的92美元。但是,科隆凯特不为所动,婉辞了CBS的美意,继续忠实地为合众社工作。不久,他晋升为合众社驻莫斯科分社的社长,又报道了举世瞩目的纽伦堡审判等世人关注的事件,直到1950年回到美国。CBS的挖墙脚是科隆凯特与CBS的初次结缘,他的拒绝使CBS更加喜欢科隆凯特,几年后,他们终于成功地把科隆凯特拉进CBS。
世界上第一个电视新闻主播
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电视机在美国的普及,民众又多了一个获取社会新闻的渠道。电视广播行业发展得蓬蓬勃勃,在与传统的报纸和广播的竞争中,逐渐显露出其优势,它能把声音、影像与文字融为一体,能让观众直观地切身感受新闻事件。科隆凯特意识到电视广播新闻方兴未艾,他在这个领域大有可为。当CBS再次向他招手的时候,科隆凯特欣然应聘,在首都华盛顿刚刚筹建的电视台出任首席记者。
他在电视台开设了一栏节目,叫做《你就在现场》,回顾报道在过去的一周内国际国内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例如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主席赫鲁晓夫破天荒访问美国等等,再次展露了他的报道才华。科隆凯特主持的这档节目,虽然一周才与观众见面一次,但由于节目的编排紧凑,新闻的取舍合理,采访报道的精准客观,加之发挥了电视媒体集声、影、文字于一体的优势,让观众身临其境,一经推出,即成为老百姓争相观看的热门节目。科隆凯特在每一个新闻事件采访结束的时候,都重复同样一句话:“这是怎样的一天啊!就如同往常的每一天,发生过改变和照亮我们时代的事件。你就在现场!”科隆凯特的这句“口头禅”式的结束语,被美国人民记住了,成为科隆凯特的独特标记。
当时的CBS,与ABC、NBC一
道,成为美国并驾齐驱的三大电视广播公司。三大电视台都各有自己的一档面向全国的《晚间新闻》,彼此竞争激烈。当时美国的电视新闻广播尚处于初期阶段,他们的新闻“主持人”还完全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播”,贴切地说就是读现成稿子的播音员,自有总编、编辑和记者们等幕后的工作人员,来决定播报新闻的内容,并为台前的“主播”供稿。“主播”们的高下之分主要是看其播音质量、形象、台风与音色。至于新闻的内容和价值,则与他们关系甚微。CBS要想在与ABC和NBC的竞争中出头,别的先不说,仅仅为了提高新闻播发的及时性,就得考虑减少每一条新闻从幕后到台前的周转环节。三大电视台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赛跑,分秒必争地向美国人民播送值得他们关注的新闻。于是CBS思变,首先要提升主持人的素质,改变只会读稿子的旧传统。CBS的高层管理者这时候想起了科隆凯特:此人除了形象与音色都过得去之外,还多年担任记者,具有丰富的实地采访经验。而且,此人在新闻采访中慧眼独具,选择新闻的视角新颖脱俗,报道的新闻准确无误,使用的语言平实无华。此外,CBS高层一致认为,科隆凯特品德高尚,从不哗众取宠,在CBS的有关记录中,他没有报道过任何一条虚假不实的新闻,说明他本人必定是位诚实正直的美国人。科隆凯特堪当重任!
1962年,CBS任命科隆凯特担任播报CBS《晚间新闻》的“主播”,授权他与制片人共同决定播发新闻的内容,授权他自己决定在镜头前使用的语言。CBS给予科隆凯特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度,期待他为CBS创造出电视新闻广播事业新的春天。科隆凯特则在从业近30年后,终于攀登上他事业的巅峰。他不仅是《晚间新闻》的播音员,也是事实上的《晚间新闻》的执行总编,从新闻选题到定稿,都在他控制之下,这年他46岁。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跑道虽然更换,但他那自入行时开始就树立起来且秉持至今的信条不变:他的新闻必须真实准确、客观独立、快速直接。
科隆凯特大权在握,小心翼翼地经营着他的《晚间新闻》。他原来的“粉丝”也跟着他转到《晚间新闻》。科隆凯特那令人耳目一新的《晚间新闻》,不仅没有令他的“粉丝”们失望,还为电视新闻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科隆凯特认为,CBS与民众都该更加重视新闻节目,应适当减少娱乐节目时间,而增加新闻节目的时间。此举可能会减少广告收益和失去某些观众群体,但是电视台不可唯利是图,必须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他的建议获得颇具远见的CBS高层管理者的首肯。CBS《晚间新闻》的播出时间从传统的15分钟延长到30分钟,并且更名为《瓦尔特·科隆凯特和CBS晚间新闻》。继而,科隆凯特的演播室不再只是一个录音棚,它还是一个新闻编辑部。有时,在科隆凯特播报新闻的同时发生了重大新闻事件,观众会看到,坐在主播台上的他会伸出手接过助手们递过来的新稿件,他一边播报计划中的稿件,一边迅速浏览新稿件,决定是否插播。
科隆凯特开创了电视新闻主播的新典范,电视新闻主持人于是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安克尔”,英文原文是ANCHOR,原意是接力赛的最后一棒,引申为新闻团队的顶梁柱、主心骨。中文译之为“主播”,十分恰当。科隆凯特开历史之先河,创造了电视新闻“安克尔”的概念与标准,美国各个全国性或地方性电视台均纷纷效法,都有了自己的“安克尔”。这一做法也传到了其他许多国家。有些国家如瑞典、荷兰等,没有费心为“安克尔”找出恰当的翻译,索性称他们的电视新闻主持人为“科隆凯特”。
世界历史重大事件的观察家
科隆凯特的权力与工作范围完全不局限于那晚间新闻的30分钟。1963年11月22日那天上午,发生了肯尼迪总统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遇刺的事件。正午时分,CBS正在播放电视连续剧《世界在转变》。午餐时间新闻部门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不在办公室。突发事件令CBS措手不及。只见科隆凯特果断地打断了肥皂剧,坐上新闻主播台,电视观众看到:他戴着眼镜,穿着衬衣,没有像往常那样身着正装,没有现成的稿件,第一时间向美国人民口述了总统遇刺的消息。之后的几个小时里,科隆凯特始终坐在主播台上,冷静稳重地向民众报道这一事件的后续发展。
这个时候,关于肯尼迪总统遇刺后安危的传闻,像雪片一样源源不断飞到科隆凯特面前,有消息说总统已经死亡,有消息说他平安无大碍。科隆凯特压下所有未经证实的传闻,他绝对不报“小道消息”。即使是在资深记者、达拉斯分社社长丹·拉瑟(后来成为了科隆凯特的接班人),已经从政府内部渠道打听到总统死亡的噩耗,电话报告给科隆凯特的时候,科隆凯特依然不为所动,他必须等待发自第二个可靠独立来源的消息,加以确认。急不可耐的拉瑟一再电话催促;电视台新闻部里的年轻人更是躁动不安,争论该不该马上把拉瑟发来的消息播出去。科隆凯特那雷打不动的新闻准则——“每条消息都必须再次得到证实,最好是三次获得证实,方可确认、发布”,再一次令他顶住压力与诱惑。为此,他等了足足9分钟。在下午2时38分,科隆凯特才用极其沉重的语气播报:“38分钟之前,肯尼迪总统在得克萨斯的达拉斯,遇刺后救治无效,不幸身亡。”说完之后,科隆凯特不再刻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他摘下眼镜,频频地擦拭眼角的泪水。就在两周之前,他刚刚对肯尼迪总统做过专访,三四个小时内,他与肯尼迪促膝细谈,有问有答,那仿佛就是昨天的事啊!此时此刻,无数的美国人与科隆凯特一样,默默地擦拭着他们眼中的泪水。
美国的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是人类航天史上开天辟地的特大事件,意义深远。为了实况报道阿波罗11号从升空到登陆月球的全过程,科隆凯特做足了“家庭作业”。在发射前的几个月里,人们经常看到科隆凯特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阅读资料,废寝忘食。他告诉同事们:“我必须弄明白每一个细节。”
实况报道时,科隆凯特就如战场上的主帅,安稳沉着地坐在主播台上,以极为专业的眼光审视着记者们现场发回来的消息,纠正他们报道中的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地方,用民众能够明白的语言,轻松活泼、有条不紊地解释着登月过程,特别是其中一些重要的细节。记者们毕竟不是火箭或飞船方面的专业人士,报道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可是,科隆凯特也不是啊!同事们惊叹不已:天啊,他怎么能准确无误地记住这么多的细节!
当科隆凯特看到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全身披挂沉重的宇航服,缓步走出航天飞船的舱门,踏上月球土地的一刹那,听到阿姆斯特朗豪迈地说出那振聋发聩的名言“我迈出的一小步,乃是人类的一大步”的时候,充满自豪感的科隆凯特激动万分,一边向观众重复阿姆斯特朗的这句话,一边大笑,眼泪夺眶而出,不能自己地喊道:“我的上帝!”
科隆凯特的情绪感染着美国人
民,或者说他就代表着美国人民也绝不为过。“无情未必真豪杰”,科隆凯特真乃性情中人也!
1960年代,越南南北对峙的政治局面发生改变。美国于是出兵越南,挽救岌岌乎殆哉的吴庭艳政权,干预越南的政治局势。但是,美国政府对形势估计错误,越战不能如期速战速决,美军在越南陷入泥沼,进退维谷。从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再到约翰逊这三位总统执政期间,越南战争步步升级,美国越陷越深,以致到了骑虎难下、不可收拾的地步。然而白宫与五角大楼,却不断向美国民众宣称,越南是“胜利之地”,“和平曙光即在眼前”。
事实果真如此吗?1968年,科隆凯特已经52岁,他再次打起背包,亲赴越战前线。所到之处只见战火连绵,双方死伤惨重,美军士气低迷,与白宫或五角大楼新闻发言人的新闻发布大相径庭。科隆凯特把他的所见所闻报道给国内民众,认为他们有权知道真相。不仅如此,科隆凯特将作一次突破,他还要把自己的判断告诉美国民众,那就要和当局大唱反调,甚至可能被指控违反新闻客观原则而身败名裂。在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说出心里话与貌似“客观”地保护自己之间,科隆凯特选择了前者。
从前线采访回国后,他播出了一档《越战特别专题报道》,直率地说:“白宫的乐观主义一而再、再而三地令我们失望,我们没有看到,也决定不再相信他们‘在乌云中发现的光明。”他进一步告诉美国人民,同时也是向美国政府敲响警钟:
“可以肯定,越战已经陷入僵局。”他劝告白宫与五角大楼:“摆脱困境的唯一理智方法是谈判。”
约翰逊总统也收看了科隆凯特的特别报道,节目结束后他关上电视机,发了一句感慨:“我失去科隆凯特,意味着我失去了美国人民”。他知道已经失去民心,连任无望,于是决定不再参加下届总统的竞选。足见,一贯讲真情实话的科隆凯特在美国人民心中的分量。
科隆凯特报道、剖析过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新闻事件还有许多,例如发生在1972年导致尼克松总统引咎辞职、黯然下台的“水门事件”。在处理这件新闻的时候,科隆凯特作为主播,突破了“每条新闻播报不超过2分钟”的惯例,花了17分钟报道“水门事件”,因为不如此不能把那错综复杂的事件向美国人民说清楚。再如1977年他分别专访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说起来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科隆凯特居然超越了记者的职能,他对于这两位冤家对头的分别采访,有意无意地为他们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促成了他们后来的面对面握手言欢,缓和了中东地区战火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整个世界动荡不安,此起彼伏的战争、暗杀、暴乱、饥馑、瘟疫、种族冲突,总统选战以及国与国之间昨天还是朋友,今日却反目成仇的乱象,加之虚假新闻充斥低俗媒体,弄得美国民众目不暇接,心惊肉跳。科隆凯特对客观真相矢志不渝的追求,使得他在新闻节目中能够客观、冷静与中立地为美国人民揭示真相、剖析事实。他抚慰着美国人民的心灵,“牵着美国人民的手,走过那一连串的历史重大事件”。
永远只能揭示冰山之一角
1972年,美国盖洛普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科隆凯特是美国人民最信赖的人。科隆凯特受人们信任的程度不仅超越了所有的同行,也超越了所有的政客,甚至总统。民众甚至鼓励科隆凯特从政,竞选议员甚至总统。对民众的支持,科隆凯特虽然感到欣慰,但他坚决地说:“我是新闻播报员、新闻主播和执行编辑。我不想当什么专家,更不想从政做官。民众信任我的新闻,我的全部责任就是确保我的新闻必须完全属实。”
是的,若是科隆凯特一心从政做官,投身选战,那他势必要投靠某一政党,争取某些利益集团的支持,那他的新闻还会客观中立吗?失真的新闻,无论如何耸人听闻,花言巧语,遮遮掩掩,必定丧失民众的信任,惹人耻笑。科隆凯特说:失去公众信任的媒体的新闻,与邻里嚼舌何异?
出于几乎同样的理由,科隆凯特从不接受邀请担任任何集团、任何活动的嘉宾或主持。甚至一些团体举办赈济灾民的慈善募捐活动,他也拒绝出席。科隆凯特阅历丰富,勤奋过人,几十年积累下大量的采访笔记。他很想把它们整理成一本好书。但他拒绝了许多图书出版商为他出书的建议,直到退休。
科隆凯特的人品,不仅业内交口称赞,也赢得美国共和与民主两党的信任。两党的领袖从不拒绝科隆凯特采访他们的请求,事实上,他们还巴不得能借科隆凯特的口,向民众传达他们的声音呢。但是科隆凯特从来不偏不倚,绝对中立,不充当任何党派的喉舌。
科隆凯特的道德人格和行为准则,为同行树立了典范;科隆凯特不做的事情,成为行内不成文的“戒律”。当然,禁不住名利诱惑、违反“戒律”而翻身落马者,也时有所闻。
科隆凯特始终固守在他的岗位上,这也使得CBS收视率首屈一指,傲视群雄,俨然电视霸主,此种状态维持了21年。
1981年,65岁的科隆凯特为他的人生再次作出选择,他决定退休。3月6号是科隆凯特的“最后一课”,如同往常一样,播报完所有的新闻之后,他向电视观众告别:“这一刻终于到来,尽管我已经为之准备许久,但依然有些许惆怅。我将离开这个位置,今后将由丹·拉瑟继续在这里为您播报。祝您晚安。”在走下主播台的时候,科隆凯特把手中的稿件抛向空中,高喊:“下课了!”
美国民众恋恋不舍科隆凯特,他们感到科隆凯特的离去就像“把华盛顿的头像从1美元钞票上撤下来”一般,难以接受。
虽然离开主播位置,科隆凯特退而不休,他被CBS聘为董事会成员,继续参与CBS的工作。他经常应邀出席各种社会活动,开始接受别人对他的采访。他四处发表演讲,每次演讲都座无虚席。
入届暮年,历尽劫波,遍尝人情冷暖,感叹往事如烟。科隆凯特也不能“免俗”,他终于写了一本回忆录。不过据他自己说,他写回忆录,并非仅仅是自慰而已。他采访过的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多半已经凋残,世间的更替,人生的不测,使科隆凯特感到胸中如有块垒,不吐不快。正是:“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作为半个世纪里世界大事的见证人,科隆凯特在回忆录里不仅忠实地记录下他的所见所闻,而且,他不再是现任记者,他可以自由地指点评说历史事件,臧否人物。总之,科隆凯特的回忆录言之有物,加之文字虽然无华,却非常考究,他的回忆录成为当年的畅销书。
2006年,美国国家宇航局授予科隆凯特“太空探索大使奖”,他是第一个被授予此奖的非宇航员,宇航局还送给科隆凯特一块月球岩石,据说它比地球年龄还要长得多。
科隆凯特忠于职守,更兼有自知之明,难能可贵,或许这正是他那过人的智慧使其然吧。他主持CBS晚间新闻长达20年,他每天的结束语都是重复“事情就是如此”,这句口头禅成为科隆凯特和他的新闻节目的标志。晚年的科隆凯特自己却对这句话产生“疑惑与动摇”,似乎很后悔当年那样说。“每当我这样说过后,都会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我的新闻播报永远只能揭露出事件之冰山一角,仅此而已。”
科隆凯特的话实在发人深省。
200a#8月8日初稿于北京回龙观闲野斋,8月25日定稿于桂林七星花园。